王軍科
【摘 要】通過對生活化的教學實踐如何體現新課改教學理念、政治課教學生活化的踐行、對推行政治教學生活化的反思等三塊內容的闡述分析,對新課改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學生活化進行研究探討。
【關鍵詞】政治教學 生活化 踐行 思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B-0115-02
對于高中教師而言,高中課程改革是機遇與挑戰的并存,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材,如何妥善處理即將顯現于教學實踐生活化當中的問題,如何讓自身的教學理論與教學實際水平向更高的層次提升,如何研究具有生活化的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并踐行,如何解決在教學生活化當中出現的各類問題與諸多困惑等,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課題。
一、生活化的教學實踐如何體現新課改教學理念
(一)新意義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當中講述:應對以往教材內容形式當中存在的“繁鎖、偏難、偏題、陳舊”以及持續改進理論知識,使之更具備有效性。進一步對課程的內容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學習進行深入認知和理解,對應現今社會持續發展科技進步之間的關聯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學習方法,奠定今后終身學習應具有的各類理論知識及實作技能。
(二)新要求
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表明了思想政治課“應根植于學生實際的生活閱歷與經驗,以及學生的現實發展的需求,在社會現實生活的主旨當中來體現所要詮釋的理念。”構建起學生在學習研究理論知識與日常生活相互結合的學習情景的教學模式。例如《哲學與生活》等。
(三)新導向
課程標準構建起一類新型的教育理念,并能夠對應此理念的新型教學方式,從而在根本上使教育發生巨大的轉變。作為行動先期導向的理念,具有著下述的先期導向特性:
1.時代性,即馬列主義基本觀點與時代發展特征相一致。
2.針對性,即為在學生成長時期所具有的特性和思想教育相互契合。
3.開放性,即新課改內容形式和發散性思維相互結合。
(四)新課堂
營造與社會、生活、學生等多方接近,立足于現實生活,根植于學科知識的課程教學模塊。讓課堂既達成了知識的有效傳播,同時也讓學生積極進入到知識體驗的整個進程當中,在課堂中較好的導入“生活”化教學,在知識的理解方面要做到“在社會現實生活的主旨當中來體現所要詮釋的理念”,在現實題材中顯現出基本理念與原理。
二、政治課教學生活化的踐行
高中政治課新教材以生活邏輯來營造知識存在體系,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的轉變,在教學實踐當中筆者個人認為應該創建起“從來自于生活起至教學實踐化,最終再至回復于生活當中新型的教學模式”。
(一)設計出多元化的生活型教學既定目標
1.新課程改革指導思想,其教學目標的設計應從之前僅僅是關注由理論知識遞進為實用性的知識。過程與方式等多元化的方式,必須引起重視的是雖然當前編撰的新政治教材是按照生活邏輯來對學科知識體系作了淡化處理,但并非是不需要掌握此類基礎性的知識。在設計教學目標之時,教師要有效地應用好基礎知識,如在教學貨幣知識時,應該讓學生能夠理解貨幣的概念和原理等,應該深入理解此類經濟學的知識。
2.過程與方法層面,在教學實踐當中應教授給學生通過認真細致的觀察來獲得認知、以各種相近知識的對比發現問題、以深入調研得出結論的研究報告等多樣化的方法來達成學生的自我的主動性營造,讓學生知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并進行深入分析與理解,在講授貨幣知識時就以較多商品的實例來展示,例如在超市的日用品、玩具等,安排學生來進行認真觀察、來尋找出其所存在著的共同點:皆為勞動的產品,并需要進行市場流通等,并對商品的概念進行總結:由勞動所產生的產品應用于市場的相互交換及有效流通。
3.在價值觀及情感方面,日常的課堂教學當中,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由此獲取情感認知,進而構建起關注社會多元化發展具有正能量的人格意識與精神。例如在學習了《經濟生活》第一課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對于貨幣在社會生活的作用進行正確的認知,客觀看待金錢的作用,并構建起正確的金錢觀。
(二)教學內容選擇的生活化
在教學設計時教師應較好的將日常生活的鮮活題材置入數學實踐當中,緊密聯系具有實用價值的知識,教學的內容與形式應按照學生對社會生活所關注的問題來進行。例如《經濟生活》針對“如何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客觀的對財富的作用進行認知。現實生活當中更加凸顯出貨幣的作用,但是在當前的社會依然具有“金錢至上”的不正確的理念和實例,此類實例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在教學設計時重點安排學生用現實生活的實例,來講述如何來對財富的作用進行認知。
(三)向多元化的教學生活化模式變進
在之前的教學實踐當中,很多學生是以教師體現的材料轉化為現有的知識。新課改提倡以之前的“被動學習”的方式向“主動學習”改進,因此筆者認為:必須結合“接受式學習方式”與“發現、研究的參與式的學習方式”應用于教學實踐中。例如在第三課講授“消費的類型”時可用“接受式”來進行處理,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倘若是要研究全部的知識點,教學時間是難以保障的。在教材當中:“怎么樣來正確對待金錢”此知識點可采用研究式、討論式等進行教學活動。在研究時能夠以生動有趣的材料、實際的事例(例如:照片、多媒體教學內容等)讓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在學習“怎樣客觀的來看待財富”時,在研究的整體進程當中導入了網絡上體現現實生活的flash動畫《金錢》,引發了學生熱議,獲得了較好效果。
三、對推行政治教學生活化的反思
(一)新型的教學生活化理念與客觀評價的異化
不論如何來對新課標進行改動,中小學的終極教育目標仍然是高考,應試教育依然處于教育當中的主導地位,學校教育還是以升學率居于首位,教師必須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在當前新型的教育理念下需要具有生命力的課堂學習氛圍,但是在生活化的課堂氛圍,多元化的形式內容下,也必須注重掌握基礎知識。課程改革,注重培養創新意識與實作能力都是正確的做法。應對此進行客觀的理解,知識是能力源泉,綜合應用知識可獲得能力。在教學改革當中,教師應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
(二)研究教學方式優化
被動接受式與主動研究式,哪一個為主體,哪一個為輔助?新課改指導下的學習方式為固有的“接受式”向“主動、研究、協同、參與”式的變進。以往固有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能夠對認知能力具有促進作用,因此會長期使用,在新課程改革實施過程當中,此兩類相異的教學方式的沖突會長期存在。筆者個人認為新課改指導下自主合作研究的學習方式,是教育與教學理想的實踐,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在學生遇到研究困難時,教師可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讓兩類相異的教學方式在矛盾沖突中互相促進。
(三)相互存在的既定性與動態生成性因素
既定性因素為預設教案時必須按照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學習層次來進行。生成性因素為以學生來發現新出現的問題,或是設計的教案是以學生所發現的新問題來制定。作為課程教學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的學生生活經驗,同時也是課堂產生與重要發展階段,既定性因素為預設教案時必須按照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學習層次來進行。生成性因素為以學生來發現新出現的問題,或是設計的教案是以學生所發現的新問題來制定并進行改變。教師在平時的備課也可視為一種預設課堂教學的推行過程。學生的價值觀因為受到社會負面事件的不良影響,其反應及存在問題,通常會讓教師難以用書本知識來進行解答。但在此狀況下也能因此發現出新的教學資源,從而衍生出新的課程內容。倘若從學生的提問中啟發教師做出價值判斷,能夠對預設教學設計進行適當調整,方為真正落實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學模式。
總之,高中政治教學生活化的研究過程當中還可能產生新的因素與困惑,在新課改的教育理念下,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與方法,讓課堂更高效,需要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