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摘 要】分析高職院校音樂類公選課存在的問題,提出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活動三方面優化教學設計,不斷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 音樂類公選課 教學設計 優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C-0168-02
公選課是高職教育中一項重要的課程,其對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音樂類公選課在高職院校的開展,對提高大學生精神境界、培養大學生審美能力有著積極性的影響,有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目前,音樂類公選課雖然在高職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其教學質量普遍不高,教學內容及教學活動過于隨意,甚至有不少課程流于形式。對此,我們必須給予高度重視,不斷優化高職院校音樂類公選課的教學設計,致力于大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一、優化教學目標,樹立正確的審美理念
教學目標的設計與實現是音樂類公選課的起點與歸宿,也是教師各項教學活動的重要指南。音樂類公選課教學目標的設計,要著眼于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審美理念,注重大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形成高雅的審美品位,提升其綜合素質,有利于大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音樂類公選課可分為三個審美階段:一是審美直覺,二是審美體驗,三是審美升華。在不同的審美階段,其教學目標也應有所不同。
(一)審美直覺階段教學目標。音樂審美直覺階段主要指大學生對相關音樂作品的第一感覺,如對音樂作品總體的知覺,對音高、旋律、速度、音色、節奏等各項音樂要素的初步印象。這個階段的教學目標要側重于大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第一印象,包括接觸音樂作品后的第一感覺、第一反應,以及音樂作品在大學生心中留下的初步記憶。在這個階段,主要考察大學生的音樂感受及音樂聽辨能力,因此教學目標應以音樂感覺、音樂反應及音樂記憶為主,教學重點應放在大學生對音樂作品相關要素的認識與感知。
(二)審美體驗階段教學目標。在對音樂作品有一定的認知后,開始進入音樂體驗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對音樂作品不僅僅是一種認知狀態,更多的是一種學習和體驗的狀態,具體表現為自覺地參與到音樂的學習中來,并結合所學的知識、既往的生活經驗及審美體驗等,不斷擴展所學的內容,形成新的情感體驗,對音樂作品有了新的想象,有自己的見解。因此,這個階段的教學目標也有所提升,重點在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以及學生在音樂體驗中所開展的各項活動。
(三)審美升華階段教學目標。進入音樂體驗階段后,學生開始對音樂作品進行理性思考,從音樂作品中找到共鳴,對音樂作品產生新的頓悟,并且能夠投入到音樂作品的情感中,體味到音樂作品的內涵,感受到音樂作品給心靈帶來的震撼力,此階段為審美升華階段。這個階段的教學目標較前兩個都有所提升,要求學生對音樂作品感興趣,熱衷于與音樂打交道,能夠掌握重要的音樂知識,有較好的音樂判斷能力,能夠對音樂作品進行客觀、科學的評價,并能夠從音樂作品中得到情感升華。
二、優化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教學方法是關系高職院校音樂類公選課開展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學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音樂類公選課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升其創造能力,促進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音樂類公選課教學方法具有多樣化的特征,在教學實踐中必須進行綜合性、全方位的考慮,結合教學目標、教學設備、教學階段等各個方面的因素,不斷優化與完善教學方法。
(一)欣賞法。該教學方法主要用于音樂欣賞課程,主要目標為讓學生能夠聽到和感受到相關的音樂作品,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形成音樂體驗。欣賞法是音樂類公選課教學方法的基礎,其貫穿于音樂審美直覺階段、音樂審美體驗階段與音樂審美升華階段,受到音響設備、音樂資料等各方面的限制。例如,在學習鋼琴協奏曲《黃河》時,我們可運用欣賞法,除了讓學生欣賞《黃河》外,還可讓學生欣賞《黃河大合唱》,并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鑒賞,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掌握在相同主題表達中不同樂器呈現出來的特色。
(二)討論法。討論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樹立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其合作與創造的能力,通常適用于問題的解決及新舊知識的探討。討論法適用于具體的問題,不宜用在抽象概念的探討,常貫穿于音樂審美的各個階段。例如,在捷克斯美塔納《我的祖國》、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的學習中,筆者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音樂作品中的愛國精神,將愛國主義深入地滲透到學生的心里,不僅讓學生學習到相關的音樂知識,而且實現了寓教于樂的目的。
(三)練習法。練習法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練習增強學生的音樂技能,形成音樂表現力。該方法通常用在音樂知識技能性學習方面,如樂器演奏、歌唱等,常用在音樂審美體驗階段,受到時間、音樂內容、學生個性因素等各方面的影響。例如,在學習有節奏的音樂時,筆者讓學生跟著音樂擊掌模仿節奏,通過擊掌模仿練習,讓學生切身感受到音樂的強烈節奏感。而在音樂劇學習中,筆者挑選了一些經典的片段,讓學生分組演繹,通過模擬表演加深學生對音樂劇的認識。
(四)發現法。發現法的主要目的是發現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該方法具有隨意性的特征,主要針對音樂教學中具體的情況,是輔助性教學方法,通常適用于音樂審美升華階段。例如,筆者在音樂教學中,發現學生比較推崇流行歌曲,而在許多流行歌曲中,又采取了傳統音樂中的曲調與節奏,如周杰倫的《菊花臺》、王力宏的《十八般武藝》等。根據這一特點,筆者在講授傳統音樂時,都以流行音樂作為導入,如在學習湘西土家族苗族音樂前,先引入流行歌曲《地圖》。通過流行歌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能夠快速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
(五)創作教學法。創作教學法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提升其創造能力,通常適用于一些作曲學習或一些即興表演或創新的教學,其隨機性強,操作難度大,對教師有一定的挑戰性,多應用于音樂審美升華階段。例如,在“音樂鑒賞”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學習云南民歌《小河流水》,并以此為基本曲調,引導學生大膽創新,鼓勵學生舊曲新唱,或者舊詞新曲,舊曲新詞。學生通過大膽創造,提出自己的方案,再通過大家的評鑒,總結誰的版本藝術價值更高,然后再拿去與原版進行對比分析,探索兩者的異同。通過創造教學法,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認識與理解,而且其將音樂知識與藝術實踐進行有機結合,使學生的音樂審美得到升華。
除上述五種教學方法外,音樂教學方法還有演示法、參觀法、律動法、談話法、游戲教學法等。在音樂類公選課教學中,為了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通常是多種方法并用。例如在音樂審美直覺階段,可以運用欣賞法、演示法、參觀法、討論法等;在音樂審美體驗階段,除了欣賞法、演示法、參觀法、討論法外,還可應用練習法、律動法、談話法、游戲教學法等;而在音樂審美升華階段,除了上述方法外,還可應用發現法、創作教學。
三、優化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依據上文教學目標設計,高職院校音樂類公選課可分為三大教學目標,即審美直覺、審美體驗、審美升華,教學活動的設計應依據這三大目標進行。以下以音樂欣賞課“欣賞民族打擊樂器”為例,分析音樂類公選課教學活動的優化過程。
(一)審美直覺活動。在欣賞民族打擊樂器教學中,教師可設置觀察民族打擊樂器、聽賞民族打擊樂器等多個教學活動環節,讓學生不僅能直觀看到民族打擊樂器的外表,而且能夠直覺地感受到民族打擊樂器的節奏、音色、速度、旋律、音高等,對民族打擊樂器音樂產生初步的印象。
(二)審美體驗活動。在學生對民族打擊樂器音樂產生初步的印象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除了要求學生觀察、聽賞民族打擊樂器外,還要求學生結合既往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技能等區別不同種類的民族打擊樂曲,其教學活動從民族打擊樂器直覺感受轉移到民族打擊樂曲的審美體驗。如分析《關公出征》《老鼠娶親》《春節序曲》《狗攆鴨子》等的不同之處,主要是在音樂表現力、表現手法、音樂效果等方面的不同。
(三)審美升華活動。在直覺感受活動與審美體驗活動后,教師需要設計出更深層次的教學活動,以實現音樂的審美升華。這一階段的教學活動,教師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加入到民族打擊樂器的實踐中,參與各項演奏活動,如創編合適的演奏節奏、創編相應的故事情節,等等。這些“動手”的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而且可以升華學生的音樂審美,使學生對民族打擊樂曲產生共鳴,并有所感悟。
總之,音樂類公選課是高職院校重要的課程之一,是高職院校用于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在音樂類公選課改革中,必須積極優化教學設計,優化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及教學活動,不斷提高音樂類公選課的教學水平,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趙娟.高職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廣西教育,2012(27)
[2]李迎春,李榮.普通高校音樂鑒賞公選課教學改革“三化”構想[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5)
[3]梁寶忠.普通高校音樂公選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藝術教育,2014(10)
[4]趙梅.高校音樂公選課教學現狀及改進措施分析[J].大舞臺,2015(10)
[5]江麗亞.高校藝術類公選課教學改革探究[J].藝海,2014(7)
[6]程娟娟.淺談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改革[J].藝術教育,2014(1)
【基金項目】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2015年度院級科研項目(2015JGZZ012)
【作者簡介】陳 華(1976— ),男,廣西北流人,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音樂學、思想教育研究工作。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