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生
【摘 要】創新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更是關乎國家發展和科技進步的系統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是培養人,促使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為此,分析創新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發掘思想政治教育對創新人才培養的作用。進一步提出助力創新人才培養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人才;教育改革
創新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國家層面強調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然而,根據《2014-2015年全球競爭力報告》[2],中國位列第28位,與發達國家相比,創新仍顯不足。時下,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簡稱“思政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響應“大眾創新,萬眾創業”號召,是思政教育的歷史使命。傳統思政教育側重大學生道德素質教育。隨著時代發展,思政教育應加強大學生創新綜合素質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已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
1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1.1 重政治方向引導,輕創新人才綜合素質培養
實踐環節是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并在這一過程中實踐者獲得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創新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過程。各個高校重視實踐環節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突出專業領域中實踐能力的突出地位[3]。中央財經大學提出實踐能力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核心[4]。可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圍繞專業教育和實踐能力培養,強調思政教育和道德水平養成。當前思政教育在實踐能力方面投入不足,缺少了實踐環節,導致創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缺乏科學化教育。
1.2 制約創新人才培養
傳統思政教育的方法側重正面的、直接的教育方法即灌輸與認知的方式。而創新人才培養不是教具體的知識,而是要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我國應試教育的弊病,導致大學生普遍缺乏創新意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對創新人才培養具有獨特優勢,可通過第二課堂,建設良好校風和學風,營造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校園文化環境。在校園文化頂層設計上,過多強調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忽略了創新的、個性的文化培育。
2 思想政治教育對創新人才培養的作用
2.1 導向作用
新時期創新人才培養不是將各項素質簡單相加,而是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品質的有機統一。創新人才培養首先要進行智力開發,但更重要的是創新人才素質養成。創新人才素質包括積極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勤奮鉆研精神及持久的創新興趣。思政教育正是給創新人才素質養成起到重要作用,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強調社會價值與自身價值的統一,要達到這一點,就要求大學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較強的創新能力。另外,通過思政教育可增強自我調節能力,使其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在挫折中能夠不斷鉆研創新。
2.2 有利于學生優良創新品質的形成
創新人才的重要特征是具有創造能力、探索精神、良好的道德修養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等優良意志品質,對社會發展做出創造性貢獻。塑造人的意志品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包括開拓精神、大局意識、奉獻精神等,這些優秀的個人意志品質奠定創新活動成功的基礎。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是創新人才的基本要求,這正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思政教育采用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相結合,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提升自身的意志品質。教育學生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基本準則,更好地發揮他們的軟實力。
2.3 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
人類從事的一切活動包括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都需要思政教育作為指導,缺少思想的活動,就沒有了創造性[5]。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政教育就是服務于這個目標,引導大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才智,培養創新意識,激發創新精神,提升創新能力,最終實現科學與人文素質協調發展。思政教育是以馬列主義理論為基礎,對大學生進行三觀教育,形成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促進了大學生發散思維養成,而發散思維正是創新活動的外在特征,可見,思政教育有助于創新能力的構建。
3 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創新人才培養的途徑
3.1 強化創新人才基本素質培養
思政教育是以人為本對人的思想進行導向的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是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對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及創新綜合素質培養必然成為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創新意識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核心,也是思政教育的根本要求。思想道德素質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必須進一步強化,同時必須重視創新素質培養,二者相輔相成。
3.2 結合專業教育,提升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進行創新活動的必備能力。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引導大學生把教學活動作為創新活動的載體,科學地提升創新能力和探索創新方法,特別是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創新意識、鍛煉創新能力。以此為切入點,將思政教育貫穿于整個實踐活動,發揮大學生創新積極性。同時,要在充分掌握個體性基礎上給予自由和尊重,幫助他們解決創新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使其保持創新的積極性。
3.3 結合心理教育,增強創新人才心理素質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三觀形成和品格養成的關鍵時期,遇到的壓力和挫折可能引起心理問題,特別是近年來,心理問題已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6]。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出現在三觀上,包括理想信念缺失、抗挫折能力低和情感掌控力弱等方面。心理教育屆時要解決這些問題,確保創新人才培養順利開展。
3.4 加強黨團組織建設,培養創新人才
黨團組織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起到核心作用,黨團員是思政教育的主力軍。圍繞創新人才培養開展黨團活動,充分發揮黨團員的帶頭作用,培養創新人才所需的優良品質。在黨團建設上,研究黨團活動的特點和規律,以創新人才培養為核心搞好黨團組織建設。
3.5 充分利用校園輿論媒體,營造創新文化
除了個人發揮個體勇氣與智慧,高校良好的文化環境是創新必不可少的。大學輿論媒體如報紙、廣播及網絡平臺,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宣傳陣地,要加以充分利用為創新人才培養服務。在學校報紙專門開設創新專題,鼓勵大學生積極投稿。廣播定時播報創新成果,特別是與大學生緊密關聯的,如全國各類科技競賽創新作品、發明專利作品等。同時,播報在創新工作中涌現的優秀人才,給大學生們樹立學習榜樣。通過電子顯示屏、新聞專欄等宣傳創新工作動態及活動,讓大家積極參與到各類創新活動中去。在校園網上成立創新論壇,更大范圍地讓大家參與創新討論和交流,解決創新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堅定進行創新的決心。通過多種形式,營造創新文化氛圍,為大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提高創造良好環境。
4 結束語
知識經濟對創新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和全新挑戰。高等學校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必須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方法和途徑。思政教育作為高校育人的主要陣地,要以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為價值導向,突出個性發展,探求創新人才培養新途徑。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J].求是,2015,2:3-7.
[2]何農. 2015《全球競爭力報告》出爐[N].光明日報,2015-06-3(12).
[3]張所鵬.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1(1):243-243.
[4]王云海,王宇航.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策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2):54-58.
[5]陳國杰.論馬克思主義物質生活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8(2):45-50.
[6]陳迪.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才智,2014(36):11,13.
[責任編輯:王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