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麗
摘 ? 要:群眾文化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加強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在全社會培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關鍵詞:新形勢;群眾文化;創新
中圖分類號:G249.2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6-0198-01
群眾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蘊含著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和思維方式。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智慧與聰明才智,他是一個民族走向強盛的重要精神支柱。群眾文化自身發展繁榮由其自身的特點和屬性決定,因為它符合人性的發展規律,廣大群眾在生產生活中總會有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總有對真善美的熱愛,總會使自己身心愉悅,從而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再投入到工作中去,總會表現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等等,這就無形中發展了群眾文化。
創新、發展、整合群眾文化是人類生存的社會現象。習總書記指出:“創新是文藝的生命”。新時期的群眾文化具有廣泛性、普及性,又擁有開放、開闊的胸懷,越來越顯示它的社會價值和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改革的深入、生產力的提高,群眾文化的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娛樂隊伍逐漸擴大,群眾文化活動呈現多元化的態勢,鮮明地表現出“無處不文化、無時不文化”的新時代的特點。如何加快推進群眾文化工作的建設,如何更好地服務廣大群眾,動力和途徑就是改革、就是創新。群眾文化工作要想適應新時期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就必須要有創新精神。
首先,運行機制要創新。群眾文化工作運行機制創新的基本思路應當是,以優質的文化資源為龍頭,以集約化、一體化運作為主要形式,堅持政府主導、共建共享、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整合資源、打響品牌、創造優勢,努力提升群眾文化工作的服務能力和水平。重點是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解決人才、資源的分割、浪費問題,使公共文化資源的效用最大化。二是解決群眾文化機構內部運行的機制問題,使之增強動力、充滿活力,推進群眾文化工作新轉變,開創群眾文化新格局,建立高效群眾文化工作運行機制。
其次,理論要創新。一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用以探索建設先進群眾文化的真諦;二要在群眾文化基本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不斷發現新情況,汲取新經驗,提出新思想;三要將群眾文化工作理論研究與實踐密切聯系起來,發掘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工作的真諦,更好地用群眾文化工作基本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檢視群眾文化理論,豐富理論,在實踐—理論—實踐有機循環中推動社會主義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
再次,活動要創新。堅持“三貼近”原則,重點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要求來創新文化活動的內容與形式,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一是勇于突破傳統的群眾文化。群眾文化簡單的來說就是群眾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的風俗習慣、節日文藝。自中國對外開放以來,外來經濟貿易日益流通,于此同時,許多外來文化也進入了中國的文化中。傳統的群眾文化已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時,我們需要引進外國文化中先進的一部分,例如人文主義,來補充我們傳統群眾文化的不足。再看我國傳統的群眾文化也不盡然都是精髓,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我們也需要丟棄傳統文化的糟粕,像滲透在我國傳統群眾文化中的封建迷信就應該破除。我們可以在堅持本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開展知識講座、社區交流會、群眾文化倡議傳播活動等形式來提高廣大群眾的文明素養,強化群眾的文化意識。在新形勢下,認清群眾文化工作的地位顯得至關重要,因為只有認清文化發展的形式,才能促進群眾文化走的更遠、更好。
二是延伸群眾文化活動空間。群眾文化活動具有鮮明的區域特點,但并不是說群眾文化活動要拘泥于特定的空間,尤其是在開放度高的形勢下。我們要加強群眾文化活動引導,努力延伸群眾文化活動空間,開展多種形式、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除了開展好企業、校園、廣場、商場等群眾文化活動外,我們可以嘗試將群眾文化活動延伸至群眾文化娛樂中心、文化藝術培訓中心、文化宮、行政文化服務中心以及網絡與新媒體等虛擬空間等,使群眾文化活動無處不在,使群眾文化工作的影響擴至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切實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三是多種群眾文化形式有機結合。在長期的群眾文化活動實踐中,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經驗,形成了豐富的文化活動形式,每一種群眾文化活動形式都是人民群眾文化選擇的結果,都具有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比如通俗文藝親切、生動,貼近老百姓的生活與情感;廣場文藝具有公共性、大眾性等,開放程度高。所以我們要引導群眾文化活動進行創新,有機結合多種文化形式優勢,提高群眾文化的參與度,“文化的享受不僅在于它的內容,還在于它的形式,具有參與性才是真正的享受。”真正推動群眾文化活動的新發展。總之,群眾文化工作是當前一項重要的任務,要切實開展好群眾文化工作創新是關鍵。在新形勢下,我們必須要在群眾文化工作實踐中加強研究與探索,不斷創新,充分發揮群眾文化的功效,滿足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社會主義文化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