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輝
摘 ? ?要: 習近平總書記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上的講話具有里程碑意義。高職院校繁榮與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任重而道遠,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加強和改善黨委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領導,創新哲學社會科學育人的途徑和手段和搭建研究平臺,探索研究基地模式,加強創新團隊建設,進一步繁榮和發展高職院校的哲學社會科學。
關鍵詞: 高職院校 ? ?繁榮發展 ? ?哲學社會科學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了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并發表了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次重要講話站在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解決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新形勢下加快繁榮發展的頂層設計問題,具有里程碑意義,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在哲學社會科學各界人士和高校師生中產生強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要求,不畏艱辛、不辱使命,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作出新貢獻。筆者作為一個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和時代際遇下,就高職院校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狀況及發展思路談談看法。
一、高職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現狀
據筆者從部分高職院校的調查情況看,高職院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較之于本科院校存在領導重視不夠、教師科研積極性不高和科研動力不足的現象,有相當部分的老師從來沒有申報過有關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課題與項目,沒有撰寫過相關論文等,高職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狀況不盡如人意,與我們黨大力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大背景不相符,并且高職學校與學校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一般來看,國家示范性高職院和成立了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高職院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情況要比普通高職院情況好。筆者通過近兩年湖南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申報情況來加以說明,湖南省申報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立項匯總數據顯示,2014年、2015年湖南分別立項課題162個和168個,而高職院校均為零。分析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理念偏重實用和技術,而忽視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教育。大學的根本使命是培養人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不僅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而且關系到我國社會的長治久安,人才的素質應該是全面、綜合型的,高職院校也不例外。但高職院校的定位本身就有特殊性,人才培養目標往往隨著相關職能管理部門認識的變化而變化,從最初提出的“技術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到后來的“實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再到現在提出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在這種理念的支持和影響下,大多數高職院校為滿足社會和企業對人的技能需求,以就業為導向,在辦學過程中偏重實用技能,片面強調專業技能的重要性,因而在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實訓設備等方面投入大量人、財、物,而忽略或弱化旨在培養人文素養和公民道德的哲學社會科學的相關課程,哲學社會科學教學基本流于形式,出現“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查起來非常必要”的狀況。其次,哲學社會科學教師的學科水平和科研能力有待提高。高職院校大多數由以往的中專院校“升格”、“整合”而來,本來哲學社會科學師資力量就普遍薄弱,缺乏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教學科研骨干,非思政專業背景或非哲學專業背景的教師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較為普遍。最后,高職學生理論功底差,對理論學習興趣不濃厚。高職學生來源廣泛,教育背景不同,文化底子較薄,某些學生聽不太懂也不太愿意學,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的實效性大打折扣。
二、高職院校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價值
1.培育中國精神的需要。中國精神是維系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是催人奮進的思想力量,是貫通中國力量的文化軟實力。弘揚中國精神,既是實現中國夢的必要條件,又是構建當代大學生實現中國夢的文化力量。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這種精神力量的培育必須依賴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同樣重要。新媒介時代面對思想多元化的情況如何培育中國精神,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是擺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面前的必解之題。
2.提供智力支持的需要。隨著國家加大力量發展職業教育政策與措施的持續出臺,我國高職院校已逐步走上規范有序發展,辦學的自主權越來越大,辦學的路子越走越寬。但高職院校總體說來,社會對其認可度和接納度與本科院校相比,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高職院校要做大做強,贏得一席之地,還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哲學社會科學的相關研究較弱,缺乏為高職院校自身發展、加強與周圍環境聯系和迎接挑戰的有力的智力支撐。
3.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需要。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里首次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中國正在經歷由中國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這就需要大批大國工匠實現,人才培養必須蘊含工匠精神的教育。“工匠精神”其核心內涵在于不僅僅把工作當做賺錢、養家糊口的工具,而是要樹立起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這種對工作的敬畏、執著、負責的職業精神同樣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學科的教育引導。
4.服務和對接企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服務和對接企業和地方是其重要職責之一。企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型人才提出迫切要求的同時,也存在大量急需深入研究的問題。高職院校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主動深入服務和對接的相關企業和地方政府,圍繞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文化繁榮等方面,以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重點、各級領導的決策難點、人民群眾關注的地方經濟社會熱點和面臨的一些社會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開展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發揮高職院校的服務作用。
三、高職院校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路徑
1.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要求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自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穿研究和教學全過程,轉化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因此,哲學社會科學教師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和研究,提高理論素養,學在前面,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真教,堅定理想信念,在原則問題上有立場、有態度、不含糊,以扎實的理論功底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做學生的人生導師和成長引路人。
2.要加強和改善黨委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領導。學院黨委要把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始終把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和研究擺上重要位置。高職院校要實現哲學社會科學有效育人、出更多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目標,必須創新體制機制建設,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適合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管理制度,為高職院校哲學社會科學教育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同時在隊伍建設、學科建設和評價、經費投入、條件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通過獎勵措施激勵哲學社會科學教師積極投身于哲學社會科學課程教學改革和研究工作。
3.要創新哲學社會科學育人的途徑和手段。高職院校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哲學社會科學教師要以良好的學風和文風,自覺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成果。一是要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引導他們將理論變成自覺行為。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等各種信息化平臺延伸和拓展教學內容和空間,加強第二課堂指導,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黨的大政方針真正入腦入心;二是要善于挖掘校內外實踐資源,加強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實踐環節。實踐通過采取學生演講、辯論賽、情景模擬、案例分析、觀看影視資料、模擬法庭、校內參觀、課外學習小組討論、校外參觀、暑假調研等多種形式,從而增強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讓學生真懂、真信,從而增強大學生的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4.要搭建研究平臺,探索研究基地模式,加強創新團隊建設。高職院校的社科研究普遍在科研基礎、科研能力、科研氛圍、科研動力等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學術領軍人物。因此,這就需要加大力度引進高層次人才,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科帶頭人和青年科研骨干,通過整合全院教師的科研力量,建立一個高水平的科研創新團隊,提高哲學社會科學的戰略設計能力、長遠規劃能力和綜合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高職院校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學科優勢,選擇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主攻方向,發揮對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服務功能,形成文化產業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相互助長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汪麗,肖曉斐,湯曉文.淺談高職院校哲學社會科學教育教學工作[J].江蘇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
[2]周瑞超.廣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建設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6(5).
[3]劉黎,胡珍.芻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中的作用[J].中國高教研究,2009(4).
[4]劉智勇.高職院校開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的思考[J].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
[5]習近平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7/c_11
18882832.htm,2016-05-17.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課題(15C0812);院級科研團隊項目(15TD02);院級科學研究課題(15YX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