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娟
摘 ? ?要: 外語學習必然涉及翻譯,然而高校英語教材所提供的中文翻譯不乏錯誤和不妥之處。作者通過多年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發現并指出在《21世紀大學新英語讀寫譯教程(修訂版)1》中存在的幾處比較嚴重的誤譯,希望能對同行和教材編寫者有所啟示。
關鍵詞: 翻譯 ? ?誤譯 ? ?譯者
一
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兩種語言之間的互譯是必不可少的學習環節之一。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所用教材中給出的譯文如果出現錯誤,就會對學習者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高校英語教材的中文翻譯是一項艱巨而又需謹慎對待的工作。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的專業素質、工作態度都會經受考驗;同時,譯者對原文的理解程度直接關系到譯文的正確與否。誤譯之所以常常產生,究其原因,“都是因為譯者對原文的語言內涵或文化背景缺乏足夠的了解”(謝天振,1999:153)。
二
《21世紀大學新英語讀寫譯教程1(修訂版)》(以下簡稱《(修訂版)1》)是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國家級重點規劃教材,編寫者在其修訂版的總序中寫道,“本次修訂是在廣泛聽取使用者意見的基礎上……對教師用書上的中文翻譯作了全面梳理”(見總序P.4)。話雖如此,《(修訂版)1》給出的參考譯文中,還是存在一些誤譯與疏漏。現將幾處較嚴重的誤譯總結如下:
1.原文:Often it is tempting to sleep through early morning class or skip it altogether—resist temptation.(P.3)
譯文:通常,逃掉大清早的課睡個懶覺,或者干脆逃掉所有的課,很具誘惑力——務必抵制住這種誘惑。
此句譯文完全背離了原文的意思,是按照譯者自己的理解而給出的,其錯誤有二:(1)介詞through的意思是“貫穿,從頭到尾,自始至終”,所以sleep through a class應該指的是“一節課從頭睡到尾,沒聽課”,并非“在宿舍里睡懶覺不去上課”;(2)該句中的第二個代詞“it”所指代的應該是前面的early morning class,而非譯者臆想出來的“所有的課”。
綜上,此句應譯為:通常,睡著上完大清早的課,或者干脆逃掉這節課,很具誘惑力——務必抵制住這種誘惑。
2.原文:Jack Nilles was teach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in Los Angeles, when he started his research on working from home. (P.43)
譯文:當杰克·尼爾斯開始在家從事研究工作時,他正在洛杉磯南加州大學執教。
這是一個由when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when既可以表示一時性的動作又可以表示持續性動作,從句的動作可以和主句的動作同時發生,也可以先于主句的動作發生”(劉世同,董文秀,1999:134)。該句中兩個持續性動作雖然是同時發生的,翻譯時還是應該調整語序以突出重點(文章主要講述遠程辦公及其起源和發展)。另外,此句中的動名詞結構working from home是介詞on的賓語,而research on sth.的意思是“對……的研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working from home是“研究”的對象,在本文中指的是“居家辦公或遠程辦公”,并非地點狀語。
因此,該句應譯為:杰克·尼爾斯在洛杉磯南加州大學執教時開始研究在家工作(即居家辦公)。
3.原文:These workers often take orders for products and services,anything from airplane tickets to flowers to health plans.(P.43)
譯文:這些員工通常什么產品和服務訂單都接,從飛機票到為健康計劃的鮮花。
此句譯文的后半句令人費解,“為健康計劃的鮮花”是什么意思呢?仔細分析一下句子結構,我們不難看出anything from ... to ... to ...這個補充說明成分是對前面的products and services(產品和服務)加以舉例說明,其中的三個名詞(短語)airplane tickets,flowers,health plans為并列關系。因此,該句應譯為:這些員工通常會接受各種產品和服務的訂單,包括訂飛機票、送花、制訂健康計劃等。
4.原文:Thats the strange thing about distracted pedestrians: They seem unaware of the fact that,more than anything,they are a danger to themselves.(P.53)
譯文:這些就是有關心不在焉的行人的怪事。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他們對他們自己造成的傷害,這比什么都重要。
這段譯文的錯誤有二:(1)由句中的冒號可知,句首的代詞that并非指代前文出現的某個名詞,而是指代冒號之后的整個句子;(2)譯者憑空添加了信息“(比什么都)重要”,從而使冒號之后的部分句意變得難以理解。實際上,句中的比較結構more than anything(超過任何事物),是把anything與后面的主語they進行比較,即“對于這些心不在焉的行人來說,他們對自己造成的危害超過了任何事物對他們的危害”。據此,該句應譯為:這些心不在焉的行人的奇怪之處在于: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即對自身而言,他們就是一個危害,這危害超過任何事物。
5.原文:Thats what I miss most—the buzz you get when you are explaining the world to a child too young to have worked out that, most of time, youre wrong.(P.109)
譯文:這是我最惦念的聲音——當你給一個太年幼的孩子解釋他還無法理解的世界時,他發出的嘰嘰喳喳的興奮的聲音你以為他不理解,多數情況下,你錯了。
這段譯文的錯誤有兩點:(1)too ... to ...結構是child的后置定語,并非world的后置定語,所以譯文“無法理解的世界”是不對的,應該是“一個因太年幼而無法理解……的孩子”;(2)結尾的that從句是work out的賓語,所以child之后的整個后置定語的意思是“(這個孩子)因太年幼而無法理解多數時候你(的解釋)是錯的”。據此,該句應譯為:那是我最懷念的——當你向一個孩子解釋這個世界的時候他發出的嗯嗯啊啊的(表示贊同的)聲音,他還太小而不能理解多數時候你(的解釋)是錯的。
6.原文:If it hadnt been for the combined blessings of fast traffic and potential kidnappers,it might have occurred to him earlier that there was a world out there that was independent of adult approval. (P. 109)
譯文:如果不是由于快速的交通和可能的綁架的雙重因素的祈求,他也許早就敢獨立生活在不需大人同意的外面世界。
此句譯文錯誤有二:(1)譯者把blessings譯為“祈求”,致使句意令人費解,該詞意為“上帝的恩寵,賜福,福氣,福分,好事”等,原文中這個詞的運用源于母親的視角。在母親的心里,“快速的交通和可能存在的綁架者”都像是上帝賜予的好東西,因為它們的存在使得她的兒子盡可能多地被限制在家里,沒有過早地離開她去接觸外面的世界。(2)sth.occur to sb.這個結構意為“某人想到某事”。綜上,此句應譯為:要不是因為快速的交通和可能存在的綁架者這雙重因素的庇佑,他也許早就想到外面存在著一個獨立的無需大人同意的世界。
在《(修訂版)1》中,除了上述這些主要的誤譯之外,還有幾個不妥之處,比如:Swahili(P.34)應譯為“斯瓦希里語”;dependability(P.42)意為“可靠性”,并非“獨立性”;it also took a rocket scientist(P.43)中的took應譯為“需要”,而非“吸引”;an enterprising software developer(P.54)應譯為“一位有魄力的軟件開發者”,并非“企業軟件開發者”;heartache(P.90)意為“心痛,傷心”,并非“頭疼(headache)”;playing it safe(P.135)意為“在牌戲中采取穩定的措施,謹慎行事”,也可譯為“求穩,不冒險”。
三
談論別人誤譯“是一件危險的差事:一不留神自己也說錯了,當眾出丑。何況談論誤譯容易得罪人,非同小可。不過,誤譯問題很有討論的價值”(郭建中,1999:159-160)。上文所述的種種誤譯之處涉及的都是語法和詞匯。對于“具備深厚的語言學、二語習得及外語教學理論功底,同時長期在大學英語教學一線工作,有著豐富的教學經歷”(見總序P.4)的教材編寫者來說,這些誤譯顯然是不該出現的。在此,我們希望教材編寫者能以更加謹慎認真負責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工作。
參考文獻:
[1]鄒申,邱東林.21世紀大學新英語讀寫譯教程1(修訂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2]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劉世同,董文秀.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專項訓練綜合指導[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
[4]郭建中.文化與翻譯[C].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