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媛媛
摘 要:小學數學實際教學中,由于多媒體使用泛濫、小組合作重形式、實踐活動過多、問題教學無效等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現象也比較普遍。
關鍵詞:小學數學;多媒體;小組合作;問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049-01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在《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中也提出:音樂教育要實現“育人”的目的,應把美育作為目標,體現審美為核心。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原本天性活潑可愛的孩子,卻很難將一首符合他們年齡特征的兒歌表現出來,大多數孩子唱歌時面無表情,從嘴里發出的聲音給人的感覺是平鋪直敘、拖拖拉拉、使聽者體會不到他們愉悅的心情,更無法感染聽者。
從教多年,通過觀摩他人歌唱教學課,同時結合自身實踐,總結學生在音樂表現上出現的問題,有幾點感觸:1、教師缺乏對歌曲學唱部分深入教學,過多的依賴聽唱法教學,學生沒有關注自己的歌聲是否動聽,是否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美的享受。2、教師教學中過于注重對知識技能的傳授,當學生一時很難掌握時,便失去了對歌曲學習的興趣。3、教師對歌曲的情感挖掘不夠深入,沒有真正將學生引入歌曲的情感世界?;趯σ陨蠁栴}的思考,下面我就在教學實踐中采用的一些幫助學生更好表現歌曲的方法做出簡要闡述。
一、律動——營造氛圍融入音樂
歐洲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最早創建了體態律動教學體系,他提出體態律
動不僅是用聽覺去感受音樂,同時用整個身心和肌肉去感受音樂。因此,在歌唱教學前先進行恰當的律動,讓學生通過聽覺、肢體、心靈去感受音樂,學生很自然的放松身心,更快的融入到音樂之中,感受到音樂所帶來的愉悅心情,常常能起到營造課堂氛圍的良好作用。如在《我的家鄉日咯則》教學中,在學唱歌曲之前我帶領孩子們一起跟著音樂學跳藏族踢踏舞,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跟著老師心情愉快的律動,臉上自然露出燦爛的笑容。同時在學生律動中反復熟悉歌曲的旋律,既體驗音樂的風格,又讓學生在律動中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特色,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為歌唱教學做好鋪墊。
二、引導——深入挖掘歌曲情緒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常常是讓學生聆聽歌曲后說說音樂的情緒,對于小學
的歌曲來說活潑、歡快、優美、抒情的占多數,孩子基本上都能說個大概,而但對歌曲每一個樂句或樂段所表現的情緒卻沒有進行深入的挖掘,導致學生在演唱中對歌曲中情緒的處理顯得比較粗糙。后來我嘗試對歌詞、歌曲的創作背景、歌曲的風格特點等進行更深入的挖掘,這樣能有效的幫助學生更好的表現歌曲。如在《一只鳥仔》教學中,我讓學生聆聽歌曲后說說歌詞所描寫的內容,其中有學生回答第二段描寫的是:日落時分,一只小水雞在田間玩耍找不到自己的同伴。我繼續深入提問,你們猜一猜為什么這只小水雞找不到自己的同伴了呢?由于歌詞上并沒有我提問的答案,于是,孩子們就開始發揮自己的想象,有的孩子說因為小水雞跑的太慢了;有的孩子說因為小水雞貪玩所以找不到同伴……,孩子們都爭先恐后的積極發言。通過發揮想象我再讓孩子們說說歌曲的情緒,有孩子就能把每一個樂句所表達的情緒說出來,有個孩子說前三句唱的要輕快、活潑、天真,因為要表現鳥仔(水雞)的形象,最后一句要唱的有些憂傷和失望,因為鳥仔(水雞)找不到巢穴(同伴)了。我在深入提問為什么歌曲中使用了下滑音,在歌曲中起到什么作用?孩子們很快想到這樣更表現出一種失望和憂傷的情緒。當學生真正理解歌曲所要表達的內容后,在演唱中我發現孩子們更愿意張嘴歌唱,對歌曲的表現也更發至內心,而不用教師總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復要求學生面帶笑容,卻效果不佳。
三、模仿——興趣激發表現欲望
模仿能力強、有較強的表現欲望是小學生典型的特點。在教學中如果抓住孩子的這些特點有針對性的采取恰當的教學手段,就能起到良性的帶動作用,孩子模仿老師、模仿同學、甚至童星,能幫助學生更好的表現歌曲,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
在歌唱教學中如果沒有老師表演式的范唱,僅僅依靠多媒體范唱,是很難激發學生學唱歌曲的欲望的,當教師的范唱給孩子們帶來視覺聽覺上的愉悅感受時,就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表演欲望。此外,教學中我可以利用其他形式的歌曲示范形式孩子觀摩,激發表現欲望,提高表現能力。如,在課堂上設置“明星小舞臺” 環節,讓學生觀看童星在舞臺上的表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就是舞臺上的小歌星為這樣的聲音配上恰當的表情及動作。此外,在表演我還常常邀請聲音、表情甜美的學生上臺表演,讓觀看的學生說說他們有哪些優點。這樣的方法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班上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對音樂的感受及表現力明顯增強。
四、演唱——實踐提升表現能力
演唱效果往往是唱歌教學的最終目標,學生通過感受、理解、學習歌曲最后到表現歌曲,是一個逐漸內化的過程。因此,在演唱歌曲環節,除了要注重學生對音樂符號的準確運用外,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歌曲進行二次創作。如,在《杜鵑》一課的教學中,歌曲最后一個樂句的歌詞是“杜鵑飛向遠方,咕咕,咕咕”。在教材范唱錄音中,兩個咕咕沒有任何強弱變化,我啟發孩子思考通過對歌詞的理解說說如何演唱這兩個“咕咕,咕咕”更恰當,孩子們立即想到用減弱來處理更恰當,因為可以表現杜娟逐漸飛遠的場景。
結束語
通過對如何幫助學生更好的表現歌曲的思考與實踐研究,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和表現能力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期興趣也變得越來越濃厚,研究的效果是比較滿意,但同時也帶給我一些反思:
1、教師的基本功要進一步加強。
教學中,我感到自己的鍵盤水平還很不夠,有些歌曲的情緒無法用伴奏很好的表達。此外,指揮能力也有待加強和提高,特別是合唱指揮的準確、到位。
2、善于突破教材的束縛,鼓勵學生要有獨特的音樂想象力。
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提到:“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動力,注重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實踐?!蔽蚁胍魳氛n不僅僅是簡單的音樂知識技能的傳授或者是為應試而準備,音樂更應該讓孩子體驗音樂的魅力,提升孩子的興趣、審美及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