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啟蘭
摘 要:小學數學實際教學中,由于多媒體使用泛濫、小組合作重形式、實踐活動過多、問題教學無效等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現象也比較普遍。因此,提出三個“適度”原則,才能打造小學數學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多媒體;小組合作;問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068-01
在新課改的大潮下,課堂模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多媒體的使用、小組合作的展開,問題教學的使用等,都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質的飛躍。但如果過渡使用多媒體、小組合作輕實效、問題教學問不到點上等,也會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度。因此,探討有效課堂的創建,從三個“適度”入手,對教學有指導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多媒體使用要“適度”
1、多媒體使用現狀。
多媒體使用泛濫,會有喧賓奪主之嫌。如果過多使用,教師成為多媒體幻燈片的放映員,學生成為看客,幻燈片的不同的變換方式,各種各樣的情境,吸引學生的眼球,而減少了思維的時間。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時分秒》時,先用多媒體呈現一個謎面,讓學生猜出謎底;繼而呈現各種各樣的時鐘——長方形的、正方形的、圓形的、動漫的、童話的,無所不有;再呈現元旦聯歡晚會現場,節目單和時間的對應關系,尤其呈現了節目主持人宣布“聯歡晚會現在開始”時,問學生看到鐘面,你想到了什么?繼而呈現一個大時鐘畫面,提出問題:你看到鐘面上有什么?呈現問題:想一想,時和分的關系,提供填空題:鐘面上有___個大格,___個小格等,然后,呈現幾個時鐘,讓學生根據時鐘上的分針和時針,看一看是幾點幾分;再呈現一些情景:大型飛機一分鐘飛行40000多米、我國一分鐘能生產鋼鐵1000噸、自行車運動員一分鐘能騎1000多米、電視臺播音員一分鐘能播出300多個漢字、銀行的點鈔機一分鐘可以點鈔150張……
40分鐘的課堂,從開始到結束,26張幻燈片,令學生目不暇接,雖然多媒體給課堂增添了活力,使課堂活了起來,但學生們對時分秒認識了多少、掌握了多少,不言自明。
2、多媒體使用應注意度。
多媒體固然優勢凸顯,但如果注意使用的度和注意使用的實效性和時效性,效果也會不可同日而語。
仍然以《時分秒》的教學為例,關于謎面的給出的同時,畫面上有一個大的時鐘,學生不用思考就說出了謎底,與其用多媒體呈現出來,不如教師口頭表達,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力。再如多媒體呈現了諸多的一分鐘可以做什么的鏡頭,這些畫面對學生的學習時分秒意義也不大等,也就是說,多媒體的使用存在浪費行為。
因此,多媒體使用應注意“度”,把握一個“適度”原則,既要考慮實用,也要考慮“時效”。
二、合作學習應注重“適度”
合作學習成為目前課堂模式的主要形式。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也容易走極端,合作多多益善,且不注意使用的實效性。如學習《四邊形的認識》時,在課之初,讓學生合作找出生活中的“四邊形”,這個合作學習就沒有必要,偏離了合作的意義。合作學習是為了共同完成任務,解決難題,不是隨意一個問題,就可以討論一陣,就是合作了。
再如,《小數的大小的比較》的教學時,教師給出一張運動會跳遠成績的表格,讓學生根據表格內容,討論誰是第一,誰第二?說一說是怎么比較的?
對于這個表格的討論,開展合作學習就很有必要,如果純粹排除名次,班級的學生都不會是問題,但對于排名的方法的歸納,個別學生茶壺里裝餃子——有口倒不出,此時的合作學習可以幫助他們一臂之力——小數的比較方法,有效探討和解決本節課的重點。
合作學習的開展也應該放得開,并收得攏,不能讓他們信馬由韁,否則,浪費時間,也容易使課堂亂而“跑題”。如對于《四邊形的認識》的學習中,對于“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區別和練習”的問題的討論,如果學生們通過合作、探究而得出了正方形四條邊相等,四個角是直角,長方形四條邊不相等,但四個角也是直角后,就立刻“鳴鑼收兵”,如果繼續讓他們討論,他們問題解決了,任務完成了,顯然會說一些“題外話”,與本節課所學的內容無關,使合作學習大打折扣。
三、問題教學中問題設計應“適度”
問題教學中,存在著滿堂問、滿堂答的弊端。如《比例的意義》的教學時,一位執教老師課堂開始就提出問題: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你能算出12:16、3/4:9/8、2.7:4.5、6:10等的值嗎?你能算出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值嗎?長和寬分別是5m和5/3m;2.4m和1.6m;60m和40m、15m和10m這幾個國旗的比值有什么關系?什么叫比例等,一節課,從頭問到尾,問題一個連著一個,學生們圍著老師的問題轉,問題之多,也讓學生學習數學就是為了回答老師的問題,不得不圍著老師轉,不得不想方設法回答一個又一個問題,有時,稍微不注意,一個問題也一閃而過,來不及品味,來不及咀嚼,對知識也來不及消化。
問題教學首先應問到“點”上,引導學生答到實處。問題不在多,在于精。滿堂問,學生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因此,教師應把握問題的效度,在導入時提問,以引起學生對知識的注意和興趣;在學生“疑”處設疑,以引起學生的足夠的重視;在重難點處提問,以突破重點和難點,在總結時提問,以引起學生的對課堂所學的回顧。
如對于《畫角》時,讓學生觀察三角板,找出30°、45°、60°、90°的角,并讓學生畫出這些角,之后,提出問題,你能用三角板拼出75°、105°、120°、135°、150°嗎?顯然,用三角板拼出這些特殊的角是本節課的難點之一,也是本節課的拓展內容,提出這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效課堂,是新課改下人人追求的終極目標,在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的前提下,注重多媒體使用的實效性、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問題教學的目的性,課堂教學才會走向有效,邁向高效。
參考文獻:
[1] 王雪煥.有效利用多媒體,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2).
[2] 肖古松.小學數學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分析[J].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