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藝
摘 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如何精心設計教學細節,協調和完善教學細節。本文著重從“深入淺出,推波助瀾,提綱挈領”三個方面闡述了教師如何“必做于細”,體現了教學理念的血肉——教學細節的創新。
關鍵詞:小學語文;細節教學;深入淺出;推波助瀾;提綱挈領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106-01
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對‘細節的發現,常常成為我教學中巧妙的切入點;對‘細節的把握,又常常成為教學中生成性資源。”細節雖小,卻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如何“必做于細”呢?
一、深入淺出
小學語文教學“必做于細”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之一就是“深入淺出”。只有“深入”,才能理解深刻;只有“深入”,才能把握真諦。也只有“淺出”,才能激發興趣;只有“淺出”,才能產生高效。“深入”是“淺出”的前提和保障,“淺出”是“深入”的落實和體現。
1、感受畫面的意境美。最后一段作者妙筆一揮涂上幾痕細線,又點上幾個小黑點,真如一幅燕子唱春寫意圖。全文不僅段段都是畫,而且句句都是畫,細細感受,可描、可畫、可攝、可錄,詩情畫意盡顯其中。
2、領會主題的意韻美。燕子飛行和停歇時的特寫分別營造了動態之美和靜態之美,通過“聞”、“觀”、“品”、“悟”,對燕子的贊美和喜愛之情也油然而生,不覺間充滿了奮發向上的精神。
在朗讀、觀察和想象之中,感受燕子的可愛和春天的美麗,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應該是作者寫此美文的初衷吧。
二、推波助瀾
小說、故事有高潮,戲劇、影視有高潮,課堂教學也有高潮。一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重點難點交叉處,通過引導、啟發、點撥、激發,使學生思維進入最活躍階段。這種境界,就是課堂教學的高潮。組織和把握語文課堂教學“高潮”的營造契機,需要教師對材料滲透理解,對教法嫻熟運用。如果教師對學生心理沒有了解和把握,對課堂調度沒有舉重若輕,又何來有推波助瀾,因勢利導的功夫呢?
1、渲染氣氛。例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長征》一課,講讀第三至六句時,教師首先播放《長征》這首歌曲,然后充滿激情的描述道:“聽著這振奮人心的歌曲,好像我們身臨其境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場景。那五嶺山谷,烏蒙峰巒,仿佛還飄蕩著紅軍的鮮艷軍旗;金沙江畔,仿佛響徹著紅軍勝利的開懷大笑;大渡河上,好像還浮現著戰士偉岸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還映照著紅軍戰士的張張笑臉……啊,這萬水千山,豪情壯志,詩人怎能一一寫下?在這里,毛主席選取了兩座山、兩條水為代表……”這激情洋溢、熱情奔放的贊美式語言,使學生立刻沉浸在《長征》一詩那樂觀進取、勝利在望的情境中。這樣的教學語言,把課文推向一個新高潮,讓學生提升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理解,既培養了學生的發展思維,又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提高學習效益。
2、創設懸念。例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詹天佑》一課,教師抓結尾一句“許多到中國來游覽的外賓,看到詹天佑留下的偉大工程,都贊嘆不已。”制造懸念。于是,教師啟發學生:你們能不能從這句話中體會所表達的中心嗎?經過思考和閱讀后,有的學生說:“我們從詹天佑‘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說明了工程的難度很大,困難很多,但是,詹天佑與工人一起克服重重困難,終于修筑了連外國人都不敢修筑的鐵路,實質上贊揚詹天佑不怕困難,頑強拼搏的愛國精神。”還有的學生說:“詹天佑能不怕外國人的嘲笑和要挾,克服了外國人都不敢想的困難,終于修筑成功了京張鐵路,表現詹天佑的聰明智慧和創新奉獻精神,更加表現詹天佑的愛國主義精神。”由于教師的正確引導, 收到了“文本字已終,寓意趣無窮”的教學藝術效果。
三、提綱挈領
細節的品嘗中體會意蘊,高潮學習中顯現主題,那么,我們為了提高課堂有效性,應抓住中心進行教學。中心是一篇課文的靈魂,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和掌握的要點。抓住了中心常常也就能找到解讀課文的鑰匙,可以避免少走彎路,往往能達到直指人心的效果,學生在此基礎之上可作進一步深入探究,鑒賞感悟文學語言的密度、彈性、張力、厚度,且于不疑處有疑,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審美能力。
1、單刀直入。例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趙州橋》一課時,教師主要從課文中抓過渡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抓住“堅固”這個詞承上,來學習第二段,主要讓學生掌握趙州橋是用石頭做為材料砌成的,橋是拱形,并且有四個小洞讓水流過,讓學生體會這樣設計是使洪水對橋身的沖擊力,減輕重量,突出橋的堅固和實用,然后再利用“啟下”作用,抓住“美觀”學習第三段,讓學生體會其中美觀的特點是橋中有畫,畫中有橋,橋畫相應交輝,更現橋的美麗,雄偉堅固,使人卻步凝望,翹首稱贊,它不但堅固的橋,雄偉的橋,更是凝聚中華民族智慧的橋。
2、進退自如。例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教學步驟大致如下:首先,導入新課,檢查預習。讓學生談談對圓明園的毀滅了解多少;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其次,整體感知,批文入情。引導學生把心放到字里行間,體會文章里強烈的思想感情。再次,變序教學,體會“毀滅”。通過看補充資料,和抓住關鍵詞語品讀的方式,體會最難受、最可恨、最可氣交織在一起的復雜情感。然后,回首前文,體會“輝煌”。引導學生抓住要點,把幾段話讀成一句話;邊讀邊想象,把文字讀成畫面,想象當時輝煌的景象。最后,前后照應,領悟表達。重點探究:課文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但作者用很多的筆墨寫昔日圓明園的輝煌,這是為什么呢?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藝術瑰寶”這個中心詞學習課文,有目的出示一些歷史文物,讓學生體會到這些藝術精品,不僅是在國內名揚,而且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從中感悟中華民族瑰寶精華所在,激發學生熱愛自己偉大的祖國的強烈思想感情。
成功的教學必定離不開細節的研究與雕琢。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無論是在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生角色定位,還是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具體細節方面都應該與新課程的理念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1] 李淑明.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細節[M] .漓江出版社.2011.6.
[2] 劉文靜.小學語文教學的細節及案例[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