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菊英
摘 要:多樣化教學概念的提出,使得我國新課改內容也隨之發生改變,不管是哪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圖畫的直觀教學方式,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本文主要圍繞小學語文圖文結合的教學進行闡述,以期能為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多樣化教學;小學語文;圖文結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361-01
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中蘊涵著豐富的美育因素,語文教材圖文并茂,在視覺上將美帶給了孩子。如果我們把語文課堂教學與美術教學進行有機的整合,不僅能極大地豐富課堂氛圍,使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還能獲得很好的美育效果。文字的美和藝術的美融合在一起,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給學生搭建了一個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創造平臺。
一、語文與美術的契合點
1、形象性。中國的語言文字淵遠流長,漢字其實是一種圖畫式或者是部分抽象的圖畫式文字,它與美術的淵源極深,本來就是同祖同宗、同根同源,只不過是后來由于各自學科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人為地把它們割裂開來。共同的形象性的特點是兩學科進行綜合的歷史可能性。
2、美感。語文的實質從其抽象的意義看:其實是人們對于本民族語言文字的一種審美。語音的平仄、押韻、朗朗上口之美、文字的端莊秀麗、富于變化之美、詞匯的豐富多彩、意蘊無窮之美等都是順應了人們對語文的審美需要,從語文教育心理學的角度揭示了語文在審美領域的獨特作用。美術從學科名稱上就界定了其是審美之術、鑒賞美之術、創造美之術。共同的美感性的特點是兩學科進行綜合的現實可能性。
3、和諧性。無論是語文還是美術,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都強調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方法的使用、教學評價的激勵等,它們的課堂教學結構必須以學生原有的認識水平為起點、以促進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內的有效、高效發展為目的,因而都是人本型的教學,以人的和諧、有序的發展為根本目的。從另一個角度看,兩學科實施教學的策略都強調以自身學科的特點去影響人、發展人,但這種有效的教學干預是在不封頂的原則下實施的,也就是說學生的發展可以是多角度的,評價的標準只是學生的發展,因而學科教學的宗旨本身就是和諧的,這是兩學科綜合的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4、生成性。語文教學和美術教學有其學科和學科教學獨特的特點,但它們都不是封閉的、不是關在象牙塔里,而是在不斷地發展、借鑒豐富。它們生成性的特點決定了兩學科教學在各個方面的相互借鑒,以發展本學科,而在不斷地借鑒中,兩者又不斷地走向融合,可以預見,不斷融合的最終結果就是在保持其獨特學科特點的前提下出現兩種課程:語文美術課和美術語文課。這是兩學科進行綜合的未來可能性。
二、語文和美術在教學中相互整合的體現
1、語文成為美術教育的載體。語文教學在美術教學中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只要我們善于發掘,有機地鏈接拓展運用,語文將成為美術教學的載體。語言文字是思維的載體它通過人的眼睛攝入大腦,再經過大腦的識別,分析作出相應的判斷,并非是簡單的思維過程,而小學生受理解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的制約。這時能把美術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圖文結合,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體會意境美,培養想象和創新能力。從小學階段開始應初步培養學生欣賞語言美的能力,這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學生學會了欣賞就學會體會詩歌、散文中的語言意境的美。
3、創設情境,提高欣賞和創美能力。語言文字屬于抽象思維,而美術是形象思維,學生學習文字,往往容易疲勞,影響學習效果。如果通過美術作品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呢?如教學《燕子》一文,本文的中心是燕子在春天里的不同形態特點,教學中可首先圖文結合,理解課文想表達的意思,再叫學生閱讀全文,整體了解燕子飛行的特點。其實語文課文中的許多優秀文章,特別是詩歌、散文等都蘊含著詩情畫意,是美術教學很好的載體。
4、增強文化素養,提高美術創作水平。中國畫講究詩、書、畫之論,不但會畫,還要會作詩,文學作品中的插圖,其實就是從美術中假借而來的,古往今來,許多名人墨客,都是集文學與美術于一體。對于小學生來講,閱讀文學作品,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繪畫水平。
三、語文教學與美術教學相互整合的教學方式
1、學中畫。有些知識學完后,教師要求學生對所學內容畫一畫,是激勵學生愛學習的好途徑。學生特別喜愛這種表現美、創造美的活動。學生在充滿激情的繪畫中創造出可以看得見、觸得著的美的形象。如教學古詩詞時,讓學生根據對詩詞的理解,畫出自己喜歡的圖畫,并涂上顏色,不但能加強對詩詞的理解,學生的學習勁頭也會倍增。
2、教中畫。課堂教學中,一邊講一邊畫,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了。而且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課文,更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獨特的教學魅力,從而進一步愛上學習。
3、學后畫。許多課文可以借助學后畫這種方法進行背誦,這種獨特的記憶方法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背誦課文,而且還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方式,開發智力。
4、畫中學。在實踐中我把想象畫與作文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自說自畫,自畫自說”的新課型:先作文欣賞,然后通過創造想象繪成畫,最后根據想象畫寫出想象作文。如教師朗讀一篇童話、寓言、詩歌或講一個富有想象力的故事,然后引導學生根據所講的內容,發散想象,繪制成圖,并給自己的畫起個有趣的題目,最后根據自畫的圖寫出與故事內容相關但不相同的作文。
總之,美術可以為語文教學服務,然而,語文教學也可以為美術教學潑墨增色。教師應在美術教學與文學之間為學生搭起一座七彩橋梁,讓學生不但在語文課中學到知識,同時也受到美的熏陶,美的啟迪,獲得美的享受。讓美術開闊學生的視野,凈化他們的心靈,不斷提高孩子們的感受美,理解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更使小學美術教育天地增添光彩,教學之路更為開闊。
參考文獻:
[1] 陳玉秋,馬一博.語文新教材插圖:走向讀圖時代[J].語文建設,2007(1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