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學數學課堂上常看到教師不斷提問,學生不斷回答的場景,教學過程機械。誠然,課堂教學中司空見慣的教學行為是提問,每個教師幾乎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但知曉答案不是課堂提問僅有的目的,通過師生間的相互作用促進思維、引發疑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是最重要的。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是問題,沒有它就不可能有創新。那么,中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關鍵詞:數學教學;學生;問題意識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包括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兩方面,主渠道是課堂教學。針對學生缺乏問題意識的現狀,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改善。
一、讓學生敢于提問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應有“問題意識”的理念。傳統教學模式中,在學習新知識或解決數學問題時,教師總是先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再去“啟發”學生思考,似乎學生只要圓滿回答出這些問題,就是成功運用啟發式教學。但學生只是被動跟著教師的思路“走”,對為什么這樣“走”,“走”向哪里,學生卻很茫然。因為這些問題本該學生思考,教師卻替學生問完了!因此,這實質上仍然是傳統的“注入式”教學。
中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欲旺盛,這就是問題的種子。然而,這棵種子能否萌芽,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否升華,取決于環境和氛圍是否適宜。現實課堂教學中,很多學生存在無疑可問、有疑不敢問或根本沒機會問等情況。這是我們的教育造成的,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教師必須排除功利主義陋習的影響,更新教育教學理念,營造寬松自由的氛圍,促使師生關系尊重、平等、民主。其次,教師應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認真聆聽他們的見解并挖掘其可貴之處,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鼓勵他們大膽質疑、提問、求新立異。如:有學生提問時,應稱贊其“問得好!”;當學生自己發現、提出問題后,可以說:“這么好的問題,哪位同學有獨特的想法?”同學們自然會爭先恐后地發表意見,學生充分發表后,教師再做適當評價,但需考慮學生的思想觀念、認知特點、個體特征和生活經歷,寬容他們的各種想法,不因其答案或思考問題的方式不符合自己的要求而輕易否決,使學生在課堂上敢想、敢說、敢做,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再次,適當增設開放性教學,增加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使學生能在課堂上大膽質疑和求異。
二、讓學生迫切想問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已有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出發,使他們有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教師應善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找準“最近發展區”。運用多種手段呈現問題情境,營造學生的認知沖突,誘發其問題意識。20世紀二、三十年代,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好的教學應是教育走在發展的前面,方向是學生的明天。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應準確定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努力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轉化,教育處于發展之前,使發展有度、適度,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教育的價值,促進學生持續、全面、和諧發展。
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不斷發現、解決矛盾的過程。一是利用數學知識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導入,可滿足學生希望自己是探索者、研究者的本能。二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可通過用恰當的導語實現,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空間。
三、讓學生能提出問題
很多教師都面臨過無論怎樣鼓勵,學生就是提不出問題的情況。他們不是不敢或不愿提,而是不會、不善提問。這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實際問題,教給學生學習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學新知識可引導學生問“為什么要學”“如何與原有知識建立聯系?”對實際問題應充分挖掘隱含的數學問題,“與哪些數學知識相關?”“該問題的數學模型是什么?”等;而復習課中可引導學生問“這部分知識的體系是什么?”“可解決哪些實際問題?”等。不同情境、不同知識內容,提問方法和內容也各不相同,教師要教給學生采用科學方法考慮問題,面對情境時會思考、聯想、總結,逐漸掌握提問訣竅。要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就必須激活他們質疑的方法和技巧。教師可通過誘導點撥,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類比聯想法、知識遷移法、對比異同法等。再次是培養學生善于質疑的良好習慣。通過具體實例,引導學生在思維時運用上述方法,使其問題意識強化,提出的問題質量提高。
質疑問難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金鑰匙,可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釋放學生的潛能和才干。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質疑問難的良好氛圍,提醒學生時時處處存在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使他們由不敢質疑到勇于質疑。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索,真正成為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和研究者。
教師可憑借自己豐富的經驗,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模式不固定。教師在此過程中,應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質疑提問的能力和探究精神。
四、讓學生善于提問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離不開對教育過程及結果目標實現程度的價值判斷,這種價值判斷過程便是評價。正確評價有利于學生獲得最合理、最充分的教育和發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表現自己,推動潛能的發揮。但學生的個別差異影響著學生提問的積極性與質量。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首先要熱情關注學生的提問,切忌做簡單的結論性回答或置之不理。要經常表揚敢于提問的學生,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質疑水平有待提高。其次,讓學生評價,學生根據前面同學的回答進行評價:前面同學說得好,學生可說:“非常欣賞他的想法!”說得不完整,學生可說:“我可以給他補充嗎?”前面學生說錯了可說:“我對他的說法有意見……”使他們在評價其他同學的意見時,發現并提出問題。
教師或同伴的指導性評價可幫助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設想、解決方案是否正確、科學、合理,需同伴或教師的適當點撥和評價,給予主體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導向,使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高,學會提出問題的要領和技巧。歸納總結和反思環節更能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高提出問題的質量和技巧。
五、讓學生自覺提問
人們長期以來都倡導“堂堂清”“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等理念,喜歡將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這實際上是未把學習看作一個系統連續的過程。教師一定要改變這種觀念。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切斷“尾巴”,既不能課內損失課外補,又要留有“尾巴”——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如:我在教《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時,有學生提出:“邊邊角”能不能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由于下課鈴已經敲響。我就對他們說:“同學們,關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別還有幾種方法,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判斷呢?下課后我們再繼續研究,好嗎?”于是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走出課堂,這樣課內的興趣就延伸到課外,他們自己想探索更多未知的問題,從而產生自主學習的需要,真正養成“問題意識”。
總之,“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我們要從每一節課做起,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學生主動創新、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姚本先.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教育研究,1995(10).
作者簡介:沈鋒(1968—),男,漢族,上海市青浦區人,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本科,現供職于上海市青浦區實驗中學,高級教師,主要從事初中數學教學工作。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