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云飛++李鵬釗
摘要:在“互聯網+”的宏觀政策背景下,農業電子商務迅速崛起,“聚土地”順勢而生,它是在績溪縣政府支持下,由當地農民、電商公司以及聚劃算平臺等聯合推出的休閑農業項目。通過對“聚土地”實施現狀的調研,我們對其運營模式進行了分析,并就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解決方案。
關鍵詞:互聯網+;土地流轉;物流配送
中圖分類號:F323.7;F724.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4-000-01
一、引言
農業在我國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歷屆政府均非常重視“三農”問題,中央政府連續出臺12個(2004-2015 )事關“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而在“互聯網+”的概念提出后,在“互聯網+”的宏觀政策指引下,農業電子商務迅速發展,使得互聯網與農業產業中的各個環節充分融合,帶動傳統農業升級,加速了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加快了發展現代農業的步伐,而“聚土地”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
二、“聚土地”項目發展情況
2014年3月11日,聚劃算上出現了一個“聚土地”的頁面,它是我國首個互聯網定制土地項目。該項目是由績溪縣農業委員會招商引資發展現代農業項目,由浙江興合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與阿里巴巴聚劃算平臺聯合打造。通過對當地有意愿的農民的土地進行流轉,再將土地按分為580元1分地每年、2400元半畝地每年及4800元1畝地每年三種套餐在在聚劃算平臺上進行銷售,購買土地的消費者相當于購買了這塊土地的一年內所有產出物,產品半月一次進行配送,并且根據購買的套餐的不同,消費者可享受到不同的旅游和住宿次數。短短5天時間,項目點擊次數達5億次,35萬人進行了咨詢,3500多人實際購買,總計銷售土地465畝,涉及農戶300多戶,銷售額228萬元。 “聚土地”一經開始,種植時令蔬菜225畝,優質水稻240畝。2014年4月17日,第一批土雞蛋,鮮竹筍等農產品順利發往全國各地的土地購買人。截至同年9月底,一期聚土地項目累計發出貨物4.2萬多單,綠色農產品120余噸,來績溪觀光旅游體驗農產品種植和農家樂住宿旅游的聚土地認購者已達1000余人。
三、“聚土地”綜合成果分析
(一)提高休閑農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
由于“聚土地”項目的開展,2014年,績溪旅游游客接待數量510萬人次,同比增長47%,旅游綜合收入24億元,為當地的農家樂和特色旅游項目帶來了相當大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對當地農民而言,除了可以得到800元每畝的土地流轉費,為農業合作社工作還可每天得到50-70元,除了使當地閑置旅游資源得到大發展,還切實增加了農民收入。
(二)精細化分工,提高生產率
為解決電商領導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時,專業性不高的問題,績溪縣政府通過使農業合作社與電商合作的方式,形成電商負責包裝營銷、合作社負責指導農民開展專業化種植的分工,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與此同時,政府引導工商資本進入物流領域,催生出一批農業電商企業,促進了產業間的融合。
四、聚土地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一)物流配送及倉儲費用高的問題
聚土地是以向全國各地的消費者提供生鮮食品來實現土地使用權流轉交易,但是生鮮食品由于運輸半徑、儲存等問題,難以在全國范圍內做到長距離、成本低廉、保證生鮮質量的配送,第三方服務不成熟,自建成本又高,物流保鮮配送及倉儲費用成為聚土地的頭等難題。
(二)土地規模效益問題
一期聚土地只是流轉了350畝土地進行經營管理,土地規模不大,并且由于消費者所需要的農作物參差不齊,因此土地難以進行大規模種植,造成土地的產值低,其次,農民并不是在自己土地上進行耕種,勢必造成積極性不高,再加上團隊管理的不專業化,因而會造成土地的產量難以提高。
五、聚土地進一步發展的對策解決方案
(一)改進聚土地模式實現土地規模化
當地合作社可以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形式來聚集土地。一是土地使用權相對集中的方式,如將股份制引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使得土地承包權與使用權分離,具有土地承包權的農民自愿把土地使用權折合股份,組成股份合作制的經濟組織,這樣可以使經營規模擴大化。二是在土地使用權不變的前提下,通過村組織和中介組織,為生產環節提供配套服務,如在土地承包權和使用權不變的基礎上,依托當地優勢,進行大面積統一規劃,形成農業生產基地,推廣區域化種養,輔以先進生產技術,達到規模經營的目的。
(二)提升冷凍鏈物流配送問題
由于績溪縣交通便利,物流快遞企業眾多,績溪縣政府可以加強資源整合,通過鼓勵引導當地物流企業與電商公司進行深層次合作,加快推進縣電子商務產業園的建設,從而達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質量的目的。
結語:適逢國家經濟大轉型,“互聯網+”概念的提出,讓互聯網和農業這兩個看似不相關的領域擦出了火花,涌現出一大批類似“聚土地”的互聯網農業創業項目,這些創業項目正處在萌芽階段,但借著互聯網的東風,卻是一股不容小覷的新生力量。通過此次實地調研,以及分析數據所得出的結論來看,對于“聚土地”項目,雖然道路會有坎坷,但終將是一條光明的大道,成為“互聯網+農業”領域的先鋒軍。
參考文獻:
[1]陳俊金.“聚土地”消費模式的破繭之路.食品工業科技[J].2015(4).
[2]查英.“聚土地”一年觀察.決策[J].2015(4).
[3]胡桂芳,王艷榮.土地流轉和電商結合發展現代農業的探索——安徽省績溪縣“聚土地”項目調查[J].農村工作通訊,2014(12).
[4]周明助.“聚土地”:績溪土地流轉探新路[J].中國土地,2014(5).
[5]薛國琴,楊俊超.“聚土地”與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實現形式分析[J].農業經濟,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