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對專業復合型應用型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長,這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結合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背景基礎上,分析了互聯網金融領域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培養現狀與問題,為高校金融人才培養提供了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金融專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4-000-02
一、互聯網金融發展背景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利用通信網絡和技術開展金融活動的模式。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5年以前,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主要體現為互聯網為金融機構提供技術支持,幫助銀行“把業務搬到網上”,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的互聯網金融業態。第二個階段是2005年后,網絡借貸開始在我國萌芽,第三方支付機構逐漸成長起來,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開始從技術領域深入到金融業務領域。這一階段的標志性事件是2011年人民銀行開始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個階段從2012年開始。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是互聯網金融得到迅猛發展的一年。自此,P2P網絡借貸平臺快速發展,眾籌融資平臺開始起步,第一家專業網絡保險公司獲批,一些銀行、券商也以互聯網為依托,對業務模式進行重組改造,加速建設線上創新型平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現如今,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理財平臺、互聯網保險、互聯網眾籌融資、P2P網絡借貸、互聯網信托等業務迅速發展。有專家估計,2016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規模將達17.8萬億,未來五年行業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4.67%,到2020年預計將達43萬億。
二、金融行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影響
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對金融人才有更多的需求,據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和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聯合課題組于2016年1月8日發布了《中國互聯網金融人才體系建設研究報告》,報告中指出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而人才短缺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互聯網金融短時間內迅猛發展導致專業人才需求迅速增長;另一方面是互聯網金融從業人員既需要具備金融理論知識,又需要對互聯網有深入的理解,復合型人才的稀缺性已成為人才供給方面的主要特征。
目前互聯網金融公司對三類人員需求比較大,“第一類是技術人員,包括PC端、移動端研發和產品等;第二類是金融人員,主要負責數據量化分析、金融產品設計、金融建模等;還有一類需求最大的就是運營人員。
互聯網金融的優質人才既要懂得金融產品與業務的相關知識,又要具備互聯網的思維與技術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的金融人才。集金融知識、網絡信息技術、數據分析、風險控制、市場營銷和法律知識等多種知識技能于一體的人才將是互聯網金融領域內未來急需的人才。
三、現行高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中現狀與問題分析
1.人才培養模式滯后
《中國互聯網金融人才體系建設研究報告》的課題組經過調研發現,我國少部分高校開設了互聯網金融方向的學歷教育,但本科階段的教育數量很少,碩士階段的教育大多以培養企業高管為主,且培養費用較高,覆蓋面較窄;缺乏完整的配套教材、培養周期長成為制約高校培訓效率的主要因素。
很多學校并沒有明確提出金融學專業學生所需達到的基本能力及素質目標,人才培養目標仍定位于傳統金融行業。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在顛覆傳統金融業務經營運作模式的同時,更會催生新型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及工作崗位。為了適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避免金融類人才培養目標與金融行業發展的脫節,人才培養目標需重新定位。
2.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
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未能跟上金融業的新發展。金融專業的課程設置大多圍繞傳統金融理論及業務,同時定位于培養傳統金融業務人才,導致我們的教學內容與現實需要嚴重脫節。基于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需要對金融專業課程進行優化與調整,將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新知識進行融入,通過全新課程體系的搭建來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確保所培養的人才能夠滿足行業發展之需。
3.教學內容陳舊
目前金融專業的教學內容以傳統金融知識為主,而對一些互聯網金融方面新的內容少有涉及,例如:支付方式已經不僅是傳統的結算由商業銀行來完成的支付,第三方支付已經普及;不同于傳統的商業銀行和資本市場融資模式,互聯網金融開辟了包括P2P 網絡借貸、網上眾籌融資等多種融資模式;另外,還有基于互聯網的金融產品的銷售渠道及獲取方式、互聯網貨幣、互聯網金融監管等等。因此,必須與時俱進,將互聯網金融的相關內容納入到金融學專業的教學內容中。
4.教學方法相對落后
傳統的金融學教學采用理論教學為主,并輔以較少的案例分析和實務操作,由于現有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設置大多都是理論教學,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教師為主導,學生較為被動的聽課模式。而且在傳統的金融學專業教學中,實踐和實訓教學模塊相對封閉單一,如使用模擬證券投資軟件進行模擬炒股,或者在銀行、保險、證券公司實習,實驗教學方面很多時候是形式大于實質,不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5.教師實踐經驗不足
很多高校的金融專業教師是直接從學校畢業到講臺,缺乏企業工作經歷,出現教師隊伍年輕化、學歷高、有專業資格證書,但社會實踐經驗嚴重缺乏的狀況。這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十分不利的。可見,現階段金融專業嚴重缺乏既具備的廣博的理論知識、又具備豐富的實戰經驗的雙師型教師。
四、人才培養建議
1.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基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我們應該以當前金融環境和社會需求為出發點,通過對崗位要求的分析來確定知識能力要求,將“互聯網”思維融入人才培養方案當中,從而達到培養兼具統金融的專業知識和互聯網思維模式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2.調整專業課程設置
為了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專業課程設置要要基于工作崗位的任務、項目要求,設計主要包括“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三方面的課程體系,讓學生既掌握金融基礎理論知識,也要掌握網絡金融存貸業務、產品營銷、客戶理財等業務操作處理專業技能。除了一些傳統的金融專業課程外,還可以開設互聯網金融、大數據分析、互聯網金融產品設計、第三方支付及風險控制、眾籌案例分析、P2P網貸案例分析等互聯網金融課程。并且除了理論課程之外,還可以設計項目實訓,以真實的職業活動實例做訓練素材,通過訓練項目來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3.創新教學方法
對于不同的教學環節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案,理論課程以課堂講授、小組討論和案例教學為主,實踐課程以角色扮演、項目演練、模擬操作等為主,另外開展專業講座、企業參觀、技能競賽、創業競賽等多種教育形式。
4.深化校企合作辦學
加強校企合作,譬如積極與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互聯網金融公司等開展合作。一方面,鼓勵教師深入企業掛職鍛煉,豐富工作經驗,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給學生搭建良好的實習平臺,讓學生在企業參與金融實踐,培養能力、積累經驗,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對接;并且,邀請企業資深人士參與培養方案的制定和教材的編寫等等。在校企合作方面,不少學校已經著手進行,例如2014年湖南大學與芒果財富進行校企合作,成立了互聯網金融研究所,2015年河北金融學院成立了互聯網金融特色班,2015年武漢工商學院與武漢利巢貸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聯合開辦互聯網金融實驗班,這些經驗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5.打造實踐型教師隊伍
互聯網金融實踐性操作性比較強,為避免教師隊伍偏理論而輕實踐,難以培養出應用型人才,高校要打造實踐型的教師隊伍。在引進新教師時必須有3年以上的相關從業經歷,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適當公司高層管理者、中層管理者來充實師資隊伍;并且為校內教師舉辦培訓班、提供掛職鍛煉的機會,支持教師到企業進行實習或深入調研考察,了解企業經管管理的實際情況,學習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不妨建立“學習——工作——再學習——再工作”的模式,使教師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同時從企業邀請一些業務骨干和資深人士來學校做兼職教師,開展教學活動、舉辦學術講座等等,聘用實踐經驗豐富的兼職教師,對于加強學院的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紅艷.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高校金融人才培養創新探究_以武漢工商學院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5,10:187.
[2]付慧蓮.互聯網金融環境下高職金融專業課程體系構建[J].科教導刊,2016,20:19.
[3]張靜,閆冬,宋冰蕾.政產學研用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齊齊哈爾工程學院汽車服務工程專業為例[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6):101-103.
作者簡介:王 丹(1986-),女,漢族,湖北武漢人,武昌工學院教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
基金項目:本文系武昌工學院2014年度教學研究重點項目“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民辦高校金融類專業建設探究”(項目編號:2014KYZ1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