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1069年開始的王安石變法,對中國歷史的進程曾產生不可忽略的影響,直至21世紀的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而其中的人才培養觀,在中國人才史上是一個富有新意的高峰。在九百年后的今天,任然可以看出其遠見卓識的地方,特別是他提出的關于人才培養的體系,在今天仍有鮮活的生命力,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關鍵詞:王安石變法;人才培養;借鑒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125-01
王安石“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公元1069年,由他所倡導的“熙寧變法”對中國歷史的進程曾產生不可忽略的影響,直至21世紀的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而“熙寧變法”中的“人才觀”,在中國人才史上是一個富有新意的高峰。在九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看出其遠見卓識的地方。
“夫材之用,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王安石認為人才是使國家安定繁榮的棟梁,人才的得失,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事情,如若能夠任用賢能,國家就會興盛,而反之,國家則會走向霍亂衰亡,所以王安石也把人才的培養作為推行變法的首要任務,他從人才的培養、選拔、任用、管理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較系統和全面的論述,提出了許多極有價值的觀點,形成其獨特而富有創新意義的“人才觀”。
一、教之之道
所謂“養之之道”,即培養人才的方法。要打破“人才不足”的局面,培養人才是最根本的途徑。王安石強調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再天賦異稟的人,如果后天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也是不可能成為人才的。所以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尤其注重學校的教育作用,從中央到地方,都應該興辦學校,讓更多的人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使得教育更加廣泛和普及,打破了以往只有官宦人家的子女采用讀書的教條,這也為“不拘一格降人才”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王安石提倡學校應該培養具有經世致用的真才實學的人才。科舉制度自隋朝起在中國成為普通百姓成為士族階層的主要途徑,但自科舉以來,考察科目均為儒家的基本經典著作,范圍局限性太強,而且中舉多是通過死記硬背,而非真正的通達知曉,在王安石看來,在這種科舉制度下選拔出來的人才“讀經而已,不足以知經”,所以學校應該培養既有淵博的知識,又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人才。
在王安石當國執政時期,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積極興辦學校,積極改革教育制度和教育內容,把自己關于培養人才的設想都積極付諸實踐,極大得推動了北宋人才教育的發展。
二、取之之道
針對如何發現人才,并讓他們在朝中發揮作用,王安石創新性地提出了“三舍升補法”。“三舍升補法”是一種新的取仕途徑,所謂“三舍”是指外舍生、內舍生和上舍生三個學習階段。外舍生為通過特定考試及格的新生,多從基層進行選拔,在當地學校學習一年,成績優異者升為內舍生。內舍生再通過兩年的學習,通過定格考試,合格者再升為上舍生,最后經考察,按照上舍生的品格及才能高下,安排適合的官職。
在王安石變法中,按照“三舍升補法”的基本原則,“人才”的選取不僅僅靠科舉考試,還可以讓從基層選拔的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和嚴格的考核,直接獲得官職。這種做法也從一定意義上使學校逐漸擺脫了“科舉附屬品”的定位,而成為培養經世致用之才的重要陣地。
王安石在選取人才方面的創舉對于改善當時社會的貧困,可謂是功勞重大。這一舉措使許多真正的有識之士的到重用,不僅使許多利于經濟發展的措施的到推廣和落實,也對朝中的“冗官”現象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三、任之之道
在人才的任用上,王安石變法打破了以往“任人唯親”、“世襲”的任用方式,提出“知人善任”的任用準則,再次基礎上,王安石從適應變法、適應實際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許多精辟獨到的見解。
首先,任之之道為人才的量才而用。上舍生經過一系列的培訓及考核,并根據他們的德行高下安排相應的職位,使得人才的品德才能與職位相配,這樣才能做到才適其所、人盡其才。王安石認為要從那些選拔出來的人才中辨別出能出謀劃策、明辨是非的人,在變法推行之際成為中堅力量。
其次,針對當時官吏調遷頻繁的情況,王安石提出了“處之以久”、“任之以專”的任用辦法。只有讓官吏們有相對穩定的任職期限,官員們才能對當地風土人情有深入了解,才能因地制宜制定出為民謀利的措施,從而百姓們也會服從教化,這樣一來,官員各盡其職,不僅能緩和“冗官”現象,還能使尖銳的社會矛盾有所緩和。同時要“任之以專”,專門的事情由專門的部門負責,并且給這些部門以處理事務的職權,不能事事掣肘,用一些刻板或者不專業的制度和教條束縛他們的手腳,這樣才能充分提高官員們的能動性與積極性。
最后,王安石還提出了對任職官吏的考核辦法。他強調官吏久任,就必須要有制度來對其進行評價,有功者賞,有過者罰,官吏任職三年有功勞而無過失者可以,獲得加封,而過大于功者,則被處罰。王安石執政后,在官吏考核、獎懲、升降等方面進行改革與實踐,為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才發揮才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也唯有此法,才能給官員起到激勵或者警示的作用,有利于整個官吏隊伍水平素質的提高。
四、養之之道
人才從選拔到任用,必須有適宜的條件和相應的制度,以保證人才的有效選拔與成長。王安石結合歷史經驗與北宋實情,提出了“饒之以財、約之以禮、裁之以法”的人才管理思想。
饒之以財主張為收入較低的基層官員增加俸祿,使其有比較充分的生活條件,這樣才能夠安于政務、勤政廉潔;約之以禮強調注意確立綱紀,從禮法上加以約束,它是規范人才行為的無形框架,規定了官員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以形成比較穩定的官場秩序;但光有禮法的約束是不夠的,對于那些公然不服從約束的人,必須載之以法,唯有教化在前、懲戒在后,才能是人人都遵循規矩,社會生活才能井然有序。
充足的物質條件是人才管理的基礎,但同時,還需要有必要的制度約束和法律懲戒作為人才管理的重要保障,才能使人才竭盡所能為朝廷辦事。王安石這一系列人才培養的思想,在今天看來,也是尤其創新性和借鑒意義的。
參考文獻:
[1]孫立亞:論王安石社會變革理論中的陶冶人才思想[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3(03);
[2]羅清華:淺談用人制度——從“王安石變法”說起,[J]法制與社會2006(06);
[3]趙明:文人政治的一曲悲歌——王安石變法啟示錄,[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彭曉薇(1991-),女,納西族,籍貫云南,研究生學歷,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行政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