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紅
摘要:所謂生活和教育,陶行知先生說過:“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教育教學中道德教育作為重要的一環(huán)不可或缺。在陶行知先生的《曉莊三歲敬告同志書》中,有“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整套生活教育理論,與傳統(tǒng)文化思想相結合與生活相結合。知識與品行分不開,思想與行為分不開,課內與課外分不開,做人做事與讀書分不開,即教育與訓育分不開。而語文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載體”,需要將生活和教育結合進行實踐。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思想:道德教育:生活教育;語文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270-01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實踐經驗,在長時間的驗證后形成了一套有基礎有實踐有成果的教育思想,經得起教育者研究學習和深入研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包含三方面涵義:一是我所過的生活和生活中所經歷的事情及所接觸的事物,就是我們的教育內容;二是生活與教育要做到同步,先行而后教,先學后育,讓學生敢做敢試然后得到收獲;三是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知識,讓學習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使得學生不覺得學習是拋開生活的一種求生辦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言簡意賅,直述重點。使筆者深刻的體會和了解到現代教育所缺乏的一些切合實際的東西,也發(fā)現了現代教育存在的部分問題。
一、語文課堂與生活緊密結合,一體化教育
語文課堂與生活其實是相互實踐相互印證的,什么是語文:是語言和文學及文化的簡稱,所謂文學也是作者基于生活基于文化所創(chuàng)作的一種載體,所以語文離不開生活,脫離生活便不是語文,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同時語文不是只與分數掛鉤,而是與文化生活,交際生活相結合。因此,語文教學內容可以從自然社會生活中獲取。
陶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的中心就是要把理論與實習合為一爐而冶之?!苯處煹呢熑问墙虒W而不是教,在于教學生學,不是將知識填鴨式塞給學生讓其應付考試。教學是老師和學生雙方的責任,老師負責的是教學生如何學,而學生負責的是學習如何學。面對問題,并不是讓老師給出答案讓學生推導過程也不是給出過程讓學生推導答案,應該是學生去尋找過程尋找答案。老師需要做的是怎樣組織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并將問題與生活結合與自然結合,使學生有更方便簡潔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同時也可用同類辦法解決相似問題。做到觸類旁通,全過程由學生去做,老師只起到一個提點,引路的作用。這其中更多的是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和面對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勇氣。這種勇氣是可以面對生活中各種問題的勇氣,也是以一個點突破一個面。不論是何問題解決辦法都是面對,學生需要有問題,老師需要給與問題,而問題來源于自然社會生活。陶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教育”無非提醒教育者:教育是活的,不是死的。如果一味的傳授理論那么教育就沒有意義了,是假教育,偽教育。
二、以生活實踐為主,自然教學資源為輔學習語文
陶先生提出“他頭上頂著青天,腳上踏著大地,東南西北是他的圍墻,大千世界是他的課室,萬物變化是他的教科書?!闭Z文課堂的特點近乎如此,讓學生聯(lián)系教材,生活并運用生活中的素材去學習。生活中充滿了教學資源,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具有與時俱進,自然生成等特性開展有趣,有益的語文實踐活動。讓語文課堂融入生活。
1.通過書本等紙質載體學習語文。不論何時,書籍是人類通往進步的階梯。教育和學習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書籍。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不只是讀課內的書籍,還要讀課外的一些國內外經典名著。或者自己喜歡的一些書籍。要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興趣,各種讀書方法都值得推廣,只要有益于學生的知識增長和閱讀能力。校內的圖書館圖書角都需擴充書籍容量,增加閱讀范圍。
2.通過現今發(fā)達的網絡等媒體學習語文。如今社會科技發(fā)展飛速,電腦手機等網絡載體分布廣泛。由于網絡的原因,全球各地信息交流迅速,這也是語文學習的一個好機會,但前提是需要教會學生辨別網絡的危害和好處。還有電視,不妨讓學生對有關歷史的電視劇或者有關典故的電影進行一番點評,讓他們對故事中的某一段劇情或者某個人進行分析,這都是現代社會中可以利用的語文學習資源,切合實際聯(lián)系社會,讓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再枯燥無味。讓語文學習多樣化不再僅限于書本。當學生利用網絡了解世界的時候他們首先說的大概是自我介紹以及家鄉(xiāng)的特色,這時候他們會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以及所在地區(qū)。我們不妨設立此類語文實踐活動來增加同學們的知識量和拓展他們的視野
3.人際交往中學習語文。在學生的人際交往中,語文也是重要的一環(huán),學生之間或者學生老師之間,在或者學生與其他人之間的交流當中的用詞,用句或者引用典故都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學生在一天的所見所聞當中,有些字詞不認識不理解,或者有些故事有些信息不能充分認識,都可以當面提出進行詳細的解答,如果還不了解則可以借助老師家人或者網絡媒體。
三、注重素質教育,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guī)范。順理則為善,違理則為惡,以善惡為判斷標準,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什么是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就是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在中國道德和傳統(tǒng)文化是緊密結合的,正如摘要所言,“道德乃做人之根本”。沒有道德沒有素養(yǎng),那么空有知識又有何用。當今社會注重成績注重分數,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道德和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揚,堂上不僅要有文化知識的傳播還要有美德的言傳身教,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品質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日益衰落,這僅僅是科學發(fā)展社會進步的原因嗎?其中還有異國文化的入侵和教育的缺失,這個問題不容小覷。我們需要在課堂中大力的安排和組織美德及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切身的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和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魅力。教會學生面對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將素質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讓學生自己去挖掘和探索,譬如一件事一個動作或者一個想法可以提出來讓學生進行討論等,這些實踐活動都要教育者去創(chuàng)造去開發(fā)。爭取將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道德教育落到實處,讓語文教育教學有新的突破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
[2]魏其芳;;教師如何上好每堂課[J] 學周刊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