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必樣
摘 要: 傳統課堂先教后學,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為實現高效課堂教學改革,我縣嘗試實施“學、導、用”教學模式,針對當前學生特點,對此教學模式實施過程、取得效果及存在問題等進行闡述和分析。
關鍵詞: “學、導、用”教學模式 課堂實踐 初中數學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由此可見,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才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這是學校教育的至高境界。可是,怎樣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呢?我認為只有真正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在教學活動中做到師生平等,使課堂屬于學生,才能進行高效率學習,才能走近最理想教育。
我校實施的“學、導、用”教學模式指在課堂上以學生的前置學習單為載體,教師作為引路人,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角,將學生學習熱情帶動起來,調動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會學,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此提高課堂效率。基本操作程序一般可分為“目標引學”、“前置先學”、“釋疑導學”、和“應用活學”四個步驟。特點是:1.不學不教,先學后教:讓學生有備而來,進行思維交鋒的碰撞;2.獨立自主:是學生個性、生活、理想的獨特體現;3.群言堂: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內充分交流,個個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4.課堂是愉悅的:是文化的課堂,是展示的課堂,是創造的課堂;5.課堂是德育:是真、善、美的體現。
我通過三年“學、導、用”教學模式數學課改實驗,更深刻地體會到:衡量課上得成功與否的標準,不在于我講了多少,而在于學生學到了多少;不在于我講得生動、形象、風趣幽默與否,而在于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快樂、高效與否。在課堂上,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通過目標引學、前置先學、釋疑導學、應用活學等學習方式。讓學生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我想結合我校“學、導、用”教學模式和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以“學、導、用”教學模式為教學載體,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興趣
(一)目標引學
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要求,給學生設計好課前學習目標,可以通過學習單等形式提前給學生,引導學生正確學習。
數學前置學習單設計力求做到:簡單、根本、開放。因為簡單,所以能傳承數學思想;從知識源頭讓學生領略新舊知識的聯系,學生很容易抓住每節課知識的根本;問題設置不宜過于呆板,適當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讓每個學生都能知道一點,但要完全弄明白卻有些困難,這種方式能達到快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效果。我常用于設計開放性問題的語言有:“通過上述問題,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其他做法嗎?”這樣的問題設計方式往往能收到很好的學習效果,每個學生的理解方式都不完全相同,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常常成為一節課的亮點。
(二)前置先學
學生根據老師給出的學習目標,認真學習,通過課前預習知道哪些內容已經掌握,哪些內容不太明白,課堂上學生聽課效率明顯提高。
每節課教學前,布置好前置學習單,以前置學習單為線索引導學生邊學邊想、自主學習:課文中有哪些地方自己能讀懂,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把問題記錄下來,并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子資料。老師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后,對認真做好預習的學生給予表揚、鼓勵,以此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學生通過課前主動學習,對教材有初步的了解,也留下許多學習困惑。對本節新課有朦朧的認識,恰恰就是這種對知識朦朧的認識成了課堂上最好的教學素材。課堂上學生通過質疑、交流、討論,讓思維得到最有效碰撞,極大提高對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欲望。
(三)釋疑導學
對學習過程中還沒弄明白的知識,先通過小組內成員之間的知識分享,小組之間相互分享學習成果,教師適當解釋引導等方式完成學習任務。
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是有明確的責任和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由于有學習者的積極參與,使教學過程遠遠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還是一個交往的過程。
1.為促進學生合作共學,先要進行小組成員的合理分配:我對全班學生進行適當分組。在綜合考慮學生能力、興趣、性別、家庭背景、住校與否、性格等幾方面因素的基礎上,設立了4個合作小組。小組內設小組長一人,按學習能力分為1到4號。當然,為使全體成員都獲得鍛煉的機會,小組長實行4號主動發言,其他成員補充說明,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各方面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后,這時候可以互換角色。
2.明確小組學習方式:遇難即議,遇疑即議,議必有果,人人參與,人人受益。讓學生在討論中解疑,在辯論中求真,在活動中互助,在合作中提高,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加強培訓:首先加強小組長培訓。小組長是全組學習的靈魂,是幫教同學的“小先生”。要有目的地組織小組長進行培訓,使小組長有能力當好小組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督查者。對小組長的培養是突出培養優生、提高小組學習質量的重要環節。其次進行常識性培訓,如首先要求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發言。
4.時時鼓勵學生說出與別人不同的想法,包括與老師不同的想法;支持學生在現成的答案之外探尋“新解”的嘗試。要培養全體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習慣,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體驗探究過程和方法,體驗在探究中獲得新知和能力的樂趣。
(四)運用活學
根據所學知識,有針對性地進行相關練習,通過當堂訓練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通過練習、當堂檢測等,學生更深刻地領會學習知識的目的是會運用知識,熟練運用所學解決問題才算學會。讓學生明白學習過程主要靠自己完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提高,更多的是靠自己多做、多想,不斷總結、歸納得來,讓學生明白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必須努力學,才會有更大的收獲。
二、建立健全監督檢查系統,為讓學生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提供保駕護航
(一)自查
把檢查監督的重點放在學生自查上,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忠實于自己的習慣。要求學生每周一先寫出上周末自查報告。
(二)互查
小組之間派副組長根據學生的自查報告,對前置學習單、課后作業等進行交叉檢查,檢查不合格的給予一些比較有趣的“懲罰”,比如:班上給同學唱首歌、講個故事、小品、笑話,或者模范動物姿態、聲音等。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增強自覺學習意識。
(三)抽查
由監察部、海豹突擊部的學生或者老師不定期地抽查,不定期評選“學習最認真的人”、“學習最不認真的人”、“課堂注意力最好的人和最不好的人”、“完成任務最準時和做事最愛拖拉的人”。
三、實時、適當介紹中外名人自學成才的故事,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數學的主人
如牛頓、居里夫人、愛因斯坦、華羅庚等許多偉人的成長故事,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從思想上讓學生真正明白“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的道理,從而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真正明白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
總之,“學、導、用”教學模式課改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是通過一系列科學引導,幫助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素質教育的重點是讓學生學得主動,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應該是素質教育的重點,也是難點。
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實踐應用等主體活動親近數學、體驗數學、“再創造”數學和應用數學,使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