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瓊
淺談高校音樂專業課程中流行歌曲鋼琴伴奏的編配
李 瓊
我國普通高校音樂專業有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基礎技能課——《鋼琴即興伴奏》,本文主要從和聲配置與織體選擇兩個方面探討了流行歌曲融入這門課程的教學方法。
流行歌曲 鋼琴伴奏 編配
流行歌曲具有通俗性和流行性的特點,又被人們稱為通俗歌曲和時代歌曲,是一種風格概念,通過大眾容易接受的演唱方法,也就是“通俗唱法”來演唱的歌曲。這種歌曲一般是用電聲樂器來進行伴奏演唱的。流行歌曲的結構具有豐富多樣的特征,各種曲式結構都在流行歌曲中出現,它通常分為兩個段落來演唱,因此,再現兩段體和兩大句結構是流行歌曲最頻繁使用的曲式結構。流行歌曲的結構一般是以下幾部分構成的:主歌、副歌、過渡句、流行句、橋段(前奏、間奏)。一般來說,單二部曲式最為常見。主歌是歌曲的內容,是每首音樂作品的主干部分。而音樂的結構是有特定形式的。一般的歌曲的結構大多為AABBA。A代表主歌,B是副歌。
(一)和弦音
為歌曲編配伴奏最基礎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按照樂句的和弦音來配置,也是初學者最主要的參照。當我們為流行歌曲編配伴奏采用這種方法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幾點:樂句強拍上的音級以及樂句中和弦音的數量。具體編配時,我們首先看該樂句中和弦音最多的和弦所處的位置,然后看該樂句強拍上的音級屬于哪個和弦。根據兩個條件都滿足的情況下,我們就能準確的編配出和弦了。
(二)和弦色彩
每個和弦本身都是有它自己的色彩的。比如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大三和弦的色彩就是明亮歡快的,而小三和弦則是暗淡憂傷的。另外,每個和弦都有各自的,我們把它們按照功能進行來進行排列連接,會形成更強烈的色彩感覺。比如王太利作詞編曲的《父親》,它的和弦進行是I-VI-IV-V。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給歌曲編配伴奏,我們要熟悉各個和弦的連接進行,遇到旋律相似的歌曲就很容易為之編配伴奏了。
譜例2.1 《父親》

在為流行歌曲編配伴奏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會確定一種伴奏織體類型來占據主要地位,但是我們還要根據歌曲的發展和情感的變化的需要,在對比明顯的段落使用另外一種不同的伴奏織體編配。可以使音樂更加具有形象感、鮮明感。因此,當我們為歌曲進行伴奏編配的時候,我們既要避免從頭到尾只是用一種伴奏織體類型,也不能胡亂使用不同的伴奏織體,從而導致伴奏織體類型變化過多顯得雜亂無章。
(一)柱式和弦
在為歌曲編配伴奏的時候,因為柱式和弦的特點,當我們為那些情緒激昂、堅定有力的流行歌曲編配伴奏的時候,我們會選擇音符短暫的柱式和弦伴奏,而較長時值的柱式和弦一般是作為背景音樂,所以它適合形象平穩、痛苦、深沉、寬廣的流行歌曲。例如李楠作詞,竇鵬作曲的《致青春》:
譜例3.1 《致青春》

(二)半分解和弦
半分解和弦是分解和弦和柱式和弦的綜合體,因為它的流動性,它比較適合活潑熱情、節奏鮮明的舞蹈性流行歌曲。比如吳夢志與葉圣濤作詞、葉圣濤作曲的歌曲《爸爸去哪兒》的開頭部分采用這種半分解和弦的編配,把孩子活潑朝氣的氣質展現得非常恰如其分:
譜例3.2 《爸爸去哪兒》

(三)分解和弦
當我們遇到抒情流暢的流行歌曲的時候,可以使用分解和弦織體來為其進行伴奏編配,在具體的編配時,還可以加入復調和琶音等手法修飾。
要想為一首流行歌曲編配鋼琴伴奏,首先我們要分析歌曲,清楚的了解歌曲的和聲調式。然后,按照歌曲的層次結構來為歌曲選擇伴奏織體。其次,為了讓我們編配的鋼琴伴奏具有更好的效果,我們要適當地加入復調手法來進行修飾,根據歌曲的情感變化來改變伴奏的力度。最后,從宏觀的角度來觀察歌曲的整體布局,使我們編配的伴奏成為一個整體,為演唱的部分做出良好的支撐,更好地詮釋一首歌曲。在高校音樂專業《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教學中增加流行歌曲的編配教學很有必要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自彈自唱的不斷實踐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作者單位:湖南城市學院)

湖南傳統花鼓戲的唱腔,一般是依字套曲的上句下句,或方方正正的豆腐塊形式,稍許復雜一點的就是前面一句“哀子”散板,中間一段數板旋律,結尾一句拖腔,很少有挖掘唱詞內涵,打破固定模式,深化旋律感染力的唱段,原創《但》劇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如《說窩囊,道窩囊》其中“一霎時弄得我頭昏腦脹,左右為難無主張”一句,曲作者在“頭昏腦脹”和“無主張”的行腔上大作了文章(見附后譜例7),盡最大可能地將音域擴充至三個八度,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吳萬春錯綜復雜、左右為難的內心世界。還有最后一場戲,吳萬春與張莉芳在獄中演唱的一段長唱腔《可嘆我慶壽誕竟在牢房》,以及吳母在獄中教子演唱的《母子相見猶如在夢中》的一段長唱腔,在挖掘歌詞內涵的技巧上也運用得非常成功。這一場戲是唱功戲,每次演出場內總是鴉雀無聲,演員的演唱伴隨著場內一片壓抑的抽泣聲,讓戲的感染力深化到了極限。因篇幅太長,譜例不能一一奉上,毫不夸張的演出效果說明一切。
另外,《但》劇在唱腔中的過門,打破傳統過場音樂的固定模式、音樂編配手段都做了認真細致的處理,打破了那種傳統的創作方法,為劇情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作者單位:湖南城市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益陽市社科聯課題,編號2013YS004;湖南城市音樂文化研究基地。
作者簡介:劉科,女,湖南邵陽人,湖南城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樂與音樂史論。
本文系湖南城市學院2014年教改項目,編號65號。
李瓊,女,湖南益陽人,湖南城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