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摘 要】新課程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活動多姿多彩,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盎然。而故事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以其獨特的魅力,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豐富多彩的畫面,生動的語言講述,適應小學生想象力豐富、好奇心強的學習本能。語文課堂上用故事來點撥,是基于兒童立場的啟蒙,可以用講故事的方法引導學生成長,推動兒童智力、情感和道德品質等整體發展。將語文課堂還原成一個平等對話、關注兒童、關注體驗、關注成長的快樂有效的課堂。
【關鍵詞】故事;小學語文課堂;注意力
故事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深受兒童的喜歡。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引入故事,進行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更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點亮課堂,更能提升語文素養。
一、課前故事:拋磚引玉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 尤其對于兒童,興趣是他們學習的強大動力。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在學習上就會更加主動、積極。而孩子們喜歡聽故事,就像喜歡吃糖一樣,不管是歷史故事、科學故事還是童話故事,只要教師能娓娓道來,他們便會聽得有滋有味。
如《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導入的教學設計:1. 先啟情入文(多媒體播放一些愛心故事):“寧波愛心感動中國”——央視4個頻道同時聚焦2000多名寧波市民一周內為身患白血病的青海貧困女教師羅南英捐款60萬元的故事;《同一首歌》愛心大行動——天津血液病醫院白血病患兒的經歷。(有些孩子看著看著,不禁眼圈都紅了)2. 師: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它詮釋著人生的真諦——生命的崇高在于精神的延續;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它始終透著深沉而偉大的愛,有愛就有希望。讓我們打開課文……
此外在小學階段,古詩教學一向是我們教學中的難題。古詩是古人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言簡意賅,有些語句對于小孩子來說的確很難理解。對此,教師應用淺顯生動的語言,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當時的寫作心境。
如《題西林壁》導入時,便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當時的情境。面對著美麗獨特的廬山風景,蘇軾曾很風趣地對朋友說:第一次見到廬山,好像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成為熟人,今后就得常來常往。一代文化名人的蘇軾,果然十幾次徜徉于廬山這靈山秀水之間,寫下了十幾首描繪、贊美廬山的詩句。這節課我們學習的《題西林壁》就是其中的一首……這樣,在娓娓動聽的語言描述中,學生順著老師的故事思路,在高漲的情緒中走進了文本,愉悅地和文本作者展開對話。
所以,在新課開始的時候,教師若能運用恰當的故事,快速巧妙地導入新課,不但能很好地喚醒學生的求知欲,讓其主動探究,增強其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且會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快樂。
二、課中故事:受益多多
1. 集中學生注意力。小學生生性活潑,自控能力比較差,課堂中注意力容易分散。有研究表明,7到10歲的兒童的注意力能持續集中20分鐘左右,10到12歲的兒童可持續25分鐘左右,而12歲以上的兒童能堅持30分鐘左右,因此,一堂課45分鐘,兒童很難持續地集中注意力。怎么辦呢?此時講講故事會收到奇妙的效果。
2. 字詞學習的點金棒。識字是貫穿小學階段的一項重要的任務。尤其是小學低段,學生年齡小,但每天識字量較多,而且有許多字不是那么好記憶。如果讓學生強行記憶,那么就會讓學生對識字失去興趣,不利于學生之后的學習。在這時,教師就可以在必要時添加一些新鮮的故事元素,用小故事來點撥學生的識字教學,就能讓學生的識字學習更輕松、更有趣。
3. 教學難點的突破口。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背后隱藏著重要的背景故事,并且這些背景與課文內容聯系緊密,如果把背景故事化處理,理解課文就容易多了。
4. 課外閱讀的有效拓展。語文課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所以,教師要努力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5. 寫作能力的訓練點。故事教學更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與創造能力。根據課文的故事引導學生在故事中放飛想象的翅膀,讓他們自己大膽來編一編,寫一寫故事。
三、課末故事:畫龍點睛
1. 深化課文內涵
對于小學生來說,一些課文所蘊含的深意往往難以理解,故事能給他們起到建橋鋪路的作用,讓他們挖掘到課文深處。在與學生一起學完《永生的眼睛》一課時,引入相關的幾個故事。如鄧小平爺爺逝世后,捐獻了自己的眼角膜,將生命的最后光輝獻給了愛戴他的中國人民。還有捐腎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國,在2004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饋給病危的母親……這些個閱讀故事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學生懂得了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確對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贈器官,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所以再問學生:“現在你們明白課文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作題目了嗎?”這個問題時,學生們已是按捺不住,個個舉高了手,想要述說一番。此時的課堂不但深化了課文的內涵,還激發了學生生命價值的意識,和熱心幫助他人延續生命的態度。
2. 教會學生做人
小故事,大道理。對于小學生來說,把大道理生搬硬套顯然效果不大,而把道理滲透到故事中卻易于接受。在教學《爭吵》一課時,結合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故事《負荊請罪》,讓學生學會寬容,學會團結友愛,做一個人人喜歡的人;在教學《我為你驕傲》一課時,結合《說謊的放牛娃》的故事,讓學生明白那些常常說謊話的人,即使再說真話也沒人相信了,從而播散了誠信可貴的種子;在教學《生命 生命》時,結合杏林子的相關故事,讓學生明白生命的美好,從而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在教學《司馬光》時,體會到了司馬光機智、勇敢、從容不迫、多謀善斷的優秀品質,并結合一些臨危不懼、勇于救人的故事,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和心理品質。
總之,故事是孩子們生活的調味劑、更是興奮劑。當然,“好鋼用在刀刃”上,故事也不能濫用,應是有目的、有計劃的,與所學課文主旨相聯系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故事點亮語文課堂,讓學生在享受充滿故事的語文生活的同時,發展多元智能,陶冶生活情操。
參考文獻
[1]王惠萍、孫宏偉.《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劉國權.《小學生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