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離不開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高校是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主要輸出處,其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本文將首先闡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我國對知識產權人才的需求,然后分析我國高校目前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知識產權人才;培養
1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我國對知識產權人才的需求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并強調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使其成為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說明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知識產權戰略之間存在高度統一的內在聯系。吳漢東教授認為要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主要在于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從某種意義上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知識產權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可分為科技創新驅動戰略、品牌創新驅動戰略、文化創新驅動戰略三大子戰略,而這三大子戰略分別對應于知識產權戰略中的專利戰略、商標戰略和版權戰略。由此可見,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也就是要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而實施知識產權戰略需要大批知識產權人才,因為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和主導力量。2008年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明確指出,要加強知識產權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建設高水平的知識產權師資隊伍;大規模培養各級各類知識產權專業人才,重點培養企業急需的知識產權管理和中介服務人才。
目前,不少國家爭相實施創新戰略,積極發揮知識產權人才在創新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我國也不例外。但遺憾的是,目前我國知識產權人才存在巨大的缺口。近幾年,不少原無任何知識產權教學基礎的高校紛紛開設知識產權本科專業,根據《2016年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截至2015年底,我國有50所高校開設知識產權本科專業,其中不乏有盲目跟風開設知識產權專業的,培養的知識產權專業學生的數量、質量不高,難以滿足我國目前對知識產權人才的需求。高質量知識產權人才的缺乏大大地阻礙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乃至知識產權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
2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現存問題
我國的知識產權教育經過20多年的發展,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尚不成熟,目前主要存在三個弊端:知識產權師資隊伍不夠強大、知識產權專業課程體系設計不夠完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這些弊端使我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計劃難以成功進行,進而影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
(一)知識產權師資隊伍不夠強大
目前,我國高校的知識產權師資隊伍存在三個問題。第一,數量問題。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研究第二專題研究報告《知識產權人才隊伍穩定建設和宣傳普及研究》提到:到2020年,我國知識產權人才的需求總數預計為8萬-9萬人。[1]我國現設知識產權本科專業高校有50所,如果按平均每所10個(以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為例,現有知識產權專任教師10人)知識產權教師計算,那么全國高校知識產權教師才只有500人。面對我國的將近10萬的知識產權人才需求,目前的知識產權師資數量是遠遠不夠的。第二,教育背景問題。大部分設有知識產權專業的高校都是在知識產權戰略被上升為國家戰略后才開始的,負責知識產權課程的教師大多是從其它法律專業(如民法專業)轉向教學知識產權,這些老師往往既缺乏系統的知識產權教育背景又缺乏理工科教育背景,其本身不屬于復合型人才,因此很難培養出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第三,實踐經驗問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以科研為主的教師往往沒時間從事實踐工作,而從事實踐工作的教師又往往沒精力進行科研。即使高校知識產權教師可兼職律師,但是大部分知識產權教師都以研究知識產權理論為主,沒時間從事實踐工作,因此很少知識產權教師具有實踐經驗,無法教與學生實踐技能。知識產權師資隊伍的數量、教育背景、實踐經驗三大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質量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
(二)知識產權課程體系設計不夠完善
知識產權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專業,從屬于法學學科卻又與理工學科有關,還很可能涉及英語學科。我國知識產權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很多高校尚未開設知識產權專業,而已開設知識產權專業的高校也仍處于課程設計的摸索階段,尚未形成完善的知識產權課程體系,主要體現為以下兩點。第一,課程體系設計較為混亂。正如前面所述,知識產權專業涉及的學科較多,所設計的課程應該既要包括法學學科課程,又要包括理工學科課程,還要包括英語學科課程。課程設計的復雜性程度讓很多高校不知道應設計哪些課程,哪些課程設為必修課,哪些課程設為選修課。[2]總而言之,國內目前已開設知識產權專業的高校的課程體系設計仍較為混亂。第二,缺乏實踐技能課程。很多高校教師都是從學校畢業直接到學校任職,幾乎沒有司法部門、大型企業、專利商標事務所等實踐單位的工作經驗,因此他們在教學模式上無可避免呈現出重理論而輕實踐的傾向,在授課過程中大多偏重于法理教學而缺乏實踐技能教學。實踐技能課程的缺乏導致學生對各種知識產權實務問題極其生疏。
(三)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機制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社會對知識產權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如知識產權理論研究人才、知識產權企業高級管理人才、知識產權法律服務人員、知識產權國際人才等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需要一批學科交叉型的、復合的、高水平專利撰寫、精通信息利用分析、專利轉化與運用、專利布局、精通并運用國際知識產權規則、擅長知識產權談判、妥善處理知識產權糾紛訴訟的高端知識產權人才。然而,目前高校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機制卻不能滿足這樣的社會需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培養的知識產權人才數量不足。目前我國開設知識產權專業的高校數量不多,而成立獨立的知識產權學院的高校則更少(不到20所),各個高校每年所培養的知識產權人才數量是非常有限的,這直接決定了我國目前的知識產權人才數量遠遠達不到社會發展的需求。第二,培養的知識產權人才質量不夠。上文提及的知識產權師資隊伍不強和知識產權課程體系設計不完善因素直接決定了高校很難培養出來高質量的、“接地氣”的、能夠滿足知識產權需求單位崗位要求的知識產權人才。
3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良好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將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有積極促進作用,然而我國現有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滿足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的要求,因此,為助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很有必要對現有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進行一一改進。
(一)加強知識產權師資隊伍的建設
高質量的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要求高校具有一支高質量的知識產權師資隊伍。首先,對于師資隊伍數量的問題,建議國家知識產權局充分整合資源,積極發揮我國各個知識產權培訓基地的作用,充分綜合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和人才優勢,統籌規劃、系統科學地開展實質性的知識產權師資培養和培訓工作,同時吸引出國留學生回國就業、引進國外知識產權人才。其次,對于師資隊伍教育背景問題,建議高校整合其內部相關學院的力量,對內部具有理工科背景的青年教師進行有規劃的知識產權培訓,使他們盡快擴充到知識產權師資隊伍當中;另外,加大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知識產權博士的培養,并且對其進行留校或到其他高校做教師的就業引導。最后,對于師資隊伍實踐經驗問題,由于校內教師無過多時間精力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建議高校返聘在實務單位工作并有能力的在職人員或離退休人員,由高校教師和實務界在職人員共同進行授課,分別負責理論部分和實務部分,或由實務界離退休人員直接主講一門科目。
(二)完善知識產權課程體系的設計
教育學中有多種課程理論流派,學生中心課程理論便是其中的一種,該種理論認為設計課程時應該以學生的能力和態度、動機和需要、興趣和愛好為基礎,設計出來的課程應該具備以下兩個特征:一是課程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而非學科內容或社會問題;二是課程內容應該隨學生的變化而變化,而非一成不變。因此,高校在設計知識產權課程時應該盡可能考慮學生的發展,并根據就業方向進行系列課程設置,以解決課程體系設計混亂之問題。知識產權從屬于法學學科,扎實掌握法學學科通識課程(如法理學、民法、訴訟法等)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還應根據學生的發展和就業方向開設不同的課程,如針對就業方向為中介服務崗位的,開設知識產權戰略咨詢、專利分析與評議等課程;針對就業方向為行政管理崗位的,開設知識產權侵權判定、知識產權行政執法等課程;針對就業方向為企業知識產權相關崗位的,開設專利檢索與分析、專利申請與保護等課程。知識產權課程體系不僅應該設計理論課程,還應該設計如知識產權的申請、保護、檢索、維權方面的實踐技能教學課程,教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技能,該實踐技能課程可聘請在實務單位工作并有能力的在職人員或者離退休人員主講。為能設計較為完善的知識產權課程體系,高校應該在設計課程前進行充分的調研,了解知識產權專業各就業方向單位的人才需求。
(三)改革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機制
目前高校培養的知識產權人才在數量和質量方面均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為了助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很有必要在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上下功夫。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可知,截至2015年5月,全國高校共2845所,其中開設法學專業的院校有1188所,而開設知識產權專業的僅有50所,不及高校數量的1/5。為解決知識產權人才數量不足的問題,建議有條件的院校增開知識產權專業,已開設知識產權專業的高校則在加強知識產權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時進行擴招學生,特別是已開設知識產權專業的理工科高校,可以積極引導理工科學生報考知識產權碩士研究生并增加其保研到知識產權專業的名額。針對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問題,建議高校在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提高其實踐能力。實踐是創新的根本,只有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有效開展經驗性學習,才能促進創新人才培養。[5]高校在設計實踐環節時,可采取與實務單位相結合建立雙導師制度,盡量讓學生每學期(而非僅僅一個學期,持續學習和實踐的效果更佳)都有機會到相關行政部門、企業、律師事務所、中介機構實習,這樣既能讓學生攢取實踐經驗,又能針對實務單位的需求而培養出相應的知識產權人才。
4 結語
高校是知識產權人才的主要輸出處,在我國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計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中更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高校在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過程中,應不斷調整改進現有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以確保高效率地向社會輸送高質量的知識產權人才,助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
參考文獻
[1] 吳漢東. 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實現創新驅動發展[N]. 中國知識產權報,2013-1-18(08).
[2] 馬一德. 創新驅動發展與知識產權戰略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31.
[3] 國家知識產權局人事司課題組. 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研究報告. 2011.
[4] 張珺. 高等學校實務型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究[D]. 首都師范大學,2008.
[5] 謝惠加. 基于產學研結合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華南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專業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12,11:152-155+174.
[6] 張平. 中國知識產權高等教育二十年論壇 高校知識產權教育中的熱點問題探討[J]. 中國發明與專利,2007,11:29-34.
[7] 顧曉燕. 創新驅動戰略實施背景下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統計與管理,2014,08:108-110.
[8] 鄭輝,苗培. 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 知識產權,2012,11:82-85+94.
[9] 施良方. 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41.
[10] 王迎軍. 深化產學研合作教育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J]. 中國高等教育,2010,21:9-11.
作者簡介
蔡梅華(1991-),女,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研究生,知識產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