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莎莎
摘 要:信用,即誠信。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都是以誠信為基礎進行交流的。倘若人與人在交往過程中存在著欺瞞,那么人與人便在交往的道路中越行越遠。而人與人在進行交易過程中亦是如此。另外隨著我國得經濟發展,經濟市場中卻存在著越來越多的不守信問題,而誠信條款在民商法中并沒有一個完善的體系。因此我國新時期構建的民商法信用體系需要不斷完善與更新。
關鍵詞:新時期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思考
在我國,雖然民商法中已經含有誠信條款,但是由于經濟市場中許多信用缺失于人們的案例不勝枚舉。因此,當前的經濟市場在發展中,存在著信用缺失的問題。而在未來的經濟市場中需形成一個良好的信用體系經濟市場,民商法中需要構建一個良好的信用體系。就此,本文針對關于新時期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的思考進行以下幾點講解:
1 民商法信用體系的基本內容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發展,我國的信用條款在我國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而民商法信用體系中的信用,主要體現在公民在進行市場經濟活動過程中所履行的義務。而具體的體現內容有兩點:
(一)公民在進行交易過程中,雙方進行市場經濟活動過程中對某些條例達成了共識,并作出口頭承諾或進行簽訂書面合同,而為了交易的公平性,此時進行民事活動的雙方必須要履行自己相關的義務,并承擔不履行義務以及履行的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內容的相關責任,且對另一方進行賠償;從而達到誠信交易的目的。
(二)由于每位公民的經濟水平不同,使公民在進行市場經濟活動時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因此進行市場經濟活動的公民都應該了解對方的經濟水平條件,做到規避風險的可能;并且能夠將書面形式的合同或口頭約定制定成具有法律效應的條文,使公民具有償還債務的覺悟。
由以上兩點可知,我國民商法中的信用側重于公民在進行民事活動中償還債務的具體情況。然而,我國民商法中的信用并沒有一個具體的說法,只是針對案例的發生情況進行運用。而在民商法有關的信用案例中,多是對進行民事活動的雙方進行的道德評價以及社會地位評估等判定雙方履行的義務。因此,當前社會的民商法信用中的信用具體是指:進行民事活動的行為人在社會中,與其相關的人或事對民事行為人的經濟水平、社會威望、債務償還能力的評價以及信用度[1]。
2 新時期構建民商法信用體系的不足
現如今,信用在我國經濟發展中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建設的民商法信用體系卻并不完善。而其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民商法中的信用并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從而造成有關信用案例發生時,信用約束并沒有一個規范性的使用。因此,為了使信用條款在廣大公民中發揮作用,在構建民商法信用體系時,需對我國當前的民商法信用體系進行透徹的研究與分析。并且應當根據我國經濟市場的信用條款使用的具體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對信用使用原則上制定具體的信用使用條款準則,以便在新時期的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過程中提供可靠的依據。
當前社會,雖然民商法對信用條款制定了具體的法律條文,在實施過程中也將信用條款作為民商法的第一原則,但是往往信用條款在使用過程中卻并不符合民商法制定的信用條款內容。由此說明,我國的民商法制定的信用條款只存在形式化,并沒有具體操作化,最終導致信用條款不適用于我國的經濟市場,不利于我國經濟市場的運行與發展[2]。因此,我國新時期構建民商法信用系統時應當充分考慮我國的經濟市場詳情,避免由信用條款的建設不足導致經濟市場出現的信用危機。
3 新時期構建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新方向
3.1 確保民商法信用條款的規范性
由民商法信用體系的基本內容可知,保證公民在進行民事活動的公平與公正,就需保證信用條款實施的力度,而信用條款實施的力度主要與債權法律、法規的具體約束情況有關。因此,民商法信用體系在新時期進行構建過程中就需多信用條款進行具體化的規定,確立信用條款的操作與內容相符合,確保民商法信用條款的規范性。而信用條款的具體規定要充分考慮以下幾點:
(一)確立進行民事活動中的雙方行為人各自行使的權利以及需承擔的相關責任與義務。
(二)消除經濟市場中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使政府干預遠離經濟市場,從而使經濟市場在一定程度上自主發展,有開拓市場的能力,減少投機倒把的現象。因此,地方政府應當進行整治與改革,對當前經濟市場起到引導的作用,而不是牽制作用。
(三)針對我國不健全的司法救濟系統進行重新構建。政府出臺的政策應該具有公開性,且應當加強公民的參與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出臺的政策不具有獨斷性,能夠符合名義。而具體需要實施的措施為:(1)在建設健全的司法救濟系統時應當將信用條款作為建設的首要標準;(2)將民商法信用的基本內容中的債權法律、法規進行落實;(3)對民商法中的信用條款使用進行規范,使其的評價準則能夠符合實際的案例,具有可執行的力度。由此可以明確劃分進行民事活動中的民事行為人擁有的權利以及履行的義務,避免經濟市場的政府干預。
3.2 確保民商法中的信用權
新時期構建民商法信用體系時,也需要對信用權進行重新完善。而其主要完善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確立信用權符合當前經濟市場使用的狀況,制定相關的法律條文。
將民商法中的信用權進行獨立設定,從而使信用權區分開來,作為一種新的法律條文,即人格權法律條文。而人格權主要針對的是單個個體,指單個個體在進行經濟民事活動過程中,具有獨立的經濟使用權利;從而充分體現單個個體所具有的經濟能力以及其經濟行為的表現。而信用權在法律中的設立,為進行民事活動的民事行為人信用權的確立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時期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并且,確保民商法中的信用權可以使公民在進行民事活動時受信用條款約束。最終,使經濟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受信用條款的約束,使我國的經濟發展能夠有序、快速的發展[3]。
3.3 形成經濟市場信用體系
3.3.1形成企業信用體系
在我國,由信用失約而導致倒閉的企業不勝枚舉。而在我國的經濟市場體系中,企業在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企業由于進行經濟活動時,涉及的民事行為人較多,一旦企業失約,造成的債權人數較多,從而導致經濟市場混亂。因此,在我國的企業中應當建立有效的信用系統。
3.3.2形成個人信用體系
倘若出現有關個人信用失約的經濟案例,法官在運用民商法進行裁判時應當保證個人的基本信息,并運用符合案例實際的信用條款進行裁判。因此,在構建民商法信用體系更應當對公民設立個人信用體系,規范公民的信用使用。
3.3.3形成政府信用體系
由于我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受到政府的干預,并且政府的信用度也會影響經濟的發展。而在正常情況下,要推進整體的社會信用,則應當由政府介入其中,然后根據市場現狀,制定科學有效的信用法律規則,且發揮其引導效果及示范效果,這樣也能保證國內市場經濟體制中的整體信用系統構建。因此,在政府機關應當形成一個有效的信用體系。4.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構建民商法信用體系應當根據我國的經濟市場體系開展。在我國公民進行的經濟活動過程中,應當運用信用條款劃分民事行為人的具體權利與義務,使我國的經濟有序、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聶衛鋒.中國民商立法體例歷史考——從晚清到民國的立法政策與學說爭論.政法 論壇.2014(1).
[2]茅少偉.尋找新民法典:“三思”而后行 民法典的價值、格局與體系再思考.中外法學.2013(6).
[3]葛晨毅.市場經濟體系下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及完善路徑.法制與社會.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