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甜甜
【摘 要】 職校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學改革應當從接軌市場、非核心業務外包和提高執行力入手,重點應著眼于就業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 職業技術學院;教改;探析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6)25-00-01
1 引言
職業學校作為高等教育的補充,肩負著培養大批的專業技術人才的任務。特別是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今天,職業學校培養人才的數量、質量都關系到地方經濟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但是,近些年來,職業學校的生源質量逐年下降,由于很多學生學習準備的嚴重不足,使得學校正常的數學教學計劃及教學內容難以按時進行,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數學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因此為了適應中等職業學校這種“無淘汰招生”的現狀,貫徹“有教無類”的方針,認真研究職業學校學生學習數學的特點,遵循學生學習規律,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取得學習效益,改進學校的課程內容及數學教學方法,完善學校教學評價及辦學效益評估的機制,最大限度的為學生提供滿意的教育服務,適應市場經濟,適應社會的需要,中職學校的數學教學該如何進行,數學課程如何改革以適應目前的實際狀況?這是擺在每個數學老師面前不得不解決的一個難題。是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務。就此而言有如下之看法。
2 職校學生學習數學的現狀
分析職校學生學習數學的現狀,摸透情況,對癥下藥,才能采取措施。中職學校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進入職業學校的學生的數學基礎在初中是中等偏下,其中有許多學生在小學的學習狀況就存在問題,初中的學習已沒有了信心和興趣。這些學生連初中數學最基本的概念、基本的運算都搞不清。這樣基礎的學生要想讓他們來學數學難度很大,甚至是不太可能讓他們把大部分內容學懂。而大部分學生底子差,上課稍不注意便聽不懂,以至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形成惡性循環,越來越差,直至放棄。學生在思想上的放棄,產生數學無用論。我們的不少學生他們不僅是數學成績差,更為可怕的是他們從進入職校來學習的那天開始,就認為可以不學數學,數學對學習技術沒有什么用處,來到學校就是崗位前的培訓,只要學點專業課就行了。這種情緒導致許多學生不用心學數學或根本不學數學。放棄數學的學生,無論中專或是高職均不在少數。
并且,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自控力很差,可以這么說幾乎沒有自覺學習的能力和要求,對于自己來學校的根本任務不明確,不知道學生的天職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在校其間也沒有一點的壓力和憂患意識。通過平時的觀察。在我們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們了解到的學生對學習這些份內的事情不感興趣,但當我們慮及他們的前途詢問他們時,絕大多數的同學會把自己的將來想得非常美好,甚至充滿無窮的幻想,仿佛將來自己要走的是一條陽光普照的康莊大道。也有的同學任憑社會天翻地覆地變化我一樣悠哉游哉的過。他們大多沒有目標,沒有了目標當然也沒有了動力,沒有了動力也就沒有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對自己要求不嚴,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鐘也撞不響鐘,整個一個吃喝混日,不知社會的危機,不明自己的狀況。這樣的學生教師教起來頭痛,家長管起來腦火,學校管起來棘手。因此,每次考試不及格的人數居高不下,不及格的人數竟然接近了及格的人數,令人震驚。數學是一門基礎課,而這樣的基礎課卻得不到學生的普遍喜愛,甚至很多學生討厭數學,這是我們面臨的尷尬。
3 職業學校數學教育改革的實際
針對以上原因狀況,確定改革措施勢在必行:
(一)確立新的數學課程的性質
中等職業教育數學課程應有助于學生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發展智力;讓學生認識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強應用意識,形成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物理、化學、電工基礎、財務會計、技術等課程。同時,它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奠定基礎。因此,中等職業教育數學課程的性質定位,應具有“四性”:即實用性——幫助個人解決日常生活問題;公民性——使公民能夠明智地參加公民事務;職業性——為學生就業、學業服務作準備;文化性——傳遞人類文化的主要要素。
(二)建立新的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
1.滲透人文精神,注重多維銜接
中等職業教育數學課程內容選擇應從關注學生今天發展轉向、關注學生明天發展上來。近年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數學基礎不扎實,學生逃避數學學習的傾向較為明顯。針對這一狀況,中等職業教育數學課程內容選擇上應貼近學生入學基礎、專業背景、學習能力實際,重在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學習的欲望,給學生以學習數學的動力。因此,要搞好這樣的四個銜接:注重與初中數學課程的銜接,加強基礎、注重能力、突出應用,增強彈性、適度更新,兼顧體系。注重與專業課程的銜接,深入淺出、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循序漸近。注重與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習能力實際銜接,突出算、畫、讀等實踐性教學形態。注重與中等職業學校校本課程銜接,給學校和教師留有一定的選擇空間,讓他們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自身的條件,制定課程發展計劃,不斷地豐富和完善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對未來人生規劃的思考。
2.把握能力導向,提高數學素養
中等職業教育數學教學重點應從無數的常規練習轉變到發展有廣泛基礎的數學能力。學生的數學能力應達到能辨明關系和進行邏輯推理,并能運用廣泛的各種數學方法去解決廣泛的、多種多樣的非常規問題。中等職業教育數學課程應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這些能力也是構成學生數學素養的核心要素之一。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對客觀事物中蘊涵的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做出判斷。發展學生空間想象能力不僅要由實物抽象出圖形,由圖形反映出突物,由復雜圖形區分出基本圖形、基本元素及其關系,而且要求用圖形來反映并思考用語言或式子所表達的空間形狀及位置關系,包括對平面解析幾何中的圖形以及代數、三角函數中的函數圖像的想象能力。
4 三維目標在教學實踐中的有機整合
(一)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是課堂教學的要求
學校教育的所有活動都是有目的的,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也必須符合目的要求。課堂教學的目標是學校教育目范疇的一個具體概念,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并規定教與學的方向。我們在進行三維教學目標的實際操作中,要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關系,確定目標的重點。我們的課程標準按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陳述,教學目標是課程標準的下位目標,但是教師不能機械地照搬上位目標的格式,每堂課都按三個維度來陳述,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內容、學生與情景來確定目標的重點。
(二)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是學生個體發展的需求
傳統的課程是以知識為本位,新課程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位。我們要認識到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目標首先體現在目標的三維結構上,同時在課時計劃上寫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并能夠使學生在這些方面的發展能夠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目標的核心是過程性目標,而過程性目標具有多元的教育價值,不僅知識與技能,而且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生成和發展都寓于經歷、體驗或探索的活動過程之中。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注重設計、引導學生的經歷、體驗或探索的過程,不斷的使學生個體得到發展,并促進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5 結語
本文探析了職業院校教改的策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取得學習效益,改進學校的課程內容及數學教學方法,完善學校教學評價及辦學效益評估的機制,最大限度的為學生提供滿意的教育服務,適應市場經濟,適應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王倩.中等職業學校教學模式改革保障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4.
[2]王靖會.中等職業學校雙主教學模式及其多媒體課件設計的研究[D].吉林農業大學,2006.
[3]秦文珍.豐富教學內容融入多彩活動——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改探索[J].交通職業教育,2009,05:1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