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亮
摘 要: 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比普通高校學生基礎較差。因此,高職學生創新能力較低。職業技術學院要想培養出富有創新精神的職業技能人才,必須全方位更新觀念,采取多種方法,建立一套創新教育管理體系,使學生創新能力逐漸在教學中得到增強,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創新能力,對學生成才和服務社會至關重要。
關鍵詞: 職業技術學院 數學學習興趣 培養方法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和源泉,對數學感興趣更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欲讓學生對數學感興趣,應注重提有趣問題、作形象比喻、講相關故事、插數學史料、搞一題多解等方式方法。因為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習成功的重要原因。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樂之”是學習中的最佳境界,只要學生達到樂學境界,就能以學為樂。
一、插一些數學史料
數學史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搖籃,孕育著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這兩者,課堂就不再枯燥乏味,因此教師應結合教材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恰當地向學生介紹一些數學史。如講解尺規作圖的時候,講講古希臘三大著名的幾何問題:(1)化圓為方,即作一個與給定的圓面積相等的正方形;(2)倍立方,即作一立方體,使其體積等于已知立方體的兩倍;(3)三等分角,即分任意角為三等分。講講三大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又是怎樣經過四千年的時間,多少數學家為之奮斗最后證明不可以作出來的故事。在講解極限的時候,講講劉徽的割圓術;講解二項式系數的時候講講楊輝三角形;講解數列求和的時候,講講高斯小時候的故事,等等。
二、化抽象為具體
為了加深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老師應該將抽象概念結合實際,使抽象變形象,使學生容易理解。數學概念的抽象性是導致學生感覺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師為了讓學生對抽象概念盡快透徹理解,不能再像中學時用大量習題磨煉熏陶,因為我們沒有那樣多課時,教師應抓住學生特點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事例說明抽象的數學概念。如講導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時,彈性這一概念就很抽象,如果說按照書本上直接給定義的話,學生肯定覺得抽象,難以理解,不妨列舉實際例子,如售價10元的商品降價1元可能會有很多人買,而售價10000元的商品降價1元可能沒人為之所動,這說明什么呢?學生就會說相對變化率不同,引出只研究邊際這個概念還是不夠的,引出反映相對變化率的新概念——彈性,這樣很抽象的概念就容易被學生接受了。還有講定積分微元法求平行截面為已知的立體體積時,不妨聯系實際生活中的切片而后累積,取名叫切片法;講型區域繞軸旋轉所生成的立體體積時,將立體比做套娃的形狀,一層殼的累積,可以取名叫柱殼法,這樣一語道破,學生很容易想象其形狀,使得較抽象的知識變得容易接受。
三、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
據調查,一些數學老師不能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工具,原因在于數學公式的演示及推導過程不能夠形象地演示,學生感覺跟不上。在這一點上,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多下功夫將這一缺憾彌補,如果能夠用多媒體或者數學軟件等現代化工具將數學理論知識用動畫更形象地表現出來,就可以使課堂容量增加、教學效率提高。
四、改變平時成績評定標準,鼓勵學生課堂參與,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考核與考試是對一門課一階段學習情況的驗收,通過考核可以反映學生的掌握水平,反映學生對這門課的學習態度。現在很多應用型大學關于平時成績的評定都存在一些問題,不能起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我們應該考慮通過對平時成績評定方法的改變,提高學生課堂參與能力,從而調動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的積極性。一方面分模塊評定,如學完微分學這一部分內容,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對學生評定,告知學生評定結果,最后將各模塊的評定結果取平均作為一學期的平時成績,這種化整為零的評價方式可以增強學生自我評價意識,學生知道哪塊掌握得不好,自然想彌補,就有了努力方向,另一方面增加課堂參與情況的評定。
五、結合專業課設立數學建模案例,增強數學的實用性
傳統高等數學教學對學生運算能力和運算技巧的培養非常重視。人才培養模式不同于綜合性大學,目標主要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學生就業以后用到的不是用嚴密的邏輯證明一個純數學問題或公式,往往是用數學作為工具解決實際生活中碰到的具體問題,老師講課時要注意結合實際事例,不能只給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如經濟問題、最值問題、以直代曲問題、近似計算問題等都是與數學相關知識聯系的。如果能舉具體事例建立數學模型給同學們講,就會增強數學課程的實用性。另外,建議學校給予條件開設一些數學實驗課,老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些數學軟件,學生可以帶著興趣對具體問題建立數學模型,而后通過上網、圖書館等途徑利用數學知識解決。
參考文獻:
[1]吳宏亮.在“體驗”中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4).
[2]錢明華.談如何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0(1).
[3]張曉敏.建構主義學習觀對高等數學教學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