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春富
【摘要】三江學院與江蘇多家新聞媒體建立校媒聯盟、共同培養應用型新聞人才已有5年,頗見成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對新聞媒體、高校新聞學教育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校媒聯盟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適時調整改進,這是順應黨的新聞政策最新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校媒聯盟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自身完善的需要。這種調整與改進的主要策略要點在于合作媒體的選擇上力求類型多樣,在人才培養的“教”與“學”兩端,院系專業更多側重于學生學習的管理與引導,在以內容生產能力為指針來設定人才培養規格方面,著力培養以新媒體為介質、篇幅短小、敢破擅破文本規則言論規則社交規則的內容生產能力。
【關鍵詞】校媒聯盟;全媒型;人才培養
從2011年開始,三江學院新聞學專業與江蘇省內多家新聞媒體展開合作,校媒結成聯盟,培養應用型新聞人才。其中,以三江學院現代快報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三江學院新聞學專業的部分學生在4年的學習中,專門安排三個或兩個學期,離開課堂,到江蘇現代快報社實習實訓。迄今為止,已有五屆共計99名新聞學專業的學生進入現代快報實習?,F代快報班創辦5年來,在培養新聞學專業應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涌現了一批新聞業務能力很強的優秀學生,如2011屆現代快報班學生許哲在實習期間榮獲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第二作者)。校媒聯盟培養應用型新聞人才的模式,引起了國內同行的關注和興趣,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在此背景下,校媒聯盟培養應用型新聞人才的模式是否需要調整?如何調整?筆者連續4年擔任現代快報班校內指導老師,對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實際運作情況有長期、系統的觀察。茲就校媒聯盟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改進問題,談一談自己的一得之見。
一、校媒聯盟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調整改進的必要性
在目前校媒聯盟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中,屬于新媒體方面的實習內容、實習時間,約為40%,屬于傳統報紙采編業務的實習內容、實習時間約為60%。從實習內容、實習時間的分布來看,這種強調應用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實質上已含有“全媒型”胚芽。但由于種種原因,新媒體方面的實習實訓,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教學效果欠佳。對校媒聯盟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改進,更加強調新媒體、“全媒型”,這既是順應黨的新聞政策最新精神的必然要求,順應社會與市場的迫切需要,也是這種模式自身完善、補強短板的需要。
仍以《現代快報》為例,該報雖屬傳統媒體,但近年來報社的官網、手機報、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一應俱全。現代快報班的學生,在該報5個工作崗位上實習實訓,其中3個崗位屬于傳統的采訪、編輯、發行部門,實習時間約為6個月,崗位數及實習時間均約為60%(總實習時間約近10個月,寒暑假大多數學生是不實習的);另外2個崗位則在新媒體部門,實習時間約為4個月,在新媒體部門實習的崗位數及實習時間均為40%左右。
從實習實訓情況來看,有一部分學生不僅在傳統的報紙采編崗位表現優秀,在新媒體部門也很活躍,2009屆現代快報班學生畢霄杰,現已擔任網易房產頻道南京站主編,業務能力在同行圈子中深受好評。但從現代快報班整體情況來看,學生在新媒體部門實習,積極性、主動性較差,往往抱怨每天的工作只是機械呆板地復制粘貼,自嘲為“搬運工”。能夠獨立地提出選題并完成內容采編的學生為數極少,發表點擊率過千的新媒體作品屈指可數,這與他們在采訪或編輯部門的表現落差巨大。
反過來說,強調培養“全媒型”人才,并不意味著應該放棄“應用型”,而是在強調應用型的同時,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和能力范圍,使之具備適應所有媒體的業務能力。歷時5年、頗見成效的校媒聯盟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向“全媒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應當是漸進的微調。完全地推倒,重起爐灶,花費比較高。當然,新聞學專業的其他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如何調整改進,則另當別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提高業務能力,勤學習、多鍛煉,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認真閱讀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可以發現,“全媒型”人才這個提法,是在實際崗位上勤學苦練、崗位成才的語境下提出的,當然,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也為我國新聞學人才培養的規格,指出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新聞學作為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沉迷于理論、封閉于課堂,是不可能培養出適應新聞媒體需要的新聞輿論工作者的,更遑論“全媒型”的新聞輿論工作者。從方向上來說,應用型與“全媒型”是一致的,應用型新聞人才不一定是“全媒型”人才,“全媒型”人才則一定是應用型新聞人才,“全媒型”這個提法更具統攝、涵蓋、引領的力量。
二、校媒聯盟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調整改進要點
筆者以為,校媒聯盟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改進,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拓展合作媒體的類型
校媒聯盟從2011年開始形成,至今仍以傳統報刊為主,廣電媒體、網絡媒體數量過少;幾乎全部是事業屬性的媒體,商業屬性的媒體極少;幾乎全部是校外的媒體,缺乏校內的媒體,校內籌建媒體機構(校園電視臺、學校自辦影視制作公司)早有動議,迄今尚無動靜??傊?,目前已選定的合作媒體,其類型過于單一,對于培養“全媒型”人才造成很大的限制。
如現代快報班,缺乏廣播電視類的實習崗位。現代快報雖有新媒體部門,但其新媒體部門只能說是整個報社的短板弱項,真正強的還是報社的采編部門。國內由傳統媒體創辦的新媒體部門大多也是如此,其新媒體部門比較弱。前幾年國內做手機報的為數雖不少,但沒有一家傳統媒體做手機報是做得好的,這在業界早有公論。當然,《現代快報》這類傳統媒體創辦的新媒體部門,在規范性方面還是比較強的,對學生不無教益。
對于高校新聞學專業來說,不同類型的合作媒體各有所長。即使是校園內部的媒體,也有地利的優勢,學生在其中實習實訓,相對來說,便于管理、校內的專業教師也容易介入,發揮指導作用。
合作媒體的類型充分拓展開來,才能真正實現“全媒型”,培養出規范性與專業性均強的“全媒型”人才,培養出適應不同屬性的媒體需要的“全媒型”人才。此外,類型多樣化也意味著深度合作的媒體數量的增加,這有利于校媒合作關系的持續穩定。
(二)嚴肅紀律、端正態度、轉變觀念、強化競爭
名師未必出高徒,只要勤學苦練,自學亦可成才。校媒聯盟培養新聞人才,其教學管理高度復雜化,學生從事實習實訓的時間長度(相當于課時數)的管理很復雜很難辦,實習實訓的教學現場難以監控,對于實習實訓的師資認定與師資培養,高校方面有心介入,但在實際運作中卻難以介入,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重視學生的學習紀律、學習態度在實習過程中的作用。
筆者與現代快報班的學生長期接觸,對學生的實習情況和思想狀況,有較為系統的跟蹤觀察??偨Y起來說,現代快報班的學生關于實習實訓存在著一系列錯誤的思想觀念,這些錯誤觀念可以概括為三重三輕:重采訪輕編輯、重傳統媒體的采編業務輕新媒體的復制粘貼、重新聞業務輕社會活動。這些錯誤的思想觀念,對于實習實訓的教學效果,負面影響較大,需要及時引導,盡可能減少這些錯誤的思想觀念造成的負面影響。
在實習實訓的各個崗位上,均應強化學生的競爭意識。從某種程度上說,需要效法傳統媒體每天評好稿、挑錯字的做法,公布出來,激勵、刺激記者編輯多發好稿、少寫錯字。尤其是在新媒體崗位上,需要特別加強競爭意識,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往在考核評價學生時,更多重視報紙上發表的稿件,所占權重最高,對于新媒體作品比較輕視,所占權重較小。這種做法需要徹底改變,新媒體作品的權重應大幅度提高,并且增加媒體方面的主觀評價、客觀的點擊率以及是否獨立提出選題構思等,均應作為評分的依據。
總之,高校方面在充分信任合作媒體的前提條件下,在人才培養的“教”與“學”兩端,應更多側重于學生、學習的管理與引導。在文科各個專業,不論是否采用校媒聯盟這種形式,但凡強調實習實訓、強調實踐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其教學工作都必須更多地重視對學生、對學習的管理與引導。理工類專業的實習實訓、實踐教學,其成果形態可以標準化、可以量化,管住結果、實際上也就管住了過程。人文學科則不然,僅從成果、結果方面,并不能準確地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必須更多地重視學習過程的管控。
(三)培養能做特殊內容的“全媒型”人才
民辦高校的學生起點較低,民辦高校培養“全媒型”人才,不可以與公辦院校面對面地對壘,需要走小路、出奇招,需要尋找適合的媒體,獲得一個可以練習做特殊內容的平臺,培養能做特殊內容的“全媒型”人才。這里所謂的特殊內容,有四個特征:(1)以新媒體作為傳播介質;(2)篇幅或節目時長短小,以適應快節奏的社會生活、碎片化閱讀為度;(3)內容的形式新,文本形式有所突破;(4)在新的規則下傳播。做鴻篇巨制、做思想內涵深厚的東西,不是民辦高校的學生所長。中國接入互聯網20余年,手機用作大眾傳播媒介,不足20年。新媒體仍處在孩提時代,不同形態的內容后面的社交規則、言論規則剛剛起步。依據憲法與法律的規則不能破,具體細微的規則,未來勢必廣泛地、不斷地受到沖擊突破。從總體上說,本三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遜于本一層次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應鼓勵、扶持他們在不斷突破中、在不斷試錯中有所創造。
使用擅長寫小說來設定人才培養的規格,那是書報刊時代的正確做法。使用擅長紀錄片編導來設定人才培養的規格,那是電影電視時代的正確做法。進入媒介融合時代,需要根據媒介融合時代、根據“全媒型”的現狀以及發展潮流,從全新的維度,來描述一個人的內容生產能力,并以內容生產能力為準繩,來設定人才培養的具體規格。
本文主要論述三江學院校媒聯盟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如何調整改進,轉化或者說升級成“全媒型”人才培養模式。文中一些粗淺的思考及不成熟的想法,對三江學院校媒聯盟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其他高校類似辦學模式,或者有些參考價值。本文更多地依據筆者與現代快報班的長期接觸,對于教育教學方面欠缺系統研究、系統思考,區區愚見,就教于識者方家。
(作者為三江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