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芳++巫月紅++王秋菊
【摘要】目的:觀察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對初產婦分娩過程的影響。方法:選取初產婦260例,隨機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3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對兩組的臨床護理結局進行評估,包括分娩方式、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和產后抑郁情況。結果:觀察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產程時間、產后出血量和產后抑郁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對醫護人員的滿意度更高,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初產婦實施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干預,能夠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率,減少產后出血和產后抑郁的發生,提高初產婦的分娩質量。
【關鍵詞】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初產婦;分娩
【中圖分類號】R714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6)19-0037-02
分娩是妊娠產婦心理與社會功能相協調和適應的生理過程,與經產婦相比,初產婦缺少經驗,以致分娩過程更長,且由于分娩疼痛而影響其對醫護人員的滿意度和分娩滿意程度[1]。我國剖宮產產婦日漸增加,相關數據顯示[2],部分醫院的剖宮產率約為50%,甚或達75%,究其成因可能與剖宮產指征有關,加之多數初產婦存在妊娠分娩有關的應激反應,對分娩充滿焦慮、害怕與恐懼心理,從而最終影響對分娩方式選擇。因此,本研究根據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方案,對我院130例初產婦實施了干預,取得良好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我院產科分娩的初產婦260例,年齡19~36歲,平均年齡(267±34)歲;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82±15)周,產科評估為單胎、頭位可經陰道試產的產婦,既往沒有不良孕產史,沒有嚴重的妊娠合并癥,均為正常妊娠。隨機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130例,兩組初產婦在年齡、孕周、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的普通護理,主要包括產前指導,對其進行飲食指導、入院前準備、如何呼吸以及分娩注意措施、產褥期護理等,同時予以心電圖等生命體征監測。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具體實施內容如下[3-4]:①入院待產時護理。接待孕產婦時態度禮貌熱情,積極和產婦進行溝通,服務細致周到,耐心傾聽她們的訴說,盡可能滿足其合理需求,消除緊張感,并主動介紹住院醫師、護士及醫院相關情況;深入了解孕產婦及家屬情況,特別是孕產婦當前的心理狀況及家屬的態度,提前做好對有一定負性情緒產婦的干預。②臨產過程護理。臨產過程中產婦因擔心母子的安危及疼痛感是造成其負性情緒的主要原因,因此臨產前應注重交流方式,由專業熟練的醫護人員,講解正性案例,講解新生兒出生樂趣等多種方式的心理護理保障,轉移產婦注意力,消除焦慮、緊張、恐懼的不良情緒。③產后心理護理。保持病房安靜、整潔,給產婦創造最佳休息環境,加強對產婦生命體征的觀察,盡早促進親子關系的建立,適時對產婦表示祝賀和給予表揚,使產婦充滿自豪感和滿足感;留意產婦及家屬的心理活動和對嬰兒態度的情緒變化,加強與產婦及家屬的交流,讓產婦感受到醫護人員和家屬的關愛,舒緩產婦的心理負擔;關切產婦傷口,正確指導產婦的哺乳姿勢,保護患者的隱私;對個別心理反應比較大的產婦要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增強其心理承受能力;對產婦出院后的身心健康給予指導。④健康教育。對產婦進行分娩知識的健康宣教,使孕產婦和家屬了解更多的醫學知識,詳細說明陣痛宮縮的發生原因,請有經驗的醫護人員或已分娩產婦介紹分娩過程中的體驗,消除她們對分娩心理的顧慮情緒,讓產婦掌握分娩的技巧,增強分娩自信心,以愉悅的心態迎接產程。
13評定標準對兩組初產婦的自然分娩率、剖宮產率、產后出血、產后抑郁概率等幾項進行統計,其中產后抑郁評價標準參照EPDS產后抑郁評分表[5],EPDS總分≤12分確定為陰性,≥13分者為陽性,陽性者確診為產后抑郁癥,同時記錄好兩組第一、二和第三產程的時間等;調查產婦的護理滿意度并記錄好,主要由經過培訓后的醫學專業人員對患者進行包括服務態度、技術水平、健康教育及關心程度等內容的評定,滿分為100分,其中90分及以上者為非常滿意,60~90分者為滿意,低于60分者為不滿意。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住院期間滿意度比較觀察組產婦的滿意度為96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8%,不滿意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臨床分娩結局比較護理后觀察組的自然分娩率為72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5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相對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剖宮產率低、產程時間短、產后出血率小、產后抑郁概率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分娩是正常的生理過程,但對于產婦的心理與生理卻是不同程度的應激源,初產婦心理壓力較大,易產生緊張、恐懼、焦慮以及各生理指標的變化,其中分娩疼痛又會引起血壓、心輸出量、呼吸頻率、耗氧量和兒茶酚胺水平的改變,這些都有可能對產婦和嬰兒造成危害[6-7]。心理護理和健康宣教主要通過對臨產婦進行有效的心理安慰,消除產婦緊張、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減輕產婦的心理與精神負擔,耐心講解分娩的相關知識,幫助產婦建立起分娩的信心,讓產婦感受到護理人員的親切關心,使產婦情緒穩定,精神放松,在心理上獲得滿足滿足感和安全感,是臨床新興的干預手段,在臨床應用中越來越得到醫護人員和患者的重視[8]。
產科臨床實踐表明,在分娩影響因素中,心理狀況對產婦來說尤為重要,其負性情緒往往會導致難產和產后抑郁等并發癥的發生[9]。調查資料顯示[10],產婦不良情緒導致子宮收縮乏力占30%~50%,可見,在對產婦進行心理護理同時還應幫助產婦了解分娩相關知識可有效消除產婦負面心理。本研究顯示對觀察組產婦進行了心理護理和健康宣教,觀察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剖宮產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的各產程時間明顯縮短、產后出血量和產后抑郁概率明顯降低,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相關報道一致[11]。已有研究指出,對疾病健康知識掌握度越高,患者面對疾病所產生不良情緒越少,可顯著提高療效并改善預后,且患者治療疾病的積極性提高明顯。本研究中觀察組產婦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對產婦進行心理護理和健康知識教育后,可消除產婦不良情緒,提高初產婦的自然分娩率和患者滿意度,減少產后出血和產后抑郁概率的發生,進一步改善醫患關系。
綜上所述,加強對初產婦心理護理和健康知識教育,可有效降低產婦的負性情緒,增強初產婦對分娩的自信心,提高產婦的自然分娩率、減少產后出血和產后抑郁的發生,具有顯著臨床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澤蘭.產婦分娩期疼痛的心理干預[J].齊魯護理雜志,2013,2(36): 266.
[2]曹濱霞.探討全程陪伴分娩護理助產對分娩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4, 18(5):26.
[3]翟劍英.心理護理在產科應用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1,9(29):176-177.
[4]張克芳.孕產婦的心理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2014,30(5):128-129.
[5]王丹,李小黎,趙瑞珍,等.參芪解郁方對產后抑郁癥患者雌、孕激素及EPDS評分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2016,35(1):29-32.
[6]鄭新軍.綜合護理干預對產婦分娩方式及產后出血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02):64-65.
[7]Abushaikha LA. Methods of coping with labor pain used by Jordanian women[J].Journal of Transcultural Nurising,2007,18(1):35-40.
[8]尹洪花.系統健康教育在產科病房的應用[J].邯鄲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11(3):56-57.
[9]岳喜格.心理護理在產科中的作用[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17):94-95.
[10]張燁.剖宮產瘢痕處妊娠40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1,11(23): 5754.
[11]李愛英,楊靜愈.心理護理干預對初產婦分娩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0,10(10):125-126.
(編輯:穆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