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奇
摘 要:目前,國際貿易實務專業教學普遍存在專業課程與職業標準相脫節、教學過程與實踐業務相脫節、專業教師實踐技能缺乏、校內實訓基地“實用”性缺乏的“兩脫節”“兩缺乏”問題,制約了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達成。解決問題的出路是:校企合作,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的創新;“雙軌雙導”,組建“教學做合一”的教學團隊;外聘內培,大力推進師資隊伍建設;充分調研,創建新型教學工場。
關鍵詞:五年制高職;國際貿易實務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1-0020-02
為滿足長三角商貿業快速發展帶來的對國際商務技能人才的需求,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于2003年開設了國際貿易實務專業。經過六年的建設與發展,2009年該專業被評為常州市職業學校五年制高職示范專業。由于國際貿易實務專業實踐教學特色鮮明,示范作用明顯,2014年被確定為國家改革示范學校重點專業,2015年被認定為江蘇省五年制高等教育品牌專業。培養服務于長三角經濟發展,具備扎實的國際商務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專業技能,能適應進出口企業和其他商貿企業從事進出口貿易、單證操作、跟單及營銷等方面工作的發展型、復合型、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是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而要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則需構建一套以崗位職業能力訓練為核心的教學體系。在專業發展的前期,與大多數職業院校一樣,也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五年制高職國際貿易實務專業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專業課程與職業標準相脫節
在課程設置上,專業課程與職業標準相脫節的現象依然存在。一方面,部分教材內容陳舊,結構松散,教學內容跟不上時代潮流的發展。課堂教學依然以理論知識講授為主,忽視職業標準的學習和實踐教學。另一方面,教材在內容編排上多以文字表述為主,缺乏具有企業職業標準的案例教學情景分析,這樣的內容編排不利于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因此,造成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與企業崗位要求存在較大差距,畢業生上崗之前,企業還需要對其進行長時間的崗前培訓,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究其原因,在于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之前沒有經過認真調研,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與行業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相脫離,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相脫節。
2. 教學過程與實踐業務相脫節
在教學方法上,實訓模式陳舊,缺乏吸引力。表現在以學科知識為主的傳統學科型課程模式依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與機械、自動化和計算機等理工科專業相比,國際貿易實務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明顯未能得到足夠重視,實訓課程設置較少,且實訓時間短暫,難以保證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培養。學生學習的內容是書本上的,但不是企業實踐所需要的;教師缺乏專業實踐操作經歷、經驗,所教的主要是理論知識,不是實際技能;實踐性教學多數在校內實訓場地進行,往往借助于場地現有條件和仿真軟件,造成教學過程與企業真實的實踐業務相脫節,制約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達成。
3. 專業教師實踐技能缺乏
在師資力量上,由于多數專業任課教師畢業于普通本科院校,從畢業學校到任教學校,沒有在企業進行實踐的經驗,所以上課多以理論講解為主,實踐技能缺乏,理論和實踐脫節現象嚴重。大多數專業教師沒有從事過實際相關工作,僅僅是對理論性知識掌握得比較充分,而對國際商務活動中的實際操作流程的了解還是停留在理論層面。這就客觀上造成教師在授課時側重于理論教學,忽視實訓教學,導致理論和實踐相脫節。
4. 校內實訓基地實用性缺乏
在實訓基地建設上,國際貿易實務專業的實訓基地建設主要依賴于政府財政撥款和學校籌款。校內實訓基地建設主要依據專業課程教學的需要和專業課教師的基本認知來完成,實訓基地建設規劃主觀性強,缺乏企業、行業提供的先進理念。企業作為建設主體的缺席,使得校內專業實訓室不能很好地按照職業崗位、工作過程的要求進行建設,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效果大打折扣。
二、提高五年制高職國際貿易實務專業教學質量的對策
1. 校企合作,實現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的創新
第一,務實調研,重構人才素質目標。在參考行業專家的建議和企業一線對人才要求的基礎上,在專業建設委員會的指導下,國際商務專業通過每年一次的市場調研,順利完成崗位(群)能力分析,重新確立國際商務專業的“五個一”人才素質目標,即“掌握一項熟練的單證技能、書寫一筆漂亮的商務簽名、會說一口流利的商務英語、練就一套高雅的商務禮儀和掌握一個自如的溝通技巧”,并且每項技能都開設有相對應的課程來進行支撐,使人才培養更貼近市場需求和行業實際。第二,科學論證,確定人才培養模式。經科學論證和多方調研,國際貿易實務專業建設委員會構建起“能力核心、課證融通、雙軌雙導”思路下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國際商務崗位群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為核心,引入行業職業資格證書,將課程學習與資格證書考取相融通,真正實現課程與考證的對接,增強了課程教學的實用性。第三,鏈接產業,構建“基礎+方向+依托”課程體系。在進行調研分析和專家研討的基礎上,以文化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為基礎,以職業崗位類別培養為方向,以相應行業(產業)為依托,構建與專業崗位群類別相對接的“基礎+方向+依托”的課程體系,并完成國際貿易實務等十門專業核心課程的課程標準及設計。第四,行業對接,定制職業化課程資源。經過兩年努力,開發出一門校級優秀課程和兩門校級精品課程。此外,通過校內外合作開發制作“報關單填制”技能教學視頻,獨立開發四門特色項目教材。與中國宗泰商務公司進行合作,開發完成“商務禮儀”網絡課程并投入實際教學;與常州龍道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合作,創辦商務網站和“笑遨商海”電子刊物。第五,引入權威,改革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制度。為了使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制度更加完善、科學,在校企合作專家庫中,精心挑選寬領域、跨專業、多層次的專家,組成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委員會,定期交流,及時了解各方反饋。委托專業的第三方公司“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對國際商務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進行市場調查,將畢業生的就業率、就業質量、企業滿意度、工作成效等第一手資料納入評價指標。
2. “雙軌雙導”,組建“教學做合一”的教學團隊
通過務實調研,國際貿易實務專業與合作企業共同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根據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對原有的課程體系進行了創新,開展“雙軌雙導”課程實踐活動,使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實效更加明顯。所謂“雙軌”是指新的課程內容由兩個部分組成,不但包括學校課程內容,而且也包括企業課程(含行業標準)內容;所謂“雙導”是指課程的授課教師也由學校老師和企業師傅雙方組成,學校教師對學生進行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素養的教學,企業師傅對學生進行崗位操作能力和職業意識培養的教學。在企業師傅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學校教師要全程陪同,使“雙導”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校企雙方共同開設“電子商務運作”課程,由企業人員與學校老師組建“教學做合一”教學團隊,根據電子商務運作的工作內容與專業基礎知識共同制定課程標準、編寫課程整體教學設計、單元教學設計,編寫配套教材《電子商務C2C網店運營》、開發PPT和微視頻,形成教學資源庫。在校內共建營銷經理工作室、在“財富夢一條街”共建商務推廣中心等實訓場所,企業作為校外實訓基地,校內校外共同開展課程實訓和學生創業指導。“雙軌雙導”使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有效落地,并在以下兩個方面取得突破。一是“雙軌雙導”機制的有效運行,不但為學生提供了實習崗位,而且也為他們打通了就業通道,很多學生由于表現出色,還沒有畢業即與實習企業簽訂了就業合同。“雙軌雙導”的實施,實現了學生與學徒對接、教師與師傅對接、教學任務與工作任務對接。二是“雙軌雙導”機制的運行,實現了教學環境開放化,學校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場所;實現了教學任務與工作任務的有效對接,教學過程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實現了評價方式多元化,學生的課業成績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評定。“雙軌雙導”使學校受益的同時也服務了企業,實現了校企雙贏。
3. 外聘內培,大力推進師資隊伍建設
第一,外聘內培,打造商務精英之師,培養專業帶頭人。外聘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經貿管理學院孫國忠副院長擔任兼職專業帶頭人,選拔本校兩位教師作為校內專業帶頭人進行培養,充分發揮校外兼職專業帶頭人和校內專業帶頭人“傳、幫、帶、引、領、授”的作用,借助專業帶頭人帶動5位骨干(雙師)教師成長。通過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大賽,主持參與課題研究,深入企業實踐等渠道,不斷提升專業教師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打造一支善教能研的優秀團隊。兩年內,共主持省級課題6項,主持或參與市級課題3項,主持或參與校級課題15項,9人次在省市級教學比賽中獲獎。第二,凸顯專長,全面提升團隊水平。通過“外聘內培”相結合的方法,先后培養15名“三特(特色、特技、特長)”教師,同時,建立了10名企業行業技術專家組成的兼職教師動態資源庫。依據專任、兼職教師自身特點,確定三年成長規劃,全面展開國際商務專業教師個性化培訓,凸顯專業教師自身特色,提高團隊整體水平。第三,各取所長,培養商務專業人才。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師的“專業化、專門化、專長化”成長,學校組建課程專門化方向的教學團體,啟動并實施師生共同成長工程。將每門專業課程設計成若干模塊,每一模塊由一個專長型教師負責教學工作,促使專業教師在這個模塊方面有“特色、特技、特長”。師生共同成長工程讓學生得到了“大師”級的指導,學生收獲到更為專業的學習結果,對學生的學習與就業產生了提升效應。
4. 充分調研,創建新型教學工場
第一,立足需求,拓展校內外實訓基地。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根據專業方向發展的需要,新建或改造完善5個校內實訓場地,讓功能升級;立足需求,完善拓展5個校外實訓基地,讓效能提升。通過完善、擴展校內外實訓基地,為大學生提供相關商務活動的認知實習、課程短訓、綜合項目訓練、頂崗實習、畢業設計基地。第二,服務社會,成立“博力商務服務公司”。近兩年,開展專業業務知識講座或技能培訓14次,培訓學員達881人,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第三,創建中心,圓大學生“財富夢”。學校為進一步深入開展創業教育,分別對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和“淘常州”商城進行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實踐基地建設調研。根據調研結果,制定“財富夢”一條街的建設方案和大學生創業教育實施方案。大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與調研結果,制定自己的創業項目并撰寫創業計劃書,學校則對創業項目進行可行性論證。通過論證的創業項目,篩選具備條件的大學生參與,由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實踐,圓“財富夢”。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大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陶衛東.校企合作課程建設的“雙軌”“雙導”模式探析[J].職教通訊,2014(32).
[2]王利平.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路徑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06).
[3]張穎.高職國際貿易實務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1(09).
[4]李婷.基于協同創新的高職國際貿易實務專業教改研究與實踐[J].當代職業教育,2014(11).
[5]戈雪梅.對高職國際貿易實務專業實踐教學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