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曉
摘 要:文章從創設區域活動認知環境,構建生命成長濃郁氛圍、分解區域活動材料投放,構建契合認知邏輯層次、借力區域活動教師參與,構建針對實際指導策略等幾個方面研究區域活動下影響幼兒生命發展的因素,促進幼兒生命發展。
關鍵詞:創設環境;投放材料;教師指導;區域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1-0077-01
區域活動是一種具有鮮明目的性和嚴密計劃性的學習實踐活動,將教學內容分解為不同的板塊與區域,在規定時間內,讓幼兒依據自身的意愿,通過對內容、材料和實踐方式的選擇,有效促進幼兒活動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從而提升幼兒的發展能力。
一、創設區域活動的認知環境,構建生命成長的濃郁氛圍
環境是幼兒教育的重要資源,應該借助環境氛圍的營造,促進幼兒的高效發展。在幼兒區域活動過程中,環境氛圍的創設營造必須要根據教育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選擇等角度出發,本著契合幼兒認知發展的需要,將實踐活動的權利交還給幼兒,在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決定環境布置的方向。根據幼兒活動內容特點的不同,可以讓活動區域發揮出不同的育人價值。在相對安靜的區域,讓孩子在語言區中靜心閱讀、想象,在計算區中精心思考、歷練邏輯;需要發出聲音的活動可以整合在同一區域,讓幼兒在表演區、體育區、操作區進行實踐操作,為幼兒展示自我提供平臺。在區域活動的環境布置完成之后,幼兒可以在濃郁的環境氛圍下,進行深入實踐。在強化幼兒彼此互動的基礎上,引領幼兒與環境進行對話,通過觀察環境、感受環境、描述環境等環節,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良好的環境布置是幼兒進行深入感知的基礎與平臺,幼兒教育不能忽視環境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而要通過具體季節的變化、活動主題的特征等元素進行環境的布置,將幼兒的身心意識浸潤在濃郁的氛圍中,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育人元素。
二、分解區域活動的材料投放,構建契合認知的邏輯層次
著名的“水桶”理論表明:每個幼兒的發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每個生命個體受到遺傳因素、生活環境的影響,在興趣愛好、個性特點上都存在著不同的特點。因此,每個幼兒在能力上會存在較大的差異,且發展的速度也不一樣。因此,在區域活動過程中,千萬不能犯一刀切的錯誤,而是要根據幼兒呈現出來的不同特點、不同能力進行材料的投放,既要保障那些相對滯后的“吃不了”的幼兒,也要為那些“吃不飽”的孩子的發展提供資源,從而使得每個幼兒都能在適宜的環境中得到發展。如為了讓幼兒鍛煉小肌肉的協調能力,提高幼兒的細致動手操作能力,在幼兒活動區域投放長筷子、玻璃球等材料。在幼兒游戲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引領幼兒根據自己不同的能力來進行實踐操作,能力相對較強的幼兒可以嘗試將玻璃球夾進瓶子中,能力相對較弱的幼兒則可以選擇將玻璃球夾進盒子中。對身體發育相對滯后、身體協調能力相對薄弱的幼兒來說,即便是最低的要求都難以完成。這時,要為他特意投放一個勺子,只要他能利用勺子將玻璃球舀進盒子中就算勝利。通過如此設置,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與提升。這種材料的投放不僅考慮到幼兒的生命發展,更能引領幼兒在分層理念的關照下,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在利用投放的材料時,要允許能力較強的幼兒在完成自己的任務后,去主動完成其他區域的活動,從而滿足幼兒不同程度的發展與需要。
三、借力區域活動的教師參與,構建針對實際的指導策略
眾所周知,幼兒對于教師的崇拜是非常鮮明的,他們對于成人的依賴也非常強烈。因此,在區域活動過程中,教師的參與指導對于幼兒活動質量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不能成為一個純粹的“甩手掌柜”,而要強化與幼兒活動時的交流互動,讓每個幼兒都能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這對提升幼兒參與區域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區域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都是依循著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內在需求制定的,他們對于這些活動的要求、標準和規則都不夠熟悉,教師的及時指導對于幼兒快速地掌握活動的技巧和方法有著重要意義。如在區域活動“玩積木”的過程中,一開始很多幼兒堆積的形狀相對單一,總是重復著相同的形態。教師觀察到這一現象,首先對幼兒先前的堆積成果進行集中展示,并讓幼兒嘗試說說自己是怎么想到堆成這個樣子的,又是怎么堆積起來的。這樣的展示與介紹,不僅讓幼兒展示了自己之前的成果,形成了強烈的自我認同感,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同時,也讓其他幼兒能夠更好地了解其他人的堆積方法,在豐富自我認知的同時拓展了思維。在這樣的基礎上,很多幼兒不僅接納了其他幼兒的造型,還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創造與改編,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由于幼兒認知能力的限制,如果任由其自己完成,他們就難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升。這就需要教師不失時機地介入,對幼兒的區域活動狀態進行及時指導與糾正,從而促進幼兒活動能力得到不斷提升。
四、結束語
總之,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內容,更是促進幼兒認知能力不斷提升的重要平臺。作為幼兒園的教師必須從環境設置、材料投放、教師參與等多個維度入手,對區域活動進行深層次多方位的探究,更好地促進幼兒生命的不同程度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凌靜菡.有效創設幼兒園學習型區域的探討[J].成才之路,2016(14).
[2]許曉蓉.幼兒園生態化教學的特點與實踐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