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思
[摘 要] 積極心理學主要關注人的積極情緒和體驗、積極的人格品質以及積極的組織系統。積極情緒對于提升學生的生活品格和學習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教會學生反駁消極思維的方法,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反芻的桎梏,以便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
[關鍵詞] 積極情緒;積極體驗;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04-0038-02
一 積極情緒概述
(一)積極情緒內涵及作用
積極心理學家弗雷德里克森認為積極情緒是“歡欣和幸福的表征;是人們體驗到快樂、興趣、滿意和愛等情緒而又不受焦慮、悲傷、憤怒和絕望等情緒困擾的時刻。”積極情緒有喜悅、感激、寧靜、興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勵、敬佩和愛等10種形式。
關于積極情緒的作用,弗雷德里克森提出了“積極情緒的拓延—擴展理論”。他指出,積極情緒會擴大一個人在特定情景下瞬間的思想和行為指令系統,即它能在當時特定的情景下促使人沖破一定的限制而產生更多的思想,出現更多的行為或行為傾向。這些行為不僅表現在社會性行為和身體行為上,也表現在智力行為和藝術行為上,弗雷德里克森把這稱為“積極情緒的拓延—擴展理論”。
(二)積極情緒的功能
1 體現為認知領域上的擴建功能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指出:“當我們體驗消極情緒的時候,我們可選擇的反應模式范圍變窄,匆忙地行動起來以應對消極情緒傳達的危險。相比之下,積極情緒傳達安全的信息,我們對它的內在反應并沒有縮小我們的選擇范圍反而是擴大了。”弗雷德里克森的一系列實驗也證實了這個結論,當人處于積極情緒狀態下,人們的視覺皮層能處理更多的信息,而處于消極狀態時,則會出現短視行為。不僅如此,積極情緒還能有效組織人的認知活動,使人的認知活動范圍更廣,流暢度更高,靈活性更強。
經常地處于積極的情緒狀態下的個體,思維會更靈活,更能夠創造性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拓展自己的心智視野,避免陷入極端化的思維和悲觀情緒,極大地擴展了認知領域范圍。
2 體現為積極品質上的擴建功能
“到目前為止,一些相關的研究表明,不管是在什么情況下,那些被誘導了積極情緒體驗的個體,其樂觀主義、寧靜、自我復原力和心理健康有密切關系的品質都會有一定的增加。”當人處于積極的情緒狀態時,身心統一,平靜安寧,思維活躍,精力充沛而又沒有威脅和恐懼,具有較高的積極品質。此時,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極大的擴展,變得積極而客觀,會更積極地去行動,能更好地完成任務或應付困難。
3 體現為韌性水平上的擴建功能
韌性水平是指個體能快速從壓力、緊張環境體驗中“恢復到原狀”,相對于缺乏韌性的個體,韌性水平高的個體在高激活的消極情緒后心血管恢復得更快。拓延—擴建理論認為這種迅速恢復到心血管基線水平的能力與積極情緒體驗有很大的正相關性。他認為具有較高積極情緒的人,在遇到挫折等消極事件以及緊張壓力的環境下,能夠使用多種輕松的方式以及樂觀的思維使自己較為迅速地自我調節,快速地從壓力事件中走出。
二 增進大學生積極情緒的策略
(一)關注學生積極情緒,尊重個體情緒差異
弗雷德里克森的積極情緒擴建理論認為積極情緒對個體多個領域均具有擴建的功能,對此,在教育實踐中我們要學會關注學生的情緒,重視學生的情緒,根據學生情緒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對策。若大學生個體體驗到的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那么,其行為必將受到其自身情緒的限制,從而產生應激式的逃避行為,只能應付式地參與教育的活動,在這種情況下,教育的效果勢必受到影響,教育內容也無法深入到個體的心中,無法走入學生的心靈世界。相反,如果大學生個體在教育實踐中獲得了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這種體驗會促使個體對教育活動產生接近性行為傾向,即對教育的內容產生興趣,愿意去學,同時這一體驗還會拓展大學生認知領域、積極品質、自我效能感等,從而進一步拓展了行為。
情緒要通過個人表現出來,因此不同個體會存在不同的情緒差異,要找到正確的情緒關注點,抓住個體的情緒表達特性。然而反觀我們的教育實踐,對個體情緒的關注就顯得略有不足。“這與我們長期以來重智育重認知輕情緒有關,也與我們對情緒的關注視點有關:我們總是強調班風、校風的重要性,習慣于從宏觀層面思考情緒問題,忽視了個體存在的獨立性,不能真正深入學生的心靈去關注并正確引導學生的個體情緒體驗。”
(二)幫助學生識別各種不良的負面情緒
1 學生對自己過于苛刻的要求
在我們的學校中,甚至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的需求必須滿足,“我考試時決不能有一點分心”、“我必須得到她的愛情”、“不成功,便成仁”、“我必須做到最好”等等,這種刻板的,不切實際的強求往往是負面情緒的來源。
“出于害怕需求落空的動機籠罩在做事的過程中,焦慮與不安成為情緒的主旋律,當安全變成了最重要的事情時,人對目標和理想的熱愛和想象就退居二位了,愿望、希望不再是決定行為的因素”。正如霍妮指出,同樣是爬樹的行為,可以完全出于不同的動機。如果是出于登高遠眺,欣賞遠方風景,那么他的內心就會充滿激動,充滿美好期待,這個過程便是愉悅的,舒服的,其行為也會是自主的,靈活的。而若是出于被獅子緊抓不放,出于害怕而逃到樹上,此時,恐懼心占據了所有,他是被迫的,這個過程就會充滿焦慮,毫無樂趣可言。在強制刻板的命令主導下,依據積極情緒擴建理論,在消極情緒的主導下,會限制人的思想和行為,導致人此時的主觀認知是主觀和混亂的,對現實和自身要求變得不再清晰,行為也變得偏執,被迫。
2 學生對不利事件持有驚呼的信念
“驚呼的信念是指大驚小怪,夸大事件的不利后果。”這種信念使得對自身所處于的不利環境的不利后果夸大,將情緒推向極端。在這種信念的支配下,常常出現的想法有:“我完蛋了”、“如果他不喜歡我,我將怎么活下去”、“如果宿舍的人不接納我,那就是世界末日”,等等。當我們面對不利事情,甚至是很危險的事情,我們對此害怕,對此恐懼,這是正常的,是人之常情,但是把它升級為一種災難化的想法,在后果還沒來臨前已為自己構想到了最糟糕的結果,由此而產生絕望、悲觀的情緒。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很多大學生在受到或大或小的挫折之后,會輕易地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們覺得這一個失敗,一個挫折,使他的世界黑暗了,人生已經沒有希望了,這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所以,這種驚呼的信念種植在心里久久不能拔去的話,必定是久而久之的惡性循環,并最終走向自我壓抑,甚至滅亡。
3 學生對挫折的低忍耐承受力
“情況必須完全符合我設想的方式,不應該妨礙我的生活,不應該妨礙我達到目標,否則我的生活就太可怕了。”理情行為療法創始人艾伯特·艾里斯這樣形象地描述挫折耐受力低下者的思維方式,他稱之為“不能忍耐癥”。這種行為會導致負性的情緒,會導致拖延和自我挫敗的行為。
人剛來到這個世界時,都是無助的,隨著年齡的增大,對挫折的耐受力都會提高。但是現在的大學生,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習慣于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習慣于遇到困難時得到別人的幫助,然而,現實世界并不像母親的懷抱或廣告那樣甜美,每時每刻都要面對現實的挑戰,并在挫折的歷練中長大,因此,我們需要讓大學生形成高挫折忍耐,增加自己的心理彈性,提高自己的韌性水平。
(三)引導學生平衡情緒,學會與消極情緒共存
1 教會學生反駁消極思維的方法
在學生識別自己的消極思維后,要學會對其進行反駁。反駁一個消極、悲觀想法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提出證據,用證據證明這個想法是不對的。“‘事實勝于雄辯。當你對照現實時,你就實實在在的在化解他們。”
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當學生受到消極信念、消極情緒的侵襲時,我們要引導學生找到這個消極信念背后的不合理依據,用“事實勝于雄辯”來克服消極歸因。如在我們的教育中,當一個學生覺得自己因表現不滿意,受到其他人嘲笑時,我們可以引導他找到做出這一評價的依據,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表現得很不錯,那些表現不夠出色的人是否都受到了嘲笑,只要有一個人沒有受到嘲笑,那么這個信念就是偏頗的,不正確的。
2 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反芻的桎梏
當壞事發生時,人們會選擇性地把消極思維引入腦海,一遍遍地重溫消極想法和感受,力爭“想通這件事”,這種對問題無休止的擔憂和思維反芻,便是積極率一落千丈的一個重要原因。為此,我們要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反芻的桎梏,提升積極情緒,這需要我們在平時增進對每一個學生的了解,引導其建立自己的分心活動的庫房,里面容納自己感興趣且有益的事情,必要時可以隨時提取。
參考文獻
[1]Fredrickson,B.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American Psychologist[J]. 2001.
[2]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打開積極心理學之門[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4]任俊.寫給教育者的積極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5]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積極情緒的力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6]馬穎,李雯雯,劉電芝.國外積極情緒“拓延一建構”理論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寧波大學學報,2005(2).
[7]劉翔平.神經質人格[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8]劉翔平.給自己注入積極的基因[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9]馬丁·塞里格曼.真實的幸福[M].沈陽:萬卷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