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冬 劉兆明 喬勝秋
摘要 總結了小麥新品種未來0818的選育過程、特征特性,針對該品種的特點提出對應的栽培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 小麥新品種;未來0818;選育過程;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042-02
小麥新品種未來0818是安徽未來種業有限公司劉兆明等人歷時8年選育而成,選育時間自2001年至2008年6月,品種權隸屬安徽未來種業有限公司。2013年經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2014年經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
1 育種目標的確定
2001年之前,淮北地區以皖麥19為主要小麥栽培品種,皖麥19成穗多、產量高,但植株較高,有倒伏風險;當時淮麥18在淮北地區有一定推廣,淮麥18表現穗大粒多,莖稈健壯;從皖麥19與鄭8329組合產生的新品系宿9908是一個矮桿且適于淮北小麥產區的新品系,2個品種都適于安徽淮北、江蘇部分地區及周邊地區種植,如果這樣2個品種組配有可能產生抗倒性好、產量9 t/hm2以上的超高產小麥品種。于是形成以下育種目標:株高80 cm,株型緊湊抗倒、落黃好,成穗多,穗數675萬穗/hm2、穗粒數45~50粒、千粒重40 g以上,產量9 t/hm2以上。
2 選育過程
2001年利用淮麥18作母本,宿9908作父本,二者雜交后經系統選育而成。2002年該組合分離,當年收獲9株;2003年后代繼續分離,選擇保留株高較矮穗層相對整齊的株系4個,編號0304-2、0304-14、0304-16、0304-19;2004年保留株高相對一致的2個株系0304-2、0304-19,其中0304-2株高較矮(70~75 cm),偏早熟,0304-19株高約80 cm,成穗多、整齊度好、熟相好;2005—2006年繼續單株種植這2個株系,2006年收獲時0304-2保留了7株42個單穗,0304-19保留了5株46個單穗;2006—2007年繼續單株選擇并小面積示范種植0304-2-6-5-1、0304-2-6-5-2、0304-19-1-2-1、0304-19-1-2-2、0304-19-1-2-3進行品種比較試驗,0304-19-1-2-3表現產量最高。2008年推薦參加安徽省小麥預備試驗。
3 主要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晚熟品種,全生育期230 d。芽鞘深綠色,幼苗匍匐,長勢偏弱,葉片寬短,葉色濃綠色,冬季抗寒性中等。冬前分蘗力較強,分蘗成穗率偏低。春季起身晚,拔節較快,兩極分化快,耐倒春寒能力中等。后期耐高溫能力較好,熟相較好。株高81 cm,莖稈彈性較好,抗倒性較好。株型緊湊,旗葉短寬,上沖,穗層整齊。穗紡錘形,穗小,細長。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圓形,半角質,飽滿度較好,黑胚率中等。穗數612萬穗/hm2,穗粒數34.7粒,千粒重38.4 g;抗病性鑒定:中抗條銹病,高感葉銹病、白粉病、赤霉病,中感紋枯病。
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驗,2010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799 g/L,粗蛋白(干基)15.15%,濕面筋31.4%,面團穩定時間2.1 min,吸水率56.5%,硬度指數49.5;2011年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10 g/L,粗蛋白(干基)15.00%,濕面筋32.83%,面團穩定時間3.0 min,吸水率51.6%,硬度指數51.7。
4 產量表現
2008—2011年先后參加安徽省預試、區試,2009—2010年安徽省區試未來0818平均產量8 724 kg/hm2,比對照增產10.2%,增產極顯著,2010—2011年安徽省區試未來0818平均產量8 386.5 kg/hm2,比對照增產5.70%,增產顯著。2011—2012年參加安徽省生產試驗,平均產量7 449 kg/hm2,比對照增產4.4%。
2011—2012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冬水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產量7 524 kg/hm2,比對照周麥18增產3.5%;2012—2013年度續試,平均產量7 320 kg/hm2,比周麥18增產5.3%。2013—2014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產量8 899.5 kg/hm2,比周麥18號增產5.7%。
該品系特點是成穗多,小穗排列緊密,平均穗粒數多于一般品種,在較好的肥水條件下高產潛力可達9 000 kg/hm2以上。
5 適宜區域
適宜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駐馬店及以北地區、安徽省淮北地區、江蘇省淮北地區、陜西省關中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
6 栽培技術要點
播種前整理土地,耕翻耙平。使用機械播種,確保播種深度一致,為4~5 cm。耙平耙實是一播全苗的關鍵。由于未來0818稍晚熟,播種期盡量提早[1-2],適宜播種期為10月上中旬,大田播種基本苗240萬株/hm2左右。如因天氣和墑情原因遲播,不應遲于10月20日。如果播種偏晚,要適當增加播種量。
未來0818耐肥抗倒,播種前應增施有機肥。氮、磷、鉀配合施用,增施鋅肥作底肥。拔節起身時增施拔節肥尿素150~225 kg/hm2。拔節至開花期可結合病蟲防治噴施2~3遍葉面肥,保證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的需求,增加小麥籽粒飽滿度,增大千粒重。
未來0818幼苗表現稍弱、苗期分蘗多,注意冬季和春季水分需求至關重要。冬季12月至次年3月初是小麥苗期扎根分蘗的關鍵期,冬前如無大的降水,要及時進行冬灌(12月至翌年1月),以促進苗期穩健生長。春灌和冬灌結合進行,不僅可以促進分蘗扎根,還可以有效減輕春霜凍害[3-5]。注意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播種前使用辛硫磷或其他小麥拌種劑進行拌種,可以防治苗期蟲害,促進幼苗健壯。12月至小麥起身前根據墑情草情適時進行化學除草。拔節前后注意防治蚜蟲和紋枯病,抽穗期注意防治葉銹病、赤霉病、白粉病等。
未來0818灌漿期稍長。適當延長2~3 d收獲對增加千粒重、提高產量非常重要。因此,未來0818要在完全成熟時再進行收獲。
7 參考文獻
[1] 黃志俊,孟凡夫.超高產小麥新品種華成3366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種子與種苗,2015(9):66-67.
[2] 甘斌杰,黃曉榮,夏孝群.抗赤霉病小麥新品種皖麥606的選育與利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34):13168-13169.
[3] 侯效民.皖麥68的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1,17(10):104.
[4] 郝云麗.淺談在小麥種植中對病蟲害的防治研究[J].自然科學(文摘版),2015(8):125.
[5] 李宗智,孫馥亭.不同小麥品種品質特性及其相關性的初步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1990(6):4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