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燕
摘要 通過對湖南省農業類學會的發展現狀進行調查分析,針對學會長期存在的過分依附掛靠單位,開拓性、創造性不足,自我發展機能脆弱,特別是近2年,隨著體制改革深化,承接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更凸顯不足的問題,提出湖南省農業類學會發展建議,使學會逐漸成為湖南省農業科技創新服務的主體力量。
關鍵詞 湖南省農業類學會;現狀;問題;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4-0316-02
湖南省農業類學會隨著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建立而產生與發展,是具有公益性、學術性、科普性、非營利性、全省性的社會團體,具有促進學術交流、開展科技服務、政府決策咨詢、科學知識普及等四大功能,是推動湖南省農業發展的重要社會力量。湖南省學會按照業務主管單位的不同分為省級學會和地市州學會。省級學會在省民政廳注冊登記,業務由省科協主管;地市州學會在地市州民政局注冊登記,業務由地市州科協主管。
湖南省農業類學會的發展分為發展初期、文革停滯期、發展壯大期。早在20世紀20—50年代,湖南省成立了5個規模較大、頗具名望與影響的農業類學會。1923年由當時在京的湘籍農業科技工作者在北京成立中華農學會湖南分會,1952年9月在長沙重建,更名為湖南省農學會。1946年9月中國水利工程學會長沙分會成立,1956年更名為湖南省水利電力學會,當時即有會員1 200人。20世紀50年代省昆蟲學會、省林學會、省氣象學會相繼成立,是湖南省科協系統最早成立的一批學會;10年文革期間,學會的活動中斷,1978年經省科協批準恢復學會活動,省級學會及地、市、州學會此后逐漸得到恢復;20世紀80年代之后,學會實現了數量上的“爆發式增長”,1985年,湖南省科協所屬的省級農林類學會有8家,至2015年發展到19家,涵蓋了農業學科的各方面,14家地市州農業類學會也在此期間建立發展起來。
1 湖南省農業類學會近2年提升創新和服務能力的進展
隨著改革的全面深化,2012年中國科協、財政部聯合實施學會能力提升專項,2014年湖南省科協啟動學會服務能力提升計劃項目,省級農業類學會的創新和服務能力逐漸得到增強,社會化公共服務職能得到拓展,2016年地市州農業類學會的能力提升計劃提上日程。
1.1 省科協實施的學會服務能力提升計劃項目為促進學會能力建設搭建平臺
湖南省科協于2014年初啟動了學會服務能力提升計劃項目,制定了《湖南省科協學會服務能力提升計劃實施方案(試行)》《湖南省科協學會服務能力提升計劃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以期通過培育一批社會信譽好、發展能力強、學術水平高、服務成效顯著、內部管理規范的示范性學會,達到引導和帶動所屬省級學會整體上實現能力提升和活力增強的目的。
2年來,該計劃共設立3類16個項目,先后有78家學會申請到了31個項目,項目經費260多萬元。2014年,農業類學會中僅省農學會申請到專題論壇子專題項目,項目經費3萬元;2015年,有7家農業類學會申請到5個項目,包括綜合示范類三級項目、舉辦科技專題論壇、區域性國際學術論壇的學術交流重點項目、開展第三方科技評價、精品科技期刊等項目,共獲得項目經費21萬元。
1.2 中國科協、省科協所屬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試點工作的開展,拓展了省級農業類學會的社會化公共服務職能
2013年9月26日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3〕96號)明確要求在公共服務領域更多利用社會力量,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2015年7月7日發布《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國科協所屬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擴大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廳字〔2015〕15號指出:以首批試點工作成果為基礎,圍繞相關科技評估、工程技術領域職業資格認定、技術標準研制、國家科技獎勵推薦等開展擴大試點工作[1],進一步探索深層級問題,形成制度機制成果,積累改革經驗。
2年來,湖南省級農業類學會在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方面取得進展。2014年7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發布二期科技成果評價試點單位和試點評價機構目錄,湖南省農學會、湖南省林學會獲批成為國家二期科技成果評價試點機構。湖南省農學會在省科技廳成果處的指導下制定科技成果評價方案及評價辦法,至2015年底完成科技成果評價23項。2015年,湖南省作物學會承接了湖南省玉米聯合品比試驗,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承接了湖南省食品專業技術人員水平評價項目,其他省級學會也在積極爭取承接政府轉移職能。2015年10月,省科協實施“湖南省科協所屬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試點”工作,確定了10個試點單位,農業類學會中省農學會、省林學會榜上有名。
1.3 省民政廳開展的社會組織等級評估工作促進學會規范化發展
社會組織等級評估是省民政廳社會組織登記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社會組織評估等級是社會組織自身建設水平、專業服務能力和自律誠信制度建設的重要標注。2009年,省民政廳對19家基金會進行了評估;2012年,對36家行業協會商會開展了等級評估工作;2014年底,開展了第3批學術研究類、體育類和基金會類社會組織等級評估工作,學會首次納入等級評估范圍。共有110家社會組織參評,經過申報、材料審核、現場考察、公示等重重環節,2015年11月評定出5A等級社會組織26家、4A等級47家,3A等級29家,2A及以下等級7家。省級農業類學會中僅湖南省水產學會參加評估,獲得4A級社會團體的殊榮。
2 湖南省農業類學會在提升創新和服務能力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大部分社會組織普遍存在專業素質不夠高,內部治理不健全,政社不分、管辦一體、責任不清,獨立運作能力較弱、社會公信力偏低、籌集和整合社會資源能力不強等問題。湖南省農業類學會長期存在過分依附掛靠單位,工作上開拓性、創造性不足,自我發展機能脆弱的問題,近2年隨著社會組織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試點工作的推進,學會創新和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的實施,學會承接政府公共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日益顯現。
2.1 湖南省農業類學會長期以來存在的普遍問題
湖南省農業類學會主要掛靠在行政事業單位,在學會自身發展中長期存在過分依附掛靠單位,工作上開拓性、創造性不足,自我發展機能脆弱的問題。其特點主要有以下2個:一是湖南農業類學會與其他社會組織相比還處于弱勢地位,需要掛靠單位的扶持和幫助。學會需要依靠掛靠單位和其他學術單位的雄厚學術力量,以學術立會,以學術養會,構成本學科的學術高地和學術權威,從而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同時以學術解難、學術評判和引領學術前沿以得到社會和學術界的認可。二是湖南省農業類學會屬于官辦或半官辦性質,掛靠在各個行政部門的學會工作與行政單位的工作緊密聯系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會是行政單位的組成部分,學會工作也是行政部門工作的一部分,行政的領導也是學會的領導,學會的組織機構與行政機構相類似,屬官辦或半官辦性質。
2.2 湖南省農業類學會近2年凸顯的問題
湖南省級農業類學會面臨著的主要問題是:隨著社會組織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試點工作的推進,學會創新和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的實施,學會承接政府公共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日益顯現,表現在人、財、事跟不上。一是缺乏固定的具有長期經驗的高素質人才。大部分學會的工作人員為兼職人員,沒有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學會工作上。按照省科協學會工作的年度數據采集表,每個省級學會每年除完成自身組織建設必須的工作,均要在學術交流、科普活動、科技服務3個方面13項工作上有所作為,另外還要參加科協的重大會議和報獎、推先等活動,承辦大型特色活動等工作。由于學會工作量大且繁瑣,學會工作人員疲于應付。部分學會通過招募志愿者解決人力短缺的問題,但是志愿者隊伍的不穩定性造成了學會的發展缺少傳承性,缺乏固定的具有長期經驗的高素質人才。二是經費短缺的狀況長期未得到改善。學會組織活動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會費收入、國內外捐贈、有償服務收入、政府部門資助、其他合法收入。湖南省農業類學會主要靠會費收入勉強維持,5年1次的全省會員代表大會基本靠掛靠單位、承辦單位的贊助才能順利舉辦;自身創收受資金、信息、人力等因素制約,渠道不暢;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主動爭取項目的能力不夠。能爭取到的省科協服務能力提升計劃項目資金較少,只能起“拋磚引玉”的扶持作用;已經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工作的學會可以依規收取有償服務費,在保證項目按質按量完成以后略有盈余,可暫時緩解學會活動經費緊張、資金短缺的狀況。三是學會之間發展不平衡,省級學會與地市州學會之間,省級學會之間,地市州學會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省科協所屬省級學會129家,含省級農業類學會19家,其中早期成立的學會規模較大,有專職秘書長及專職工作人員,掛靠單位的支持力度較大,在學會服務能力提升計劃項目、承接政府職能方面起著領頭羊的作用;地市州學會14家,基本上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學會組織的活動有限,其中常德市、長沙市、衡陽市、郴州市的學會活動開展較好。四是學會相互之間學科交叉,低水平重復工作較多,缺乏有特色的活動品牌。農業類學會中各學會開展科技服務的側重點不一樣,而學科之間又并非截然分開,相互之間的界限比較模糊,多年來農業類學會組織的學術交流會議、論壇、調查調研很多,涉及到湖南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不同熱點話題,也做了一些影響力大、口碑好的活動,由于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沒能長期堅持下來。目前,學會的科技交流、科技服務工作流于形式,低水平重復的活動較多,沒能形成具有長期影響力有特色的品牌活動。
3 湖南省農業類學會發展建議
十八大以來,國家進行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三大基本關系融合性改革,即探索社會組織與政府、企業共生合作新模式,為實現各自的適應性與持續性發展,而在彼此之間形成互利、互惠、合作共存關系。社會組織通過跟政府合作,與政府在法治的框架下建立穩定的政治互信和良性合作關系,可有效彌補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現象帶來的治理缺失,同時獲得穩定的資源和政策支持來實現它的社會公益目標。湖南省農業類學會應主動適應政府職能轉變對社會組織的新要求,堅持自主發展,爭取政府扶持,提升創新和服務能力,成為湖南省農業科技創新服務的主體力量[2]。
3.1 學會工作者應主動研讀相關政策,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的總體要求上來
社會團體與行政機關的脫鉤一直是多年來社會團體改革議題之一。2015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總體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目前,學會是否要與行政機關脫鉤暫時還沒有提上議程,但是此“脫鉤令”代表了社會組織未來發展的方向。學會工作者要加強研讀中央和省市的政策,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的總體要求上來,主動適應改革的要求,解放思想,做好脫鉤的思想準備。
3.2 湖南省農業類學會要提升創新和服務能力,做好承接政府職能的準備工作
開展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和政府購買服務改革,可以進一步發揮社會組織參與公共管理的作用,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社會組織健康持續發展。其目標是將適合
市場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務事項,交由具備條件、信譽良好的社會組織承擔,培育一批獨立公正、行為規范、運作有序,代表性強、公信力高,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型社會組織,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
湖南省農業類學會面對機遇與挑戰,迫切需要完善自我,提升創新和服務能力。首先,按照承接政府購買服務主體的要求建設學會,以具備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資格。2013年10月10日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對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的主體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其次,參加省民政廳組織的社會組織評估,以獲得優先承接政府職能的機會。按照社會組織評估的指標要求認真搞好組織建設,力爭3A以上評估等級,獲得優先接受政府職能轉移、優先獲得政府購買服務,優先獲得政府獎勵的機會,還可進一步提升學會的公信力和公譽度,促進了學會向規范化、職業化、專業化、國際化的現代化社團方向發展。
但是政府職能轉移或授權、委托的試點工作,是深化社會組織改革發展的開創性工作,沒有經驗可借鑒,政府要求試點工作既要積極推進,又要穩妥有序,需遵循依法推進原則、相互協商原則,通過相關程序將有關職能轉移或授權、委托給社會組織。此項改革是從上而下的改革,需要政府的頂層設計,學會始終處于被動地位,目前唯有做好自己,提升創新和服務能力,做好承接政府職能的準備工作。已經承接到政府轉移職能的學會要建立符合公共服務特點的運行機制,想辦法贏得社會、政府各方面的認可,確保能負責、能問責,做到政府放心、社會認可、自身有活力,積極爭取各方支持,進一步擴大學會服務領域[3-4]。
3.3 為學科集群服務,打造具有湖南省農業類學會特色的學術交流平臺
學會是學科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大都是以學科為核心形成的學術團體,學科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學會的發展,同時,隨著學會規模的擴大和學會學術活動的頻繁和深入,必定給學科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促進學科進一步的發展和繁榮。湖南省農業類學會應充分發揮學會跨部門、跨行業、跨學科、跨地域優勢,聯合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創新資源,為農業學科集群服務,打造具有湖南省農業類學會特色的學術交流平臺。
建立農業科技信息推廣服務網絡平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服務體系。推動相關專業的學會進行聯合協作,加強省內科研院所、高校和大中型企業的合作,使學科間的交流不斷擴大,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彼此借鑒,深化對問題的研究同時促進資源開放與共享,引導創新技術和信息向企業集聚。
建立高質量、高水平、國際化、有特色的學術交流平臺,形成長期有效的交流方式,促進學術繁榮。圍繞湖南農業學科發展前沿和經濟社會發展重大農業技術需求,開展前沿高端、綜合交叉學術交流活動;推動高端人才“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開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搭建與港澳臺地區學術交流平臺;打造具有國際專業水平的學術期刊等高質量高水平交流平臺。
未來5年,按照中國科協的統一部署,到2017年重點建設一批優秀學會,到2020年,形成影響力、凝聚力、公信力和創造力強,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示范性學會集群。湖南省科協“十三五”規劃(討論稿)中提出要累計培養50個左右社會信譽好、發展能力強、學術水平高、服務成效顯著、內部管理規范的省級示范學會。
4 參考文獻
[1] 立足科技 面向經濟 深化改革 辦好農學會[J].科協論壇,2001(B01):56-57.
[2] 吳文革,張勛民,黃自安,等.臺灣現代農業發展考察報告[J].安徽農學通報,2012(13):1-3.
[3] 宇文高峰.我國農學會的創立與農學期刊的傳播[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5(4):16-18.
[4] 王廣滿.農學會發展之路在于學習、服務、創新[J].安徽農學通報,2010(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