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教學活動中,音樂課是一門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傳統的“教唱式”課堂教學模式比較單一、信息量少、活動量小,缺少教學的藝術性和創造性,對音樂教學向更高層次的發展有嚴重制約性。所以,教師應該對課堂教學結構進行改革,為學生創造體驗音樂實踐過程的機會,滿足學生的表演欲望,全面發展他們的心理素質、協調能力及創新思維,讓音樂課活起來。
關鍵詞:美育教育;素質教育;情感體驗
音樂是實施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它是積聚靈感、激發情感、激活想象的藝術。在優美的旋律中,我們不僅能從中感受到詩情畫意,而且還能提高素養、陶冶情操。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能將學生熱愛音樂的本性有效地激發出來。長此以往,音樂課堂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極大地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熱愛音樂的情感。那么,如何在新課程理念下,讓音樂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呢?
一、在音樂課堂中注入生活氣息
開放的音樂教學指的是音樂教學的多元性,它不局限于一種固定模式。低年級學生具有天性活潑、好玩好動、好奇心強和想象力豐富等特點,他們總是通過各種動作將對音樂的感受表現出來。所以,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為了讓課堂成為學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臺,教師應為學生營造平等、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為學生創設自由活動的空間,讓他們將自己的才華盡情地展示出來。我們教師根據兒童好動、好游戲的心理特點,將少兒的音樂學習與游戲、舞蹈有機結合起來,把抽象的音樂概念、復雜的音樂原理和枯燥的技能訓練,轉變成生動有趣的游戲、舞蹈,使少年兒童通過自身的活動,結合聽、視、觸等各種感覺活動與運動、唱歌、表演、游戲及舞蹈等,不但動口、動手、動腳,還動腦,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氣氛中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既培養了思維能力,還受到了美的熏陶。
在教學《小動物走路》時,本人結合學生的心理及年齡特點,創編了很多優美的舞蹈動作,并引導學生將生活實際與知識背景相聯系,采用各種充滿生活氣息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比如,在學習小花貓輕輕走路的動作時,孩子們都彎著腰,輕巧地走著,還用安靜的手勢提醒伙伴不要出聲。這時,我告訴學生在別人休息、學習和工作時,我們應輕聲走路,小聲說話,不要打擾到別人,爭取做一名文明、懂事的好孩子。
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音樂不再那么抽象、虛幻,而是充滿了魅力和靈性,與生活緊密相連。在音樂課堂上,將生活經驗音樂化,音樂問題生活化,不但激發了學生對音樂的濃厚興趣,樹立了自信心,還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發展,解放了他們天真活潑的個性。在這樣開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學生通過歌唱、表演、創作表達對歌曲的感受,增進了師生間的交流與合作。
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音樂藝術是善于表現和激發感情的,欣賞音樂的過程就是在體驗情感。無論是對于普通的音樂聽眾,還是對于音樂的專家來說,情感體驗都是一種學習音樂時不可或缺的心理要素。音樂的魅力在于它能為人們提供馳騁想象的空間。教師應充分挖掘音樂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從音樂中體驗情感,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音樂的審美實踐與創造中不斷發展和豐富。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本人先用自己的情感去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讓學生用真情去感受音樂,從中體驗音樂帶給他們的樂趣,從而使其產生共鳴,愉快地學習。
在我的課堂中,曾經發生了這樣一幕。一首《愛的奉獻》讓我流下了感動的眼淚。那一刻,課堂格外安靜,我的神情完全牽引著每個孩子的情感,就連平時愛在課堂上搗蛋的學生也一個勁地深情地望著我,可能他們也體會到了愛的深意。是的,愛是一個永恒的故事,只有開始,沒有結束;愛是一根接力棒,他傳遞給你,你傳遞給我。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導航,我們只有將愛一代一代地傳下去,讓學生從愛的魅力中受到感染,才能保證教書育人使命的完成。
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音樂就是情感的藝術。通過音樂教學活動,將孩子美好的心靈塑造出來,在實踐中對情感體驗進行加深,從而產生對音樂的共鳴,凈化他們的靈魂,升華他們的情感,最終實現音樂教育陶冶情操和凈化心靈的作用。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的音樂課堂教學,不但要讓學生獲得知識和方法,還應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從生命教育的高度對學生的情感體驗加以關注。這樣的課堂才是充滿認知情趣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才能放飛學生的個性,這樣的課堂才能煥發學生的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李鳳杰.小議小學音樂快樂課堂的構建[J].新課程:小學,2015(2):90.
[2]陸鷹.讓小學音樂課趣味迭出[J].江西教育,2015(9):95.
作者簡介:程虹(1980.04—)女,本科,小學高級教師,籍貫: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研究方向:音樂教學研究。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