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東
摘 要:數學與生活是無法剝離的,在課堂教學中要聯系生活實際,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讓學生試著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分析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找到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策略,這樣就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系的,讓他們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實現數學教學的生活化。
關鍵詞:學習興趣;數學模型;實際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學習數學又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可以說,現實生活既是學習數學的起點,又是數學學習的歸宿。如何才能把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易于理解呢?應從課堂教學著手,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現行教材中許多問題都和生活相聯系,我們教師更應該在教學中創設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情境,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例如,在教學通分時,教材上的例題要求把“和”進行通分。單純的數學符號枯燥乏味,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情境:王青和李明兩位同學,讀一本故事書,王青讀了全書的,李明讀了全書的,他們倆誰讀得多?你是怎樣分析的?這樣的情境,讓學生明白由于怎樣的需求而產生通分,讓學生再通分。原本現實,有趣,富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用心思考。又如“統計”部分的學習,為加深學生對統計知識的體驗,感受統計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學中可以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動手操作活動。比如,讓學生打開鉛筆盒,每六個人一組,把學習用品放在一起進行分類整理。發給每組事先準備好的統計表,讓學生在小組長的安排下開展統計活動,完成統計表。學生積極參與分一分,數一數,說一說,議一議活動,接著再引導學生觀察統計表,并根據統計表提出問題,再組織學生小組內提問題,互相交流,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特別高。
以上教學中,真實的生活情境引發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當課堂上的學習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發生聯系時,學生自然而然地將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運用到數學學習中,真正實現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二、聯系生活實際,建構數學模型
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出發,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
例如,乘法結合律數學模型的建構,可先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原型引入:“我們班有4個學習小組,每組排兩列課桌,每列有5張,一共有多少張課桌?(用兩種方法解答)”學生經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得出兩種方法解答的結果是相同的,就是(5×2)×4=5×(2×4)。這一組數學關系式就是乘法結合律的特例。接著師生再結合生活中類似的實際問題進行探討,得到一樣的規律,然后讓學生歸納出更一般的數學模型為(a×b)×c=a×(b×c)。這樣建立起來的數學模型源于生活,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近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在解決日常問題的過程中,實現了讓學生“學到有價值的數學知識”的目的。
三、在生活實踐中培養數學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把數學知識進行生活化加工,并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顯示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例如,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后,我設計這一題作為鞏固新知的練習:學校準備劃出一塊長12米,寬10米的長方形土地作為綠化帶的面積。學生解答后,教師接著說:“如果先從這塊綠化帶中劃出一塊面積為40平方米的長方形土地種植月季花,這塊地的長和寬可能各是多少?”學生積極思維后回答出四種不同的答案:(1)長8米,寬5米;(2)長10米,寬4米;(3)長20米,寬2米;(4)長40米,寬1米。教師又接著問:“想想看,根據綠化帶的長和寬,參劃出這四種不同的長方形嗎?”學生熱烈討論后,終于發現了問題。根據綠化帶實際的長和寬,只能劃出(1)和(2)兩種長方形,(3)和(4)兩種已超過原綠化帶實際的長。此問題的提出,實現了由發展思維到聚合思維的過渡。當學生解決了這一問題,正充滿著喜悅之情時,教師又提出了新的問題:“如果是剩下的地方種草,你們知道草坪的面積是多少?種植月季花的土地面積比草坪的土地面積少多少平方米?”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爭著回答。正當學生再一次享受著成功的快樂時,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你們愿意做一名小小設計師嗎?那就請你們根據題目要求設計綠化帶圖案,看誰設計得既符合要求,又美觀。”于是學生又開始興致勃勃地設計起方案。此時這道題目已經變成了一道開放性問題,學生有了創造空間,因而能應用多種策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了開發,實際能力得到了培養。
總之,現實生活是數學的豐富源泉。我們的數學教育就應把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和價值,提高其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真正落實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王錕.生活中的數學問題[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7).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