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藝
摘 要:小學數學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的重點學科,在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下,要求課堂教學要實現有效性,而活力課堂的構建是在有效性基礎上達到高效、優效。因此,可以說活力課堂就是科學高效的人本課堂。因此,如何構建小學數學的活力課堂成為現代小學數學教師密切關注的重點問題,簡單談談小學數學活力課堂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活力課堂;構建;策略
活力課堂是目標明確的多元化課堂。在活力課堂上,教師要有效整合并合理開發課程的資源,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分享,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挖掘自己的智慧,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高效學習,使得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融并立,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與能力,使小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邏輯思維與分析能力,促進自身的綜合發展與進步。
一、開放師生關系,創設輕松和諧的課堂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構建活力課堂的基礎。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情趣、充滿智慧和創造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正確對待師生關系,把學生當成朋友,充分尊重理解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由于小學生的心理還不成熟,心智敏感而脆弱,對老師有很大的依賴性,因此,教師在說話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氣和態度,盡量跟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并根據學生反饋的具體情況,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和啟發,不能嚴厲地批評教育,要懂得換位思考,照顧學生的心情與想法,幫助學生克服困難、解決困難,當學生得到結果時,教師要予以肯定和表揚,激勵學生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因此,教師要多用“真厲害”“太棒了”這些積極向上的語言跟學生溝通。為了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還可以適時地組織學生一起做一些小游戲進行互動,比如,在學習“從1數到10,再倒著數”這一小節時,教師可以在快要下課時跟同學們數數,教師喊1,學生喊2,依此類推,教師要把握好節奏,等到正好數完時,下課鈴響,同學們就會歡呼雀躍,因為他們不僅學到了新知識,他們還會覺得是因為自己數完數下課鈴才響的,通過這樣一個小事情,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又拉近了,而且學生還會覺得學習數學很了不起,可以做很多事情。因此,教師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創設輕松和諧課堂的保證,也是構建活力課堂的根本。
二、合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情境教學是現在課堂教學頗受教師青睞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創設合理有效的教學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熱情,使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得到有效提高。學生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中,能夠將自身的學習潛力挖掘出來,發散自己的思維,從而使課堂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按照新課標的教學要求,課堂學習要以學生為主,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對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巧妙地利用這一點,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以引起小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欲望。比如,在學習“混合運算”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有一天,懶羊羊從美羊羊那里借了18元錢去買蛋糕,買了5個小蛋糕,一個小蛋糕3元錢,那么他還剩下多少錢呢?售貨員找了2元錢給他,美羊羊覺得不對,但是又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請同學們幫幫他們,算一算找的錢數對不對,應該是多少呢?”教師將生活中最常見的“買賣”問題與小學生感興趣的動畫人物相結合,帶入數學知識的學習,讓小學生對這個問題充滿興趣,并且以讓小學生幫忙的口吻將這個問題描述出來,會讓學生覺得這是在助人為樂,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與探究興趣,進而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實現有效教學,構建活力的數學課堂。
三、進行有效互動,促使學生參與活動
在新課標的教學要求下,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而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是促使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最直接的手段。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質量。比如,在學習“認識鐘”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在備課時自制一個簡易的鐘表,或者拿一個玩具鐘表,在課堂開始時就吸引住學生。然后為學生設置疑問:“你們知道哪種動物是最勤快的嗎?為什么呢?大家想一想,什么動物是每天最早醒來的呢?”在活躍了課堂氛圍,給了一系列提示后,學生就會驕傲地回答“大公雞!”那么,教師就可以順勢引入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在古代,人們都是在雞叫以后起床工作的,天一亮,公雞就開始打鳴了。那么現在呢?人們還用雞打鳴嗎?又用什么呢?(鐘表)”教師與學生繼續互動,讓他們猜那是什么,當學生猜出后就讓他們分享自己都見過什么樣的鐘表,鐘表對人有什么幫助,如果沒有鐘表,現在對人們會有什么樣的影響。然后在熱烈的氣氛中開始學習認識鐘表,學習鐘面、時針、分針,并且學會認識整時整點。在課堂的最后,教師還要教育學生,時間過得很快,要懂得珍惜時間,不能浪費。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只要課堂教學生動有趣,能夠吸引他們,讓他們自愿主動參與進去,就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師與學生的有效互動是構建小學數學活力課堂的重要手段。
四、將生活融入數學,體味數學樂趣
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十分密切,其理論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自然也要應用在生活中。因此,將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融入數學課堂的教學中,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所要學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現在的教學目標要求小學生能夠全面發展,教師不僅要傳授給他們知識,還要培養他們的技能,所以對小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也是教育的一個重大課題,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能更透徹地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比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這一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散思維,自己動手,剪出各種圖案的剪紙。“囍”字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軸對稱圖形剪紙,如果時間允許,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剪出“囍”字。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還可以比一比看誰剪得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軸對稱圖形的例子,比如,蝴蝶、蜻蜓、水中的倒影等,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腦,舉出更多生活中有關軸對稱圖形的例子,然后進行小組整理討論。進行實踐操作活動,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同時學生也會認識到數學無處不在,我們身邊到處都有數學知識,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數學,明白數學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然后深化對數學意識的培養。通過同學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學生可以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從而實現活力課堂的教學宗旨。
總之,要構建小學數學的活力課堂,教師首先要與學生建立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其次,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與學生積極互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最后,教師要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將數學學習與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聯系起來,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無處不在,從而能自發自覺地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師應不斷將科學合理的教學理論應用到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為學生創造一個嶄新的發展空間,讓數學課堂真正“活”起來,讓師生在充滿人文氣息的課堂教學中煥發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王曉琴.小學數學活力課堂的構建探析[J].新課程學習,2014(5).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