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江蓉
摘 要:幼兒時期是人生中的始發點,在這個成長過程中,是幼兒對于智力發育和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相關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對幼兒早期語言教育的培養。幼兒的未來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語言能力,才能在生存發展中不斷地進步,生存技能對于幼兒的早期教育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以對幼兒早期言語教育的必要性分析為主題,針對幼兒早期語言教育的重要性和利用價值深入地進行研究,并且,在幼兒早期的語言教育中,適當加入一些能夠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的教學手段,使幼兒在優質且輕松的環境中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幼兒的早期語言教育中,相關的教育者對于幼兒早期教育在語言教學中的必要性進行了深層探討。
關鍵詞:幼兒;早期言語;必要性;表達能力
在一定年齡段的幼兒教育中,尤其是3~6歲的兒童在語言啟蒙教育上越來越被社會各界所關注。而越來越多的相關學者以及心理學家,開始針對幼兒的心理工作和智力開發工作進行深入研究,并且關注幼兒在接受早期語言教育的成長發育過程以及心理狀態。經過多年來的苦心研究和寶貴的教育經驗,已經將幼兒的早期優化教育運用于實踐工作中。在理論的研究中,凝聚了教育學者的教學精華,提出了具有總結性的教育意見。
一、幼兒早期語言教育對于幼兒發育的作用
從科學的角度去討論,幼兒自出生開始,大腦和身體感官就對于外界傳播的事物具有極強的敏感性,在接受外來事物所傳達出來的信號時,幼兒的視覺、聽覺等感官系統立刻開始接受,所以,在這個時期幼兒的可塑性是最強的,而且學習與模仿能力也處于最佳時期,在幼兒未來的成長中,隨著年齡不斷增長,身體也開始逐漸走向成熟,身體的各項感官的敏感度也開始逐漸發達并且對于所學習的事物進行延伸。從教學工作者的角度來看,幼兒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在知識的吸收上能夠達到非常驚人的效果。在對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幼兒會盡可能地把看到和聽到以及感受到的事物全部傳輸至大腦,然后,進行深度記憶,這樣的學習效率對于一般青少年或是成年人來說是無法迅速做到的。在幼兒的大腦神經每接受一次感官刺激,進行一次思維運作時,在幼兒的大腦中就會產生新的神經感應進行延伸搭建,又或者是在原有的神經感應將接受的事物進行知識鞏固,使其印象更加深刻。在一定意義上講,幼兒的神經感應系統在知識的學習中建構得越穩定,對幼兒的智力開發所達到的效果就會越理想。
二、幼兒早期語言的形成有助于性格的發展
一般情況下,心理學講的一個人的性格,指的是人內在所具備的氣質和心理素質等特征。對于幼兒來說,一般在一歲半至兩歲左右的幼兒已經開始進入自我意識的初級階段了。在幼兒對語言的認知不夠完整、無法用語言進行表達時,幼兒本身的個體無法判斷自己行為和表達自己的意愿,對于自己的心理調節和自我感受的深入分析上,更無法形成系統性認知,這樣的情況會持續到幼兒大約2歲左右的時期,在這段時期幼兒對語言的認知中,可以在表達自我的過程中使用語言,用語言來介紹自己,說出自己的名字,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在幼兒處于學習狀態時,外界的事物對于幼兒的心理活動已經開始產生影響,從而幼兒在自我心理和行為的表現產生穩定而又獨特的傾向。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故事《城市老鼠與鄉下老鼠》來鍛煉幼兒的表達能力和語言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進入欣賞故事的狀態,在引導過程中使幼兒放平心態,將注意力轉移到教師身上,接下來,教師出示有關故事情節的圖片,用多彩的畫面使幼兒更加專注于故事的情節。在故事中,城市老鼠帶著鄉下來的老鼠游覽城市中的景色,由此,引發出語言教育的課題,教師出示鄉村和城市兩張具有代表性的圖片,讓幼兒對圖片進行觀察,并且用自己的語言向同伴講述城市和鄉村的不同之處。并且在教師的帶領下,幼兒跟隨教師的思路針對圖片,找出城市與鄉村的不同之處以及城市老鼠和鄉村老鼠的區別,由此,對幼兒的語言啟發進行系統性的鍛煉。
綜上所述,幼兒在早期語言教育教學中的發展一刻不能停留,并且還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不斷更新與完善。對于幼兒性格的培養以及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進行相關的研討,通過不斷的研究不難發現,幼兒的成長階段非常短暫,也是幼兒在成長道路上需要經歷的關鍵時期。處于這個階段中的幼兒,應盡早進行早期語言教育,并且在生活中充分地運用家庭以及外來環境所帶來的印象進行間接性的教育。幼兒從外界所傳播的信息中獲取對語言的認知,并且開始對語言進行豐富化理解,如果在這段時期幼兒不能接受豐富的語言認知,一旦錯過了對于幼兒個體未來的發展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對此,從某種角度出發,對幼兒早期語言教育進行全面考慮,從中得出幼兒早期語言對于幼兒的成長發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的結論。
參考文獻:
高寶梅.“語言獲得理論”對早期語言教育的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2).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