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勝華
【摘 要】如何提高體育課堂效率,有效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這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從每年的國家體質測試數據分析,學生的身體素質卻不容樂觀。本文以跳繩項目為例,從創新意識的培養與快樂教學的理念來探討如何將跳繩項目深入體育課堂教學。
【關鍵詞】體育課堂教學;跳繩;創新意識;快樂教學;課堂效率
《國家學生體質測試標準》是為了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學校體育工作,促進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提高體質健康水平而制定的,它涵蓋的是與學校體育密切相關的學生身體健康范疇。國家學生體質測試項目包括諸多,跳繩是其中項目之一,它具有較大的鍛煉價值。跳繩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它是全身性的活動,經常鍛煉能夠使學生的速度、力量、靈敏、彈跳力、耐力素質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但是在體育課堂中卻發現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參與度較低,是什么原因導致本人們的體育課堂缺乏生機呢?本人從幾個個方面進行分析:
(1)學生角度。現在的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成長在溫室里,以自我為中心,性格較為任性、偏執。再加上社會和家庭的壓力過大,競爭激烈,把大部分的時間都放在了完成作業和參加各種培訓班的學習,體育活動的時間少之又少。
(2)學校的角度。學校雖然貫徹并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的教育方針,但是往往因為活動內容單調,學生的興趣較低,成效也就不高。體育課堂的教學更是如此,有些教師認為所謂的素質教育就是讓學生自由選擇活動項目,想活動什么項目就選擇什么項目,這種所謂的素質教育就是“放羊式”教育,學生的身體得不到全面鍛煉,身體素質怎么會提高呢?每年體質測試時,就匆匆的將各項目進行測試,上報后也不分析學生的原因。
從近幾年的體質測試數據分析,學生的體質仍是屬于下降趨勢,全國中小學生的體質普遍較差。如何提高體育課堂效率,有效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這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國家也出臺了許多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的活動,從學校抓起、從體育課堂中抓起。作為一線的體育教師面臨這種現狀,本人們只有努力提升體育課堂效率,向體育課堂要成果,讓學生們都活動起來,全面的得到鍛煉,這種現狀才能得已改觀。
那么如何將跳繩項目深入到體育課堂教學中去呢?讓體質測試項目的教學更常態化。跳繩可分跳長繩、跳短繩、挽花跳繩、帶人跳繩、雙搖跳繩、多搖跳繩、跑跳、多人搖跳繩等等,除了傳統的教學單人跳、雙人跳外,本人們可以巧用跳繩變換一些項目,選擇學生化、生活化、趣味強的教學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將快樂教學帶進課堂。
一、改變教學模式、組織形式多變、激發學習興趣
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升,在這改革的浪潮中,作為體育教師的本人們更應該不斷拓展,不斷前行。首先要改變本人們陳舊的教學模式,“一個哨子兩個球,學生老師都自由”這種放羊式的教學應該杜絕。在體育課的類型上應該有所改變,多開展一些身心健康的課、運動類的課和學習方法類的新的授課類型,只有在以上多種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的基礎上,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體質測試中的跳繩項目,在平常的課中就可以穿插一些關于跳繩的游戲、比賽、花樣等等,短繩中可以開展原地單人跳、雙人跳、接力跳繩,只要教學內容保鮮,吸引學生,肯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學方法運用是否得當關系到能否促使新課程目標的有效實現、能否跳動學生體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吸引學生投入到體育活動中去的問題。本人們必須清晰的認識到,要適應新課程的改革,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必須透徹,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相輔相成的,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改變那種陳舊的教學方法和呆板的系統性教學方法。多采用新穎的啟發式教學法、程序教學法和單元教學方法等方法,體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應該全面考慮。在傳統的跳繩項目教學中,教師往往會讓學生拿起繩子就試跳,會跳的學生信心滿滿,不會跳的學生感覺索然無味,沒有積極性。如果采用呆板的教學方法,學生沒過多久就會沒有動力,沒有新鮮感,這樣的練習就達不到教學效果,學生的練習密度也達不到,更不用說完成教學任務了。
三、豐富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果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新的、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大量的呈現,結合新的課程標準的實施和推進,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運用可行的場地、器材、儀器、設備等,創造新的體育教學手段。特別是在農村學校,由于場地設施不完善,條件有限,有些項目的開展就受到了限制,教師應該多利用僅有的場地器材,多利用自然條件,創設新的教學手段。豐富的教學手段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跳繩項目的可以變換教學手段,在聽覺上變換一下,把原本一成不變的哨聲變成鈴聲或者音樂,讓學生在聽覺或視覺上有所變化,增強新鮮感;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感知新的學習內容,反而增加了他們對學習內容的期待感。
參考文獻:
[1]中國學校體育.2006.12
[2]新課程教學設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