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把性格的塑造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詹姆斯、塞內加等中外作家、學者也說過“塑造良好的性格”的重要性。的確,一個人良好的性格的形成,是離不開教師的教育。回首自己的教學生涯,本人愈發覺得語文教學就是對學生進行良好性格塑造的最佳途徑。因此,中學語文教學應如何進行有效的性格塑造教育?成為當今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熱門話題。
【關鍵詞】中學語文;性格塑造;思想教育;審美教育;生活實踐
性格的塑造是心理素質塑造的核心內容,在當前提倡素質教育的前提下,在教學中滲透性格的教育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一個人的性格特征如何?是剛毅還是懦弱、是沉穩還是輕浮、是熱情大度還是郁郁寡歡、是鋒芒畢露還是孤僻高傲……不僅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甚至是以后的人生。正如美國著名作家詹姆斯所言:“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
良好的性格與智力發展的關系告訴我們:性格作為一個人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特征,必將貫穿于人的全部行為,包括智力行為中,因此良好的性格塑造理應像智力、能力開發一樣,作為教育教學的目標之一。那么語文教學應怎樣進行良好性格塑造的教育呢?
一、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思想功能,激發學生自我完善性格塑造的動力
性格塑造中的思想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懂得良好的性格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制約作用。了解哪些性格特征應當擯棄,哪些性格特征應該著力塑造。這方面語文課本中有不少可利用的材料。
(1)通過介紹作家、作品,樹立榜樣的力量,對學生進行良好性格教育的滲透。語文教材多是名家名篇,這些名家的形象多為后人所景仰。“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學中介紹作者時,重點介紹良好的性格在作家成長過程中的推動作用,針對學生的實際,將學生的自發意識轉化為以他們為榜樣的自覺要求。如在介紹《沁園春 長沙》作者毛澤東時,著重介紹了毛澤東在青少年時期,就樹立了以天下為己任、改造舊世界、創造新天地的壯志豪情,教育學生要成就一番事業,首先必須胸懷大志,確定自己的奮斗目標;在介紹《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艾青時,著重介紹了本文的創作背景。詩人艾青在鐵窗中看到飄飄雪花觸動詩情,追憶兒時被大堰河養育的往事和大堰河悲苦的命運,懷著對大堰河的感激和贊美,才寫下了本詩。由此教育學生要心懷感恩,做一個有著博大愛心的人。
(2)通過形象生動的范讀講解,幫助學生體味文章豐富的思想內蘊,激發學生性格完善的動力。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語言、行動是思維的外在體現,“言為心聲”。如司馬遷的《廉頗藺相如列傳》中,通過“完璧歸趙”“澠池會”體現了藺相如在對敵斗爭中的足智多謀、英勇不屈、毫不妥協。“澠池會”中,秦王欲侮辱趙王,令趙王鼓瑟。藺相如針鋒相對,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也逼秦王鼓瑟。“澠池會”的語言描寫刻畫出了藺相如蔑視強權、置生死與度外的形象。在“負荊請罪”事件中,藺相如又是另一種態度,表現出隱忍退讓、寬宏大量和“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通過形象生動的范讀講解和學生反復誦讀,創設了一個大智大勇、威武不屈、深明大義的人物形象,從而使學生獲得情感的陶冶。
(3)作文教學中可采用抄寫格言、自擬格言,寫自己性格的分析等方法。如《向你介紹我》,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性格的弱點,揚長避短,自我完善。
二、充分利用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功能,在審美中陶冶塑造良好的性格
語文教材中有一部分是文學作品,我們要充分利用作品的內容、語言、形象、感情引導學生欣賞作品,辨別真假、善惡、美丑,逐步提高欣賞作品的能力,幫助學生進入審美客體中去與作者神交,與作品中人物神交,在體味作品“美”的同時,使心靈凈化,達到性格塑造的目的。在《蘇武傳》中記敘了蘇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民族氣節的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張衡傳》中這個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測驗地震儀器——候風地動儀的科學家,對科學所表現出來的篤實求真、從容淡靜、不慕虛榮、潛心才學的科研態度,是值得學生仿效的。學生從課本中,獲得美感享受的同時,也凈化了心靈,吸收塑造性格的有益養料。
要充分發揮審美教育這一功能,教師必須整體把握文章的構思,把語言、形象、感情三者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作品的語言文字中進入美的境界,去體會作品所表達的喜怒哀樂和深刻豐富的情感,從而引發學生感情的共鳴。同時,教師還可以進行審美的再創造活動。如教完《蘇武傳》后,可要求學生寫讀后感,讓學生加深對蘇武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思考,這樣可以對學生良好性格形成起到陶冶作用。
三、充分利用課外活動陣地,在語文的課外大課堂中為學生提供性格塑造的生活實踐大舞臺
我們知道,學生的性格大部分是在后天的各種實踐活動中不斷形成的,性格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也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說得好:“沉默這種習性是在經歷了生活中的無數不幸后才養成的。”當下,全國各地中小學的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風起云涌,語文教學要拓寬教育渠道,搶占課外活動這個陣地。如可動員組織學生參加詩社、辯論演講社、漂流書社、編排和播音社等社團活動,還可組織學生到廠礦、軍營參觀等,要求學生寫日記、心得體會。通過這些活動,可以使學生從創作、與人合作、手工活動中,培養細心觀察、勇于思考、勤學苦練的習慣;從工人身上學到吃苦耐勞、嚴謹求實的品質;從軍人身上學到服從命令、英勇無畏的精神;從集體活動中鍛煉自制力和紀律性等。
總之,對學生良好性格塑造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培養學生對自己性格進行積極的自我調節和自我教育,是性格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語文教學中一個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任務。只要我們從課內到課外,把握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充分發揮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會培養出學生良好健全的品格。
作者簡介:
施澤清(1961.9~ ),男,漢族,福建省晉江市人,本科學歷,現為三明九中工會主席,語文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