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眉肖
【摘 要】本文就從問題教學法概念出發,探討問題教學法在教學中的運用原則,并且分析采用問題教學法對于初中數學教學的意義,最后,從激發和引導學生思考的角度出發,探討初中數學教學中合理利用問題教學法的對策,以期能夠對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的改進,初學課堂效率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法;應用
問題教學法一般而言是一種可以貫穿數學課堂教學始終的教學方法,它在培養學生主動性、思考能力、探究能力、活躍課堂氛圍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運用進行探究,不僅是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更進一步探討,也是對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的更深入探索。
一、相關概念闡釋
(一)問題教學法的概念
所謂問題教學法,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適應教學的需要,為了達到教學的目標,在一定的教學場景中,向學生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通過學生進行探究和探索,并且盡可能在合作中完成。教師在提出問題后,充當誘導者的角色,對學生進行正確解答的引導,讓學生能夠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發現知識的脈絡,找出解題的方法和途徑。
(二)問題教學法的特征
問題教學在教學運用的過程中,呈現著十分明顯的特征,首先是自主性。“發展與培養并不能直接給予別人亦或是傳播給別人,如果要擁有它,那就必須要自己付出勞動與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它”。這句話道出了問題教學法最顯著的特征,即自主性。在問題教學法中,所有的問題都需要學生自己去解決,教師只是作為問題的提出者,問題的探索、解決以及問題的進一步驗證,都需要學生自主完成,這充分表現了問題教學法自主性的特征。其次,問題教學法還有著創造性的特征。這主要表現為問題教學法所實施的目的上。
二、問題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一)開放性原則
在問題教學法的運用中,首先就需要教師遵循開放性的原則,即問題的設計要設計開放性的問題,這種開放性主要體現在,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發散空間,要讓學生在進行充分的思考和探索的基礎上來進行解答。其次,設計的問題應該給學生爭議和懷疑的空間,能夠允許學生在問題的解決上保留一定的意見,保證問題解決方法的多樣性。再次,要有一定的問題串進行支撐,即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不應該是單一的,單調的問題,而是在解決一個問題后,能夠延伸出新的問題進行思考,用問題串的形式來講問題教學進行串聯,以保證學生思維能夠的到進一步的發散。
(二)學生主體性原則
在問題教學法中,還需要堅持學生主體性的原則,這是與問題教學法自主性的特征相互對應的。學生主體性,表示的就是在問題教學中,一切都要圍繞學生來進行。問題的設計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思維,問題的解決是為了能夠提升學生的能力。問題的難度還應該考慮到學生的水平。
三、問題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一)引領學生思考,發揮學生主動性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合理利用問題教學法進行教學,對于教師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都有著重要意義。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利用問題教學法可以對學生的思考起到引領作用,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當教師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后,就會激發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并且主動對問題進行探究。這是引領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的最佳辦法。
(二)引發學生討論,活躍數學課堂氛圍
問題教學法的一個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教師在教學中進行提問時,都是針對全體學生進行設問,而這些問題通常都需要學生進行合作,通過集體的討論,探究后才能夠得出問題的答案。這種討論,能夠激活課堂教學的氛圍,能夠讓學生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問題的解決當中,也能夠使得學生們對于枯燥乏味的課堂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參與進與教師的互動,與同學之間的討論當中。
四、問題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考興趣
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運用不是簡單的提問、解答。而需要對問題的設計進行縝密的思考,以便能充分實現激發學生思考能力的目的。首先,問題教學法的運用中,教師需要首先對學生的興趣進行激發,只有學生興趣得到激發,才能有進行探究的欲望。
(二)問題設計富有層次性,考慮學生的發展狀況
在問題教學法的運用中,不僅需要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也需要問題能夠在學生現階段的能力水平之內。正如問題教學法的適度性原則一樣,教師設計的問題不能夠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同時,也要達到能夠激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問題設計上要有一定的層次性,這個層次性表現在,問題有著從易到難的過程,同時,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教師也要針對學生能力,設置一些具有層次性解題方法的問題,即學生不能直接找出問題的答案,但是,只要稍加斟酌或者改變,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在這樣的層次性問題情境下,學生會更加注重問題的跳躍性解答。
參考文獻:
[1]孫海霞.基于問題學習的初中數學情境教學模式探究[D].西南大學,2011.
[2]彭勇.初中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的實踐與研究[D].廣州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