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懷準
摘 要:從體育本質出發,通過文獻分析和實踐總結,在理論基礎、思維方法和實踐應用三個方面,探究了體育課程構建的依據。研究認為,質性哲學、體悟思維和成長體系是豐富體育課程內涵的應然內容。
關鍵詞:體育課程;質性哲學;體悟思維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4.025
1 體育課程內涵之不足
中學體育在很多學校并未得到重視,常常充作敷衍塞責、裝飾點綴之物。這令許多體育教師感到凄惶困苦。體育課程之所以不為人所重視,有其自身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不克服這些問題,體育課程建設如同無根之木,不僅難以被人認可,也難以自我認同。
一是體育課程教育效果不明顯,阻礙了人們對體育課程重要性的認識。應試教育以成績定能力,家長以學校升學率看學校辦學質量。體育作為小科,又是軟性指標,難以為人所重視。而且,伴隨著孩子發育,他們身體的健康和活動的能力自然提高,體育沒有能說明自身促進學生發展的顯見意義。心理技能、情感和思維發展與生活各方面均相關,似乎不是體育單方面能夠解決的問題。
二是體育學科缺乏獨立體系,教學內容松散龐雜。歷史上,體育一直為教育家所重視,也留下很多經驗,但缺乏深層次的建構。這說明了體育的重要性,也說明體育體系建設的艱難性。受制于現代哲學思想及其方法的束縛,體育體系性建設一直處于這樣尷尬的境地。放眼當今體育教師培養教材,大多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都是借鑒他人。若是體育學科具有獨立的思想和方法論作為支撐,將會有利于被人們所認可。
三是體育教師文化素質和職業素養有待提高。受到歷史和現實的影響,人們普遍對體育教師存在不好的刻板印象。體育教育給大家的印象或者簡單粗暴、艱苦乏味,或者隨便任性、自由散漫。近年來,雖然體育師資水平有很大提高,但體育教師收入低,工作條件艱苦,出于現實考慮,很多有能力的教師意志消磨,心存他念。
2 從體育本質豐富課程內涵
打鐵還需自身硬,體育課程內涵的不足,阻礙教育改革的推行。豐富體育課程內涵,需要吸收新思想,突破舊有思維模式,深入生活實踐。
2.1 從時代思想到課程理論
體育課程的屬性是主觀的,這是由于體育所依存的載體和作用的對象是人的身心而決定的。主觀的學科,脫離了人的主觀建構,會造成人的工具化。在現代科學統治的20世紀,體育課程建設受到科學主義思想的影響,體育只是一門基于其他學科的應用科學。因為體育教育效果的隱含性、長期性、主觀性和變化性,所以難以通過科學主義客觀性、明顯性、效率性和確定性的考量。
上世紀后期,現代哲學開始受到了質疑和批判,許多新的思潮開始涌現。包括存在主義、現象學、符號理論、建構主義等多種思想。這些思想揭示了現代科學的不足,肯定了主觀的意義,從質的角度承認意義是人存在的根本。這種追求質的理解,追求存在的意義世界,追求現實世界統整性的思想為主觀學科尋找到合適的理論基礎。體育,根本上是統整身與心、物與我、我與他人、我與世界的關系的學科,是追求人的存在意義的學科。對于以主觀性理論為指導的體育來說,主觀性的統整能夠克服客觀化的割裂,使人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完整性;動態性的發展能夠克服靜態化的確認,使人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意義。
在主觀性理論的指導下,體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在生活中成長,成長是通過對身心的內觀、身心實踐和調整來實現的。體育課程不是為了豐富學科的知識,而是為了獲得生活的智慧,實現身與心、物與我、我與他人的和諧和融通。這種和諧與融通通過個體生命力、問題理解力、任務執行力和社會適應性表現出來,可以通過人的身心健康、行為習慣、思維能力和價值觀念等維度來分析。
2.2 從體悟思維到學習方法
體育課程的主觀性決定了體育學科思維是以體驗和覺悟為主的,本文合稱之為體悟思維。體悟思維與科學思維的不同,表現為場思維與線思維、復雜思維與二元思維、動態思維與靜態思維、現象思維與問題思維、推測思維與推理思維等差異。體驗和覺悟,需要在行動中思考,在選擇中覺悟。因此,在體育學習中,重在去做,投入到活動體驗中去。
事實上,在各門學科教學中,各種思維都在起作用,但往往有一種思維起到主要作用。比如邏輯思維之于數學,形象思維之于語文。體育的主導思維是體悟,行動比思考重要。比如,如何跑得快速?不論進行多么精細的分析和逼真的想象,也不能達到實際效果。只有在跑的過程中去體驗和總結,才知道怎樣是最好的做法。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展示的,表面上是技藝,實際上包含著一種美,一種樂趣,一種個人風格,一種思想。如果學生在每節課上都對每個技藝進行追問,為什么這么做,有什么科學依據?那么,這個學生就是在分析問題。分析完后,他可能會說:我知道啦,沒意思,不好玩!這個學習者就沒有將體育納入自己的生活,缺乏情感體驗,沒有覺悟,因而不是真正進行體育學習。
2.3 從生活境遇到學科體系
人的能力、品格和情感,決定了人生際遇,生活境遇教會人們生存的本領。衣食住行、作息起居、運動鍛煉都是體育的內容。對于內容的選擇,是否符合學科體系并不重要,而在于所選的內容是學生內心所需要的。這樣的內容,能夠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品格砥礪和能力發展。在學習這些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向學生傳授了知識,也向學生展示了知識建構和自我發展的關系,從而實現學生思維觀念、方式方法和知識技能的全面發展。所以,體育課程建設不能只盯著文件的要求,還要聽到學習主體的呼聲。以成人為根本目的,以身體活動為載體,構建包含學生身心健康、運動能力和社會適應的體育課程體系。
根據以上分析,以學生生活構建體育課程體系,不是以知識為單元構建的,而是以成長需要為單元構建的立體結構。它是以某種活動為載體,包含著快樂、健美和行動三種需要,涉及習慣、認識和品格等表達形式,實現學生成長的服務體系。
3 小結
質性哲學、體悟思維和成長體系的確立,從理論基礎、思維方法和實踐應用三個方面,豐富了體育課程的內涵。這樣的課程內涵,有利于增強體育教師的理論自信,有利于拓寬體育教師的教育視野,有利于指導體育教師的教學實踐,有利于釋放新課程的活力。質性體育,未來或大有發展。
參考文獻:
[1] Denzin, N. K. and Lincoln, Y. S. 主編 風笑天等譯. 定性 研究:方法論基礎[M].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7.1:40-69.
[2] 赫伯特·斯賓塞著. 成墨初, 李彥芳譯. 斯賓塞的快樂教 育[M].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4.11.1
[3] 王鑒忠, 宋君卿. 成長型心智模式與職業生涯成功研究[J]. 外國經濟與管理, 2008.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