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穎
【摘要】精神分析的奠基者弗洛伊德最重要的技術之一就是自由聯想,這一技術在探索潛意識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基于此,對自由聯想的內涵的理解和應用成為精神分析的必經之路。從自由聯想的來由,到自由聯想在生活中的應用,都揭示了自由聯想的自主性以及其中的轉化意味。
【關鍵詞】自由聯想;精神分析;自主性;轉變
一、精神分析中關于自由聯想的淵源
1.弗洛伊德提出自由聯想技術。自由想象技術是弗洛伊德在通過治療他的病人安娜.O的時候,由他的病人提出,并由弗洛伊德本人發展出來的技術。1880年至1882年,弗洛伊德的老師布洛伊爾對安娜.O進行治療,布洛伊爾第一次接觸這個女病人的時候,她的臨床癥狀非常復雜,但偶然一次觀察中,布洛伊爾發現,如果能使她用言語表達出他在病癥發作時的那些幻想和妄念,就能去除她的錯亂的意識狀態。后來布洛伊爾將安娜.O轉介給了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沿用了這個被安娜.O稱為的“清掃煙囪”的技術,最后發展為自由聯想技術。
弗洛伊德認為過去的經歷導致壓抑,所以需要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繞過意識,打開無意識的閥門。不過弗洛伊德對自由聯想在釋夢中的應用,更容易接近一個人的情結,而不一定圍繞夢來進行。
2.榮格對自由聯想技術的理解和應用。榮格對弗洛伊德的自由聯想技術進行了繼承和改進。榮格對弗洛伊德的假定——病因(即“喪失記憶”)可以在自由聯想中得以揭示,盡管要通過迂回道路才能辦到——持否定態度。榮格意義的釋夢會更多圍繞夢來進行自由聯想,分析中會更容易導向夢的內涵和其表達的潛意識。后來,榮格發展了字詞聯想的技術,進一步拓展了自由聯想的應用。
二、“自由聯想”的應用及理解
1.自由聯想的應用。自由聯想技術是對文學作品的解讀和分析的基礎。宗璞小說《我是誰》一文中從精神分析的視角深入探索了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并對其進行了深度剖析。對文學作品的剖析是基于作者對精神分析中潛意識的認同,而通常文學著作都是夾雜著無意識的。這篇文章認為,自由聯想是表現人物心理活動的主要藝術手法之一,它在人物特定的環境和勢態下產生,由相應的“觸發點”促動……通過自由聯想和轉換有助于映射出人物豐富乖戾的內心情感,以及對待現實極端敏感的主觀感受。
自由聯想技術在咨詢和治療中常見的變形有投射測驗、完型填空等等。在《記一以精神分析為背景的團體成長小組》一文中,提及自由聯想技術在團體成長小組中的應用,幫助團體成員更好的認識自己,提升能力。
自由聯想技術還經常用于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中。《自由聯想繪畫與幼兒創造性思維培養探析》一文中,將自由聯想技術應用于繪畫,發展出相似聯想繪畫技術以及擬人聯想繪畫技術等,嘗試開發幼兒的創造力。這種對創造力的開發也體現出自由聯想技術帶來的轉變的意味。
詞語自由聯想技術也常常用于對特定群體的認知態度進行研究,《“詞語自由聯想”視域下醫護人言形象調查:公眾與醫護人員的認知態度比較》一文中利用自由聯想的方法對公眾與醫護人員進行針對醫護人員形象的調查,從而提出對策改善醫患關系。
2.對自由聯想的理解。“自由”,由自己做主,不受約束和限制。自由,令人想到無拘無束,隨心所欲,自發自在的狀況。說到“自由”,大多數人會聯想到鳥,通常鳥的象征含義即為自由,特別是從籠子里飛出去的鳥的形象,或者是野生鳥類在天空翱翔的情景。追其原因,可能是因為鳥類相對人類來說,多了一對翅膀,而在人類早期,飛翔只是一種渴望或者神話,所以用到自由聯想中,這種自由聯想的“自由”,同樣是人類渴望的自由,但是由于人類社會的文明的需要,所以很多時候,自由是相對的。例如從法律意義上來闡釋的自由,是需要在法律允許范圍內,才能叫做自由。所以,“自由”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被壓抑的自由,所以需要通過這種自由,來實現個人內心的渴望,解除內心某些被壓抑的部分,從而讓意識和無意識得到溝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整合的狀態。
對于“自由”,大多數人還會聯想到蝴蝶,但蝴蝶和鳥給人的自由的感覺不同,似乎蝴蝶的自由更輕、更有一種美感,又似乎更貼近于死亡的概念,有時候,死亡也會被注解為一種解脫,另一種自由的方式,算是對死亡的美化吧!里面也無不涵蓋了一種轉變的意義。
很多成年人進行社會化教育之后,逐漸給自己增加了很多規范,規范是必須的,但是過多的規范就是對個人的禁錮,換句話說,其實人可以做比他想象中的自己更多的事情。但是由于多數人長時間生活在限制中,對自己的能力或潛力還知之甚少,甚至會不自信自己是否可以做到,所以自由才顯得如此重要,自由聯想的方法也是另一種發現了一個未知的自己的途徑,即發現自己會比想象中做的更好。或許,這才是一種自由,自由到可以幫助自己、實現自己,自由到可以去做自己原本以為做不到的、不可能的事情。
說了一些對自由的理解后,再談談聯想。新華字典對“聯想”的解釋如下:“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關的概念”,那么所謂聯想,就是相對于某個參照物而引發的。聯想可以從一個事物或概念進行一連串的聯想,從而直接抵達情結;也可以從一個事物或概念出發,圍繞這個事物或概念進行聯想,這也是弗洛伊德和榮格在釋夢中的區別所在。榮格認為聯想應該有一個中心,而弗洛伊德直接把夢作為抵達情結的手段,而沒有把重點放在夢本身的意義上。
那么結合“自由”和“聯想”,就不難理解,“自由聯想”就好像是這樣一幅圖景:病人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發萌發了一種意象,由此意象開始進行不受約束和限制的聯想,從而將無意識呈現在意識中。
三、自由聯想體驗中的個人感悟
精神分析體驗的精髓就是自由聯想,可初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對自由聯想本身的理解和探索階段,在體驗精神分析前期,有的分析者會抱著學習的態度,希望通過對精神分析的體驗,學習到精神分析在心理治療的應用,也就是這個技術的東西,這類分析者會感覺分析進展比較小,很多時候一個事件或概念并沒有深入下去,就跳轉到另一個話題上;有的時候分析者會嘗試把自己所有記得的小時候的記憶告訴分析家,希望得到分析家的分析結果;有的時候分析者也會在分析過程中報告夢境,但仍然缺乏分析的思維以及分析的感受性。總之第一個階段中,也是分析容易脫落的階段。首先,在肆意的聯想的時候,并沒有一個主要線索,所以分析者好像拼命的說了很多話并沒有足夠的收獲。第二,就是關于分析的主體,分析者應該意識到分析的主體應該是自己,而不是依賴分析家做分析。將分析的任務推給分析家,自由聯想也就失去了他本來的意義。所以這個時期,是需要分析家一定程度的解釋精神分析中自由聯想的實質,并引導分析者一定程度的做自我解析。第三,如果自由聯想時提及關于夢的主題,分析者報告夢之后,嘗試對夢進行自由聯想,但由于這個時期信任關系還在建立,故自由聯想并非那么自由,也因為缺乏一定的對自由聯想的精神分析式思維,故分析者在這個階段容易受挫。
如果分析依舊進行,那么將進入到分析的第二個階段,通過多次的分析體驗,分析者逐漸對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聯想有了一定把握,加上對分析師的信任程度不斷提高,可幫助分析者逐漸進入分析狀態。此時,分析者可以逐漸通過自由聯想,發掘內心潛意識的信息,通過自由聯想認識自己,并可能在這個過程中處理自己存在的問題。
第三個階段是結束階段,這個階段的分析者已經全然掌握了自由聯想的內涵,可以一定程度上獨立通過自由聯想對自己進行解析。
總的來說,自由聯想雖然看上去只是想到什么就說什么,但只有真正體驗過自由聯想的分析者,才會更能理解自由聯想的內涵,并從中獲得更多自我認知。
四、總結
總之,通過對自由聯想的理解和對自由聯想的體會,自由聯想的內涵首先是自主性,第二,自由聯想中蘊含了轉化的意味,即當一個人足夠“自由”的時候,轉變就開始發生了。第三,自由聯想技術是精神分析過程中重要的技術之一,需要對其深入的把握,才可以在分析中更好的理解自己。
【參考文獻】
[1]鄭希付.心理咨詢原理與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徐冬,黃晶.從精神分析視角解讀宗璞小說《我是誰》,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4,04
[3]林嫄,呂濤.記一以精神分析為背景的團體成長小組,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05
[4]張光秀,闕英等.自由聯想繪畫與幼兒創造性思維培養探析,雜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02
[5]林甜甜.“詞語自由聯想”視域下醫護人言形象調查:公眾與醫護人員的認知態度比較,醫學與哲學,2014,10
[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