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涵
【摘要】我國農村中學英語教學受到特定環境的制約和影響,教學質量存在種種問題和缺陷。因此如何貫徹新課標中“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怎樣關注每個學生個體,尊重個體差異,使全體學生成為不同格有用之才。在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運用分層次教學能更好地體現這一教學理念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新目標,更好推進素質教育,尊重個體差異并開發其潛能的最有利方法。
【關鍵詞】農村初中;英語教學;分層次教學
一、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農村學生絕大多數來自于貧窮家庭,生活困難,家長整日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孩子學習,有的家長常年或數年在外打工,根本不重視孩子的學習。在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后,實行免試入學,導致農村初中班級過大、學生人數過多,一個班內出現了兩極分化,有的學生成績優秀,有的學生出現學困,有的喜歡英語,有的厭惡英語,而且差距越來越大。很難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
二、分層次教學的意義和作用
教育部頒發的英語新課標中提出:“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痹诮虒W中要堅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就必須尊重個體差異,因地制宜、因人實施。分層次教學就是以進步為前提,層次為基礎,競爭為手段,輔導為重點,實現目標為核心的一種教育、教學方法,它立足于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對象、教學過程的研究,以目標分類為基礎,以形成性評價為動力,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注重了實際,具有保尖、促中、補差生的作用。
三、分層次教學實施辦法
1.學生分層。分層次教學是在班級學生不改變的前提下,根據學生成績和個性心理特征、學習動機、興趣、習慣、接受知識的能力和基礎程度將學生劃分A、B、C三個層次。A層為優等生。B層為中等生。C層次學生學習不自覺,基礎差,思維反映慢,在學習上有障礙,不能獨立完成作業,成績差。在課堂和課外再把這三類學生根據班級實際情況編排成若干小組,由A層次的學生擔任B、C組組長,負責B和C層次學生作業和練習的督促檢查,難題解答,學法指導。
2.教學目標分層。為了增強學生學好英語的信心,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特點,應該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的學習目標。分層次地給學生落實學習目標時,要注意以下三點:第一、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落實學習目標時要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好學生吃得飽、差學生吃得了為宗旨;第二、無論對于哪一層次的學生,給他們設立的目標都應在他們最近的發展區,不能借口差異,降低要求,遷就低水平;第三、不可以要求學生只停留在識記、了解層面上,對C類學生要進行適時的必要的思維要求和訓練。
3.課堂教學內容分層。課堂教學分層次教學不是復式教學,它是在集體教學的框架里,以中上水平的學生為教學重點,帶動差生,提高優生。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不斷建構認知結構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并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接受能力差異。教材要一步步呈現,采取走小步的方法,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提高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優化設計課堂能有計劃的把學生思維一步一步引向深入,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在設計提問時分三個層次:第一級是記憶級水平;第二級是理解級水平;第三級是應用級水平。提問時注意必要的鋪墊,形成階梯,以有利于中、差生回答。
4.作業分層。學習英語單純依靠課堂教師的講解和一些操練,不通過獨立做作業,學生是難以獲得牢固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技巧的。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常被大量的統一的作業所累。那么面對多層次的學生,如何利用作業來鞏固知識、訓練技能、發展智力、擴大知識面呢?因此,課后作業要進行分層,作業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更不能太簡單或太容易,難易要適中,多少要適量。所以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別差異出發,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及所授內容,在一定范圍內,教師有的放矢地按上、中、下三個層次來設計布置作業,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佳鞏固發展。
總之,通過教學實踐證明,分層次教學法重視了學生個性健康和諧的發展,最大限度激發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參與意識。幫助中、差生消除了自卑感,縮小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差距,大面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分層次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是可行的,有效的。
【參考文獻】
[1]《分層遞進教學策略在課堂中運用》(胡興宏主編,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1998年)
[2]羅文軍:《英語分層教學》,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5期。
[3]毛景煥“談針對學生個性差異的班內分組分層次教學的優化策略”《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年第9期
[4]馬愛貞、王兆紅“談英語中的分層教學”《中小學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