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靜 劉志財
摘 要 大學生擇業觀對其擇業行為具有導向作用,正確的擇業觀是大學生順利就業的基礎。本文通過對調查問卷結果的統計分析,歸納出當前大學生擇業觀呈現出擇業去向多元化、擇業目標務實化、擇業行為取向自主化、擇業價值評價功利化以及擇業主體自我化等幾大特點。分析這些特點及其形成的影響因素,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 大學生 擇業觀 就業
作者簡介:石靜,山西大同大學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劉志財,山西大同大學政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242-02
擇業觀是關于大學生擇業行為選擇判斷的觀點和看法,引領著其擇業行為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關系著大學生個人價值的實現,也關系著社會和諧穩定,更關系著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只有具備了正確的擇業觀,大學生才能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認清就業形勢,才能實事求是,適時調整自己的擇業方向和目標,不斷更新自己的擇業觀念,堅持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一、 當前大學生擇業觀狀況
為了解當前大學生擇業觀的狀況,筆者設計了一套問卷,主要圍繞擇業理想、擇業動機、擇業認知、擇業途徑和擇業價值取向五個方面,具體包括大學生畢業后的打算、對薪酬待遇的期望、對就業形勢的認識等內容。本次發放問卷共 250 份,有效問卷237份,問卷有效率達94.8%。通過分析問卷結果,對大學生擇業觀現狀有了一個基本了解。
(一)當前大學生擇業觀的積極表現
1.擇業去向多元化:由于受到社會多元化發展的影響,大學畢業生的擇業去向也表現多元化。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擇業意向多樣化。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畢業生中有36.8%的人表示畢業后直接找工作,想要盡早融入社會獲得獨立;有24.0%的人選擇畢業后繼續深造以提升自我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還有22.0%的人選擇考公務員,教師,事業單位等期望獲得相對穩定的職位;另外11.6%的人選擇了自主創業。其次,行業選擇上,大學生逐步由單一的選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或國有企業轉向非國有企業,本次調查中就有44%的大學生選擇了非國有企業。再次,在就業地域上,有26.0%的人選擇內地中小城市;28.8%的人選擇回到家鄉;5.6%選擇國家急需人才的邊遠或農村地區。相對而言,高校畢業生不再單純地選擇一線大城市或東部沿海城市。
2.擇業取向自主化:隨著政府促進就業與創業政策的不斷出臺,當前大學生擇業自主意識不斷增強。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面對擇業問題時,會聽從別人的建議,但自己的意見占主導。當前大學生擇業自主意識的增強還表現在擇業途徑的多樣化,他們通過多樣的途徑關注國家政策以及就業市場動態,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3.擇業目標務實化:在調查中有26.0%的大學生愿意到內地中小城市擇業,有28.8%的人愿意回到家鄉擇業,這反映出很多大學畢業生不再盲目跟風,而是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重新審視自身條件理性定位。同時很多大學生也不再執著于專業對口而是選擇更為符合自身性格、興趣愛好的職業,在職業選擇中優先考慮自身實力,能力以及薪金福利待遇以及發展的前景。
(二)當前大學生擇業觀的消極表現
1.擇業評價功利化:大學生在進行職業選擇時更為注重自身價值的實現,但是其對個人價值實現標準的評價卻帶有一定的狹隘性。調查結果表明,在擇業時優先考慮薪酬待遇的人占到31.2%,排在了第一位。在擇業動機中部分大學生以物質利益為出發點,在擇業價值取向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功利主義傾向。
2.擇業主體自我化:當前大學生在擇業動機方面突出強調自我中心主義,沉浸于自我設計與自我實現的小圈子,甚至把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割裂開來,從而陷入狹隘的個人主義的泥潭。本次調查表明,盡管高校畢業生去向呈現多元化,但并不均衡。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不僅在就業地域上更趨向于經濟發達地區,而且在行業選擇上也較多地選擇國家企事業單位,較少考慮基層單位,缺乏奉獻和服務精神,集體主義意識淡薄。
3.擇業認知理想化:由于受年齡和閱歷的限制,仍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脫離社會實際,缺乏正確擇業認知。另外當前大學生擇業認知不足造成其擇業期望值過高,具體表現:一是自我評價較高無法客觀地認識自己;二是對職業的了解甚少;三是對社會的認識存在較多的主觀成分,因此大學生在擇業時普遍抱有較高的期望值。
二、 大學生擇業觀的影響因素
(一)社會轉型期的影響
隨著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快速建立,利益、競爭、公平等原則增強了當代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促使其逐步形成了積極進取的擇業價值觀念,從而在擇業過程中表現得更加自立與自強。但部分大學生經受不住各種物質利益的誘惑,出現功利主義和個人主義傾向,在擇業過程中過分看重工資待遇,偏好政府、名企,不考慮自身情況,擇業價值取向變得世俗化和功利化。
(二)文化多元化的影響
伴隨經濟全球化而來的是文化多元化。多元文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增強了大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意識,使他們在擇業時更加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同時其中消極思想也嚴重阻礙著大學生正確擇業觀的形成,尤其是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價值觀使得很多大學生淡漠社會價值,追逐個人利益。因此,多元文化的影響不容小覷。
(三)就業制度改革的影響
“雙向選擇、自主擇業”這種就業制度在充分尊重個人、凸顯個人價值的同時淡化了國家利益和社會需求,使得大學畢業生更多涌向條件相對較好的城市和地區,而國家急需人才的西部和農村地區卻少有人問津,造成了“無業可就”和“有業不就”并存的畸形就業局面。
(四)學校就業指導與學生擇業脫節
很多高等院校擇業觀教育發展仍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導致其培養出來的大學畢業生很難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具體表現在:其一,單一的形式和簡單的內容使得高校就業指導很難達到預期作用;其二,就業指導工作隊伍力量薄弱,專業化程度低,難以適應當前嚴峻就業形勢的要求和大學生就業發展的需要;其三,就業信息渠道不暢通,就業政策宣傳不到位。
(五)家長的觀念及家庭物質條件的影響
大學生在擇業問題上不可避免地受到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社會經驗不足,在職業選擇上一定程度地體現著家庭成員的意愿。有的家長相對比較理性和積極就會鼓勵孩子直面就業中的機遇與挑戰,有的家長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使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的自主性和多元化大為受限。另外家庭的物質生活條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高校畢業生的擇業觀。物質生活條件較優越的大學生在擇業中普遍表現得主動意識欠佳;而物質生活條件較為困難的大學生則表現為求職欲望更為強烈、自主性更強。
(六)大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
大學生自身的因素是大學生擇業觀形成的內因,起決定性作用。雖然大學生理解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但他們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定型,判斷力不足且比較激進,導致其在職業選擇中存在許多問題。一是自身能力不足。二是自我認知不足,在擇業中不切實際。三是許多大學生意志品格柔弱,有貪圖享樂、怕苦怕累的思想,普遍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
三、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
(一)國家和社會應充分發揮作用
1.大力發展經濟,保證經濟水平穩步提升,拓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渠道。經濟提升是創造新就業崗位的基礎,所以要想真正解決就業問題,根本上應著手經濟增長。
2.制定和完善各項就業政策。政府應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鼓勵和引導大學畢業生面向基層,面向中西部擇業,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練成長。
3.為高校畢業生擇業創造公平公正的環境。實際生活中仍存在一些暗箱操作影響大學生公平競爭的擇業原則,這就要求全社會必須積極營造公開公平的環境,遏制擇業不良社會風氣。
(二)學校應加大擇業教育引導力度
1.完善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立體化教育體系。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在正式培養計劃中納入心理訓練和心理健康教育。
2.幫助大學生了解和掌握就業政策,主動適應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校應建立健全包括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創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擇業技巧指導和政策法規介紹在內的就業指導體系。
3.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增強學生的擇業信心。高校應努力拓寬就業渠道,加強橫向與其他高校的聯合以及縱向與用人單位的聯系,以各種渠道和形式向用人單位推薦本校畢業生,為其爭取更多就業崗位。
(三)家庭教育觀念對大學生擇業引導
家長要重視自己的教育觀念對大學生擇業的影響。一方面,父母鼓勵子女立足實際情況,理性擇業。另一方面家長應了解子女的擇業意愿,給予他們鼓勵和支持。家長要更新就業觀念,對大學生擇業進行合理預期,引導子女形成正確的擇業觀。
(四)大學生擇業觀的自我調適
1.提升綜合素質,提高就業能力。首先,大學生要構建并不斷充實知識體系,在學習的過程中把所學知識內化為自身素質。其次,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積極爭取機會參加社會實踐,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要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也是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水平的重要標準。
2.調整就業期望,實現科學擇業。首先,在人才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當代大學畢業生必須樹立自主擇業觀,做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增強競爭力。其次,由于高校不斷擴招,使得精英教育大眾化,要重新審視就業前景,調整就業期望,適應市場需求。最后,大學生要樹立發展的就業觀,而不僅僅局限于地域、福利等短期因素。
3.樹立遠大理想,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旳統一。大學生在職業選擇時,不僅要做到立足現實,更要高瞻遠矚,自覺堅持把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相統一,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
大學生擇業觀教育問題,不僅需要社會、高校和家庭等方面創造有利條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學生自身也應該作出相應的努力和調整,積極地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因此,必須注意內因和外因相結合,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楊業華.當代中國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黃希庭.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與教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3]李榮華.當代大學生擇業觀及教育研究.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