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曦婷
【摘要】中學生物課堂中滲透著眾多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原理,尤其是人體疾病的成因、治病機理的相關理論。在生物課堂中滲透健康教育一方面符合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掌握基本的學科知識;另一方面,這也與課程標準中的“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基本理念相吻合。
【關鍵詞】生物知識 健康教育 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44-01
一、神經系統的調節
在機體的生命活動中,神經系統發揮著廣泛的調節作用。神經系統作用時間短,在短時間內就能傳導一個興奮或抑制信號,而且起效快,分布較廣泛。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不妨從生活中的實例出發,解釋一些常見的壞習慣。運動會中發生急性扭傷、挫傷或無損傷磕碰時,很多人會選擇立刻揉搓,因為他們堅信這樣會減少疼痛,其實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想法,在磕碰的部位,神經更加興奮,血流速度更快,由于神經興奮,Na+內流,K+外流,導致內環境的滲透壓改變,從而紅細胞的形態會受到影響,如果這個時候立即揉搓,會造成皮下出血以及水腫,最恰當的處理方式是采取傷處局部急速降溫,如果磕傷較嚴重,應到醫院及時處理。
二、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
人體是通過肺進行呼吸的,除了肺之外,呼吸系統還包括呼吸道即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展示呼吸系統的圖片,來讓學生深入了解呼吸系統的構造,并通過具體的實例理解肺部適于氣體交換的形態結構特點,同時要倡導學生講究個人呼吸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培養學生關心他人健康,關注環境質量的情感,其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有的同學喜歡在吃飯時大聲說笑,結果嗆住了,引起劇烈的咳嗽,這是一種壞習慣。為什么吃飯時不能大聲說笑呢?因為咽是食物和空氣進入體內的通道,呼吸時會厭軟骨像抬起的蓋子,使空氣暢通無阻,吞咽時,又像蓋子一樣蓋住喉管,以免食物進入氣管,如果吃飯時大聲說笑,會厭軟骨來不及蓋下,食物進入氣管,就會引起劇烈的咳嗽,所以吃飯時不宜大聲說笑,由此可見,生活中的好習慣的養成不容忽視。
三、自然界中的細菌、真菌
細菌在自然界中當分解者的角色,對自然界的自我更新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這是一小部分細菌的作用,絕大部分的細菌對人類來說還是有害無利的。寒冷的冬季來臨,感冒會一次又一次在人群中蔓延,有的感冒是病毒引起的,通常這類感冒的癥狀是流鼻涕,一般不用吃藥,多喝水,就能好。但是,如果感冒是細菌引起的,情況就會變得很糟,通常會高燒,而且持續的時間長,這時候就需要藥物來輔助治療,方可治愈。
真菌中絕大多數是蘑菇,其中少數無毒的可以使用,一般顏色鮮艷,看起來很誘人的蘑菇,食用起來就要小心了,還有一些真菌會引發一些疾病,像我們通常所熟知的“黑指甲”病就是真菌感染所致,治療起來很困難,所以在公共場合,尤其是洗浴中心這樣人群聚集的的地方,要做好自我保護意識,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一旦被染上黑指甲,就不要到公共場所,以免傳染給別人,要做到愛惜自己,更要愛惜別人。
四、蛋白質工程的崛起
蛋白質工程作為分子生物學水平上對蛋白質結構和功能進行改造的手段已經收到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的關注,并且其應用廣泛,目前已經在蛋白質藥物、工業酶制劑、農業生物技術、生物代謝途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隨著蛋白質工程的不斷進展,許多騙人的勾當層出不窮,例如,女性朋友都比較鐘愛的膠原蛋白產品不斷涌現出來,有些不法商家大肆宣揚自己的產品,聲稱是蛋白質工程的產物,對于皮膚的效果顯著,其實是由一些化學藥品精制而成,產品中根本不存在膠原蛋白。另外,口服的蛋白類產品,所含的膠原蛋白在分子量為1000-3000道爾頓范圍內才能夠直接被身體吸收;絕大多數的膠原蛋白分子量大于5000道爾頓,這樣的大分子蛋白進入人體后,被分解為小分子肽以及氨基酸分子,進而被人體吸收,所以美容產品中真正被人體有效吸收的成分并不多。
五、輸血與血型
近年來,一些大醫院的血庫中的血仍是供不應求,獻血的人主要顧忌獻血的過程中會感染一些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這就需要相關的醫療部門加大力度來保證獻血人的安全,還有大多數人仍然考慮到獻血會對自己的身心帶來損害,其實在身體所允許的范圍內獻血,不但對身體無害,而且還可以促進血細胞的再生,一般的,正常人的總血量約占體重的7%~8%,獻血后,身體會很快恢復,血漿1~2小時恢復,血細胞3~4小時恢復,為促進這一過程,可以適當的補充營養。
參考文獻:
[1]朱俊.拓寬生物教學途徑 為健康教育的開展創設條件[J].中學生物教學,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