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花++魏燕

【摘要】《工程估價》是工程專業一門技術性、專業性、實踐性、綜合性和政策性都很強的專業核心課程。在現有工程估價課程設置的基礎上, 對課程《工程估價》的教學內容、方法、方式等進行改革和嘗試,進一步促進學科深化改革。
【關鍵詞】工程估價 教學模式 應用型本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246-01
1.《工程估價》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隨著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出現,高等教育不再完全定位于精英模式的教育,賦予了教育新的內涵。因而,人才培養結構應該從原來的“知識+知識+知識”轉變為“知識+技能+工作能力”應用型人才,從而實現知識、技術與工作崗位的無縫對接。因此,如何打破以往的教學方式,營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氛圍,全面改革優化教學方法與內容,提高《工程估價》的教學效果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1.1《工程估價》課程課時設置較少
進入二十世紀后,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和建筑業的改革,造價管理制度也在發生不斷的變化。從過去以固定“量”、“價”、“費”、的定額為主導的國家定價、國家指導價的靜態管理模式,過渡到“控制量”、“競爭費”的市場定價的全過程動態管理模式。我國建設領域從計劃經濟體制發展到市場經濟體制,國家越來越重視工程造價的確定問題。因此,針對社會需求和學科建設的要求,提出了將本課程更名為《工程估價》,課程為專業核心課,課時為64學時。課程內容多而雜,要在64學時這么短的課時學完所有的內容,這為課程進度設置了一個高難度的挑戰。
1.2《工程估價》教材內容滯后、范圍太廣、與實際不符,不能適應和滿足地方發展的需要
《工程估價》課程內容不僅與國家制定的有關建筑市場的各種政策、法規緊密相關,而且也和地方制定的各種政策、法規相關。因此, 應該在國家政策、法規的基礎上插入地方的政策、法規來及時修改課程內容, 使之與地方建筑市場接軌。如2013年重慶頒布了《工程量清單計量規范》后,在工程造價領域發生了重大變化。
清單計價模式和定額計價模式的這兩種計價模式下工程造價如何確定;清單計價模式和定額計價模式的這兩種計價模式下工程量如何計算;重慶定額中的計算規則和國家定額中的計算規則有何區別;國家或重慶最近有無新的政策、規范的變動以及在這些變動下工程造價如何調整,如何將這些內容滲透進《工程估價》課程的教學內容中,如何結合重慶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如何充實和更新教材內容以及選擇教材的輔助教材等,成為《工程估價》課程講解的難點。
1.3《工程估價》教學手段偏理論、教學方法單一、教學過程枯燥,教學效果差
長期以來的教學實踐證明,知識、能力來源于實踐。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課程課時偏少,學生人數較多,我們基本上是采用傳統的“滿灌式”的理論教學模式,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一堂課45分鐘下來,由于課程內容多,學生對于所教的知識只是機械式地掌握,很少有創造和創新意識。
老師在現階段的本課程教學中,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基本上都是照搬課本,講解基本原理,從而使得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嚴重影響課程教學效果。但是工程估價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目,它要求任教老師除了講解工程估價專業基本知識理論,還應該傳授相應的實踐操作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在授課中舉一反三,做到言傳身教。但是,在職的任教老師恰恰缺乏的就是實踐經驗。
2.《工程估價》課程教學改進方案
2.1根據市場需求,合理整合《工程估價》教學內容體系
一方面,學校要對課時(理論56+實踐8)進行調整,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加實踐課時。在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后緊跟著安排相關的實踐課時,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理論課時為64(如果條件許可,可以增加為72或者更多),實踐為集中實踐,一天4或者8個課時,連續2周或者更多。同時要對課堂內容進行調整,突出重點和難點。力圖使教學內容接近職業資格考核的要求和實際工作的要求。我們的做法是工程計量這章為重點,結合重慶2008建筑工程計價定額和工程量清單規范來講解工程量計算規則,從已經實施的效果來看, 學生對工程量清單與定額的概念非常清楚, 也沒有發生將兩種計算規則混淆的情況。
2.2采用案例教學法, 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工程估價》課程理論內容比較簡單, 關鍵是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在很多《工程估價》教材中, 配合工程量計算規則的講解往往是以單個例題的形式出現, 雖然例題的針對性較好, 但往往與實際工程有很大差別, 因此,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了案例教學的方法。具體地說, 就是利用一套實際項目的工程圖紙(例如:重慶文理學院學生宿舍樓), 根據《工程估價》課程教材講解工程量的計算規則,對照工程圖紙計算工程量。通過案例教學法,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熟悉定額、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和工程量計算規則, 并在講授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將與工程造價緊密聯系的其他課程如土木工工程量計算規則、程施工等相關知識同工程估價相關內容聯系起來, 不僅僅強調課程本身的系統性, 更強調與本門課程相關的知識的系統性, 達到綜合訓練的目的。
在課堂講授過程中, 我們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熟悉圖紙, 確定需要計算哪些工程量, 計算工程量所需要的圖紙信息如何尋找等方面;同時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 對尚存在爭議的地方讓學生進行辯論和思考,要求學生不僅知道工程量怎么計算, 更要知道為什么這樣計算, 哪些因素會影響工程量的計算結果, 這種影響對工程造價的影響有多大。在這種討論中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勇氣, 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2.3建立完善的課程考核體系
《工程估價》課程考核形式以“4+1考核方方式”取代原有的課程考核方式。其中“4+1考核方方式”是指“4次階段性考核+1次終結性考試”的課程考核方式,真正實現“以考促學”、“以考促教”、“以考促會”。
為了強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與評價,階段性考核分4次階段,占課程綜合成績的50%,以促使學生加強平時的學習,并且每次階段性考核以相對獨立的知識單元為基礎進行。學生單獨完成,形成相應的成果,并在課前向全班展示部分成果,最后由教師根據展示情況和成果本身水平進行計分。具體如下:
終結性考試是對所有所學內容的綜合性測試,考核成績占課程綜合成績的50%。考試模式,閉卷考試。
3.結語
《工程估價》課程的實踐教學應滿足于工程造價管理的實際, 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新型工程造價管理人才, 高校應根據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來完善課程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手段, 改革教學模式,提高工程造價專業的教學質量,提高工程造價人才的專業素質,從而更加適應建筑行業現實發展的需要,避免企業的二次培養,節約社會資源,促進行業的高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高云莉,王慶春等,基于實踐的工程估價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研究.2009.18(6):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