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互聯網與管理會計領域的結合尚處起步狀態,面對理念的變革和創新,我國仍存在許多短板。海爾集團積極探尋管理會計信息化之路,建立全球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和管理會計信息系統,走在我國企業管理會計信息化實踐的前端。
關鍵詞:互聯網+;管理會計信息化;財務共享服務中心
我國正處于會計改革與發展的新時代,傳統財務會計側重事后核算,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發展的需求,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客觀上要求會計做出與之相應的變革。
2014年10月27日,我國財政部正式出臺了《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我國管理會計發展相對滯后,深化會計改革、加強管理會計工作迫在眉睫。隨后,財政部啟動了管理會計指引體系研究制定工作,并于2016年6月22日印發《管理會計基本指引》(以下簡稱《基本指引》)。《基本指引》總結了構成管理會計工具應用有機體系的應用環境、管理會計活動、工具方法、信息與報告四項管理會計要素,并提出單位應在分析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的基礎上,合理運用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全面開展管理會計活動,并提供有用信息,生成管理會計報告,支持單位決策,推動單位實現戰略規劃。
“互聯網+”是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在社會經濟各領域運用互聯網的創新結果。這是互聯網自1987年進入我國以來近三十年快速發展的產物。2015年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同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主旨演講為“互聯網+”時代財務轉型指明了方向。
目前,互聯網與管理會計領域的結合尚處于起步狀態,管理會計信息系統設計、管理會計信息化應用、云計算與管理會計、大數據與管理會計、網絡經濟與管理會計等領域的研究初現端倪。但是,鑒于我國企業會計發展的真實情況,發展管理會計信息化還面臨各方面的短板:一是,管理會計體系尚待健全。我國管理會計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末,理論和實務發展都相對滯后。盡管剛剛頒布了《管理會計基本指引》,但只是對管理會計普遍規律和基本認識的總結升華,沒有形成一套像財務會計一樣完備且有強制力的準則,管理會計體系尚待健全。二是,現有基礎環境有待改善。我國仍有不少企業會計電算化制度尚未健全,管理會計信息化的普及缺乏基礎環境。此外,市場上管理會計軟件較少也是制約我國管理會計信息化的短板。三是,人員變動調整復雜。我國1400多萬的會計人員中超過85%的人從事于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人才的缺口已經超出600萬。此外,管理會計信息系統運行后,企業原先從事于財務會計的人員,尤其是從事簡單報銷、核算工作的人員崗位該如何調整,人員該如何轉型,機構該如何設置等問題都有待解決。
一、海爾集團“互聯網+”時代管理會計信息化的實踐
海爾集團致力于資源的互聯互通,在互聯網企業轉型的道路上,海爾集團在戰略、財務管理、人員等方面進行顛覆性實踐,打造動態循環體系。為支持企業戰略轉型海爾提出財務組織變革原則--“集中的更集中,分散的更分散”,并將財務分成融入財務、生態財務和共享財務三部分。目前,海爾集團已建立財務共享中心,并將傳統的會計核算信息系統拓展到管理會計信息系統,該系統打破了會計核算信息系統功能單一的弊端,可以為集團提供更精準廣泛的決策信息與業務支持。
1.財務共享服務中心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Center,簡稱FSSC)是一種新型的財務管理模式,適用于子公司等分支機構眾多的跨國公司等大型企業集團。相比較與傳統會計核算方式,FSSC在成本控制、內部控制、風險控制、優化服務等方面有顯著優勢。借助FSSC推進我國互聯網+管理會計信息化是加快管理會計信息整合的必由之路。
海爾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是會計核算信息系統完善的標識,也是管理會計信息化進程的里程碑。海爾集團基于信息技術建立的FSSC轉變了傳統會計層層上報的金字塔模式,實現了全球范圍內單據、憑證的網絡傳遞,共享中心核算人員不再局限于某一公司的某項業務,而是負責多家公司的某一項具體業務。此外,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建立使得集團上下統一會計口徑,提高了財務管理質量,跨地區跨國家財務數據匯總完整、及時、準確,便于集團正確預測、實時監控和事后考核。
2.管理會計信息系統
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是會計信息系統的組成部分,是以海量數據為基礎,利用管理會計的基本原理和工具方法對企業活動進行規劃、決策、控制和評價,是信息技術在管理會計領域的集中體現。
海爾集團的管理信息化建設是其全球信息網絡的重要最要組成部分,其互聯網思維顛覆了傳統制造業的財務觀念,財務人員的價值不再是記賬、算賬,而是通過管理會計體系整合全球信息、發現企業風險、推動戰略制定和引領價值實現。在“人單合一2.0”模式下,以小微自主團隊為單位,將用戶、員工、企業和供應商等利益相關者有效地整合,構建了管理會計信息系統,讓員工在為客戶實現價值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海爾的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由預算管理系統、績效評價系統、內部控制系統和管理會計報告系統等信息化系統組合而成。
(1)預算管理系統
依托“事前算贏、預時零差”的預算管理目標,海爾將Hyperion和自主研發預算管理軟件相結合,創新原有簡單的自上而下分解預算數據的預算體系,形成了“三預”的預算管理信息化系統,其中“三預”指預算、預案和預酬。在此系統下,配合員工激勵機制的支持,以擁有自主決策權、用人權和分配權的小微團隊為單位,鼓勵自主整合資源、制定經營計劃,積極承諾有競爭力的市場目標。與傳統預算的靜態反饋、控制和評價不同,信息化的預算管理系統實行實時的預算分析,根據年、季、月、周數據統計進行滾動預測。動態的預算系統隨時整合跨國跨地區的工廠信息,不斷調整預算方案,保證了預算的完整性和持續性,減少了預算和實際的誤差,有利于企業正確決策。
(2)績效評價系統
海爾集團通過互聯網信息化平臺,打造績效評價多維系統,全方位評價每位員工及其團隊創造的價值。第一,利用管理會計報告信息系統和用戶零距離交互信息系統的數據實現“二維陣點”業績評價體系,橫坐標代表企業價值、縱坐標代表網絡價值。第二,員工的績效考核參考大數據系統統計的市場產出、團隊價值產出和用戶評價,讓員工自動把自身利益、用戶利益和企業利益聯系起來,不斷完善三者關系。第三,建立信息化的“新三表”體系,即戰略損益表、日清表和人單酬表。人單酬表將小微團體的薪酬激勵與團隊價值有機結合,員工通過互聯網平臺動態了解團隊創造和分享的價值,具有較強的激勵作用。海爾集團績效評價信息系統的建立,不再僅依據關鍵業績指標,而是借助大數據的手段,全面、客觀、實時地呈現員工個人和團隊的綜合績效,形成與同行業標桿的對比。
(3)內部控制系統
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是海爾內部控制的重要工具。相比傳統的人員控制,互聯網時代的內部控制將日常工作流程轉化成信息系統流程,減少了人為操作的主觀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海爾“人單合一2.0”模式有零庫存、零冗員、零簽字的三“零”原則,“零簽字”就是內部控制信息系統中推行的機制,將各項平臺、標準以及風險控制點嵌入流程與信息系統,實現“制度化、流程化、閉環優化”,有效規避了經營風險、財務風險與合規風險。此外,借助互聯網的力量,海爾在全球實施環境監控、風險評估、信息溝通、流程穿刺、科目解析等,及時規避風險。
(4)管理會計報告信息系統
海爾在信息化戰略的道路上,根據管理決策需求構建了管理會計報表系統,如端對端(End to End,簡稱E2E)管理報表系統,提供各種經營績效分析和管理決策信息,改變傳統報表表內資產的關注點,更加強調表外資產,尤其是員工與客戶的價值實現與增值。與傳統的利潤表只傳遞結果不分析原因,戰略損益表以自主經營體為單位,從交互用戶、人才管理、事前算贏和人單酬四個象限形成企業管理循環系統,依托信息技術,動態分析全流程的市場績效和流程各節點的價值貢獻,關注戰略績效和利益相關者價值。日清表是借助海爾內部的信息化平臺,每日動態反應各個小微單元的績效和偏差,持續優化改進。
二、海爾集團管理會計信息化實踐為我國企業帶來的啟示
1.借助FSSC推進管理會計信息化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充分享用“互聯網+”的成果,以信息技術為支持、以互聯網為通道、以服務端和客戶端連接為平臺,為企業集團及各分子公司提供統一的、標準化的、流程化的管理新形式。
基于互聯網和IT技術建立的FSSC,是會計領域與“互聯網+”深度結合的探索與成果,對于提高我國管理會計信息化水平有重大意義。一是,企業建立FSSC取消各分子公司財務部,使得財務人員工作地點集中,更多原先從事繁瑣的填制憑證、記賬、算賬等日常業務的會計人員得以釋放。因此,企業有更多的人力資源致力于成本控制、全面預算、績效評價、風險控制、戰略決策等關乎企業發展的管理會計領域。二是,管理會計相比于財務會計的事后核算更注重事前預測和事中監控。企業建立FSSC實現統一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數據,能夠對企業做出全面的預測,及時合理監控風險,更便于制定精準的發展戰略,促進信息技術下的管理會計優化。
2.管理會計信息系統保障管理會計信息化
目前,我國企業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建設并未形成統一的標準。通常情況下,管理會計信息系統主要由財務核算系統、預算系統、成本控制系統、績效評價系統、管理報告信息系統等子系統組成。但鑒于企業實際情況的差異,不同企業又有針對各自特點的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此外,“互聯網+”時代的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多數實現了基于云計算平臺的數據采集、處理、分析和決策。
隨著企業規模發展壯大,以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市場環境風云變幻,管理會計越來越受到高層管理人員的重視。在企業中使用管理會計相關分析方法,建立管理會計信息化系統,有助于實現從原材料采購到銷售各個環節的精細化管理,為企業發展提供結構性和非結構性的數據,促進企業完成預算目標和實現戰略發展。
3.內部組織變革配合管理會計信息化發展
一味追求管理會計信息化的成果而不注重企業內部組織的變革會使人員設置與管理會計脫節。企業發展管理會計信息化就要改變原有財務部門的業務流程和組織框架。互聯網+時代,企業要從海量數據中發掘有用信息,支持管理決策,就需要更多兼備數據處理能力和會計知識的人才。我國企業在發展推進管理會計信息化的過程中,必須調整內部組織結構,打破垂直化的業務流程,設置專門機構負責管理會計和信息技術支持,將更多的財務人才培育成技能、素質相匹配的管理會計人才。
三、結語
曾任AICPA主席的Robert Mednick先生說過:“如果會計行業不按照IT技術重塑自己的話,他將可能被推倒一邊,甚至被另一個行業--對提供信息、分析、簽證、服務有著更加創新視角的行業所代替。”互聯網帶來技術的更迭交替,會計領域的發展與變革應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拓展會計新理論,發現營運新方法,創新管理新工具,我國管理會計信息化道路的建設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彭家鈞.海爾財務信息化系統的構建與運行.財務與會計,2015(15).
[2]熊磊.財務共享服務下管理會計信息化有效實施策略.會計之友,2015(08).
[3]許漢友.姜亞林.張蓓.“互聯網+”時代管理會計信息化研究:基于財務共享服務視角.新會計(月刊),2016(01).
[4]吳一平.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結構研究.財會通訊,2015(34).
[5]張超.管理會計信息化國內研究綜述.財會月刊,2015(28).
作者簡介:李希清,漢族,籍貫:山東平度,學校:青島科技大學,經管學院,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