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巍
[摘 要]科技的迅猛發展,為教育改革提供支撐,催生教育體制機制變革,讓“個性化”教育不再只是夢想,“因材施教”能關照更多人。信息技術進入教育領域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教育理念、方法,學習環境和模式的深刻變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應該如何推動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學習環境和學習模式的深刻變革?歸根結底,應該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進展。就此,本文作了淺談。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教學;教學信息化;策略
一、關于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教育信息化能夠帶動教育現代化的實現。教育信息化是一個動態過程,信息技術發生在教育領域產生的“化學效果”是消除信息鴻溝,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
二、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的影響
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的影響大致有幾方面:首先是技術促進學習方式創新,如機器人學習伙伴、3D打印技術促進動手實踐、教育游戲改變學習觀念、虛擬社區支撐合作學習等;另外,新型資源和工具帶來教學形式的變革,如微課程、MOOC、開源硬件、學習分析技術等。此外,虛擬環境催生課堂形態的改變,如云計算技術、虛擬實驗室、同步課堂等。這些新技術,提供了新型資源和空間,更是不斷在刺激教育理念的變革。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獨立學院輔導員還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互聯網工具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在教學信息化工作中,輔導員一是要掌握新型社交網絡應用技術,二是要學會大學生的網絡交流語言和交流方式,三是要了解信息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只有這樣輔導員才能真正走入大學生的網絡生活空間。
三、推進教育信息化的策略研究
為了推進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不妨采取如下策略:
1.轉變建設思路。信息化教學在現實中有很多困惑,比如資源結構性缺乏、實踐效果不佳、考試成績需要提高等,這些問題不是單一因素能夠決定的,它涉及硬件設施、資源、教師的理念、教學設計能力和信息技術技能、評估獎勵機制、管理制度等很多環節。在單一的環節上做工作,往往受其他環節停滯不前的制約,而無法深層次推動應用,無法取得好的應用效果,這反過來又打擊了大家對教育信息化的信心,給教育信息化應用帶來更大的阻力。
教育信息化變革涉及校園管理、教學工作習慣、基礎設施等各方面的變革,而任何變革都受制于學校的文化傳統、管理制度、教師的工作環境、工作習慣與工作事務,全面的變革靠學校自身文化與系統進化很難突破,除非有在技術、理論與教學等方面都有較強造詣的人強勢推動,同時有雄厚教育背景和教育技術理論背景、有技術問題解決能力的機構與組織,從外部沖擊,打破這種文化慣性,促進學校變革。就像企業信息化實施ERP一樣,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更多的是應用模式、業務流程重組的問題。很多大型企業實施ERP,不僅僅是購買外部的軟件,更重要的是購買外部的服務,通過管理咨詢和服務,借助外力,實現組織的變革,只有實現了業務流程重組,實現組織結構優化,企業信息化才能煥發生機,產生效益,教育信息化的道理也是一樣的。
要通過信息技術促進深層次的教育變革,必須打破傳統教學的文化慣性,必須突破原來的單一抓硬件平臺、軟件系統、教師培訓、資源建設等單一線性思維模式,而是要針對學校最需要提升和改進的典型應用領域,整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各個重點環節,從整體推進的角度考慮和規劃,在特定的時間、空間、人力和投資等制約條件下,組合硬件、軟件、資源、培訓、理論、教學方法、教師、專家等關鍵要素,將眾多環節有效打通,形成整體高效的學習解決方案,并在實踐中實施和推行。
2.整合資源建設
(1)資源整合規模要適中。比較理想的方式是以基層教育行政部門為主體,即以學校的上一級機構為單位,比如以一個區或縣為單位,進行資源整合、共享。
(2)建立暢通的資源建設渠道。比較好的方式是由主管部門牽頭,建立學科網站群系統,資源由教師直接提交、上傳到網站中,減少中間人為流轉的環節。
(3)給教師和學生真正易用、直觀、有價值的工具。目前各類教育資源中心對教育資源的管理大多采取了數據庫存儲方式,其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存儲大容量數據,便于資源的快速檢索和定位,但其采用的以數據記錄為核心的界面視圖過于生硬,不符合人們的習慣性認知思維,而且,各學科的資源混雜在一起,干擾信息太多,會導致資源使用的效率低下。而以用戶為中心的資源服務體系大多以門戶網站作為基本呈現方式,具有友好的界面和便捷的資源獲取方式,能提供及時的服務。按照學科建立專題網站,為資源整合、管理、應用、交流搭建服務環境,應是今后資源建設的發展方向。
(4)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在資源整合上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教師參與整合資源的積極性。
3.制定合理制度。合理制度的制定有利于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的政策的制定與傾斜,將大大促進當地院校及教師從事相關工作的積極性。要結合教育部、省教育廳等上級領導部門的相關政策,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針對性強的區域性教育信息化應用政策與制度。
(1)以應用為導向的評估機制。來自上級的評估機制對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確立以教育信息化應用為導向的評估機制,確定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和方向,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實現“邊建設、邊發展”的目標。
(2)教師激勵機制。通過多種途徑對參與教育信息化應用的教師給予激勵和支持,如:承認學科教師在各類教育信息化應用項目中所獲得的獎項與成果;相關政策和獎勵向教育信息化應用中有突出表現的教師傾斜;承認教師在相關科研項目中所受的培訓并算作繼續教育學分的一部分;在區域內部定期進行課例、課件、教學設計方案、主題資源等比賽,給教師以展現自我的機會等。
(3)科研帶動機制。以教改實驗或課題研究方式,可大大促進區域信息化的整合和輻射:首先,學校信息化總是需要一定的載體,教改實驗和課題研究可形成一種任務驅動下的信息化推進模式,具有針對性,同時能有效激發熱情;其次,更為重要的是,實驗和課題目標通常是綜合的,在實施過程中涉及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因而以教改實驗或課題方式進行的信息化,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局部信息化整合;再次,由于任務驅動下的資源共享能有效地消除學校和部門壁壘,其中任何環節的局部信息化都能有效地輻射到其他部分,以帶動更大范圍的信息化。
4.通過示范項目。教育信息化應用的貫徹,需要持續性的推動力,涉及各級各類教育部門和機構,而且在整個應用推進過程中還涉及很多紛繁的工作環節。通過有影響的示范性項目可以有效推動和拉動教育信息化應用的開展,促進整體優化效應的產生。
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案例如上海普陀區探索在傳統班級授課制中的個性化教與學,形成預學/翻轉式、課堂/輔助式、個別/輔導式等三種應用模式;山東昌樂一中探索了“二段四步十環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全校6個年級試驗推廣。哈爾濱香濱小學探索形成5種信息化環境下教學應用模式;武漢三道街小學組織開發電子教材、電子教案和碎片資源,利用云技術開展課堂教學和網絡教研;鄭州二中設立10個教育信息化創新試驗班,建立“移動自主學堂”模式。
參考文獻:
[1]李思寰.高校教育信息化評價方法的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年02期.
[2]王艦 李玉亭 楊振東.綠色IT概念與內涵辨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年13期.
[3]彭紅光 林君芬.以信息化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機制和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1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