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新星


【摘要】《統計學原理》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均較強的課程,應針對其自身特點,巧妙地運用比較法和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本文探討了統計學原理教學過程中的比較法和案例教學法,以進一步推進該課程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統計學原理;比較法;案例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1.河池學院碩士專業學位建設基金課題(2015YTB005);2.河池學院課程教學模式改革項目(2015KTJY11);
3.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KY2016LX279)
引言
比較法教學[1]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教學內容的相互聯系和區別,促使學生掌握和鞏固所學內容,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邏輯思維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的那樣:“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適當地運用比較法,可使學生觸類旁通、溫故知新.因此,對于概念較多、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比較法教學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教學法[2]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學目的,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案例的研究、思考、剖析和辯論,并就問題做出判決的一種模擬性的教學活動.正如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所說的那樣:“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巧妙地運用案例教學法,可使學生達到主動參與、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對于內容晦澀難懂、易感枯燥乏味又應用性較強的課程,應采用案例教學法.
《統計學原理》是統計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其對學生統計意識的形成和后續課程的掌握都有較大的影響.它應用性廣、理論性強、內容晦澀難懂,常讓學生無從下手,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可為了提高考試通過率,在現行的統計學原理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往往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這無疑不利于學生的發展.為此,我們結合該課程的特點及培養目標,將比較法和案例教學法應用于統計學原理的教學過程中.
一、統計學原理比較法
統計學原理的比較法教學,是指教師在統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的共同點和不同點,讓學生由此及彼、溫故知新,從而加深對統計學概念、原理的理解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通過比較法,可使學生溫故.例如,在學習完相對指標時,讓學生將所學的結構相對指標、比例相對指標、比較相對指標、動態相對指標、強度相對指標及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指標這六種相對指標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知識框架的掌握和所學內容的理解,從而達到溫故的目的.
通過比較法,可使學生知新.例如,在學習環比發展速度時,可將環比發展速度與逐期增長量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可使學生發現這兩個概念的相同點是均涉及報告期水平和前一期水平,不同的點是前者是進行除法運算,后者則是減法運算,從而體會新舊概念的內在聯系,達到知新的目的.
二、統計學原理案例教學法
統計學原理的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統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入一定的實際案例,并加以研究、思考、剖析和辯論,進而加深學生對統計學概念的理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通過案例教學法,可加深學生對基本概念與基本原理的理解.例如,在學習總體、總體單位和標志、指標這兩組概念時,可通過列舉學生熟悉的情境,將生硬的概念轉化為形象的生活情境,從而達到理解基本概念與原理的目的.
通過案例教學法,可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統計調查問卷時,可通過讓學生自己設計、實施問卷的方式來增強學生的興趣;又如,在學習相關和回歸分析時,可指導學生運用一些常用的統計軟件,如Excel、SPSS等,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比較法和案例教學法的教學實例
在本節,我們引入文獻[3]中的例子,介紹比較法和案例教學法在統計學原理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數據:2005年全國各省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支出情況,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6》.
問題:(1)試分析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支出之間的相關關系;
(2)試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方程,并解釋參數的經濟意義.
分析首先運用比較法,讓學生比較函數關系和相關關系的區別,以明確問題的處理方向.然后運用案例教學法,讓學生運用SPSS軟件親自錄入數據、處理數據、分析結果,以達到最終目標.
解答(1)根據經濟學理論,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支出之間是有相關關系的,且人均可支配收入為自變量,人均支出為因變量.
將數據輸入SPSS中,通過選擇“圖形→舊對話框→散點/點狀→簡單分布”來繪制簡單散點圖,所得圖形如下:
人均支出與人均可支配收入散點圖
從圖可以看出,居民的人均支出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間呈現正線性相關關系.
(2)在SPSS中,通過選擇“分析→回歸→線性”,進入線性回歸操作界面.然后將
人均支出選入“因變量”框,而人均可支配收入選入“自變量”框.有關結果如下:
由表1和表2可知,相關系數R=0.978,兩變量呈現高度相關,且人均可支配收入對人均支出產生了顯著影響,故可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方程.
由表3可得到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為:
y^=346.046+0.728x.
該方程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人均支出將平均支出0.728元.當人均可支配收入為0元時,人均支出為346.046元,于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可認為2005年全國城鎮居民平均的最低生活保障線是346.046元.
結束語
《統計學原理》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均較強的課程,本文結合該課程的特點及培養目標,探討了《統計學原理》教學過程中的比較法和案例教學法,以進一步推進該課程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由此及彼、溫故知新、掌握對概念原理的理解的同時,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對其邏輯思維能力和處理問題能力的培養.綜上,教師在《統計學原理》的教學過程中,應結合該課程的特點及培養目標,巧妙地運用比較法和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王群,王振林.“比較法”在《統計學原理》中的初探[J].科技資訊,2007(04):122.
[2]閆春,劉偉.統計學專業《統計學原理》課程案例與實踐教學探討[J].科技信息,2011(01):25.
[3]范秀榮,蘇繼偉.統計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