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桂
摘 要: 本文主要針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特別是低年級教學中,讀書的方法單一,閱讀質量不高的問題,提出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在做到以讀為主線的同時要結合其它教學方式、教學載體、教學用具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把聽、說、讀、寫、思等巧妙結合起來,提高低年級學生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 閱讀 方式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172-01
小學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應以讀為主。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是一味地強調多讀,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不注意讀書的多樣化的形式,不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往往事倍功半。為了保證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質量,提高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在教學實踐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利用教材插圖,依圖“導”讀
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幾乎每一課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圖。這些插圖緊扣課文內容,色彩鮮艷、生動有趣,非常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極易引起低年級學生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先看圖,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讓學生說說圖上畫的什么,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然后圖文對照讀課文。如在教學《太空生活趣事多》時,我先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進行觀察,學生發現:宇航員穿著特殊材料做成的衣服,宇航員穿著鞋底帶鉤的鞋子,腳踩的地板不是普通的地板,而是一格一格的網格地板……孩子們質疑:為什么要穿鞋底帶鉤的鞋子,地板為什么要設計成這個樣子……發現和質疑,讓學生和文本還未見面卻已有親近感。當學生開始閱讀這個故事時非常感興趣,因為他們自己已經產生了探索的欲望,沉浸在文本之中,讀書也不再那么枯燥,更激發了學生說話的興趣。
二、精心設計問題,依思“精”讀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讓學生在閱讀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讀書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教材,注意把讀書與思考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如學習《兩只小獅子》一課后,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已理解的基礎上,我設問:你喜歡哪只小獅子?為什么?有的說喜歡練功的那只小獅子,因為它從小刻苦練本領,長大會成為森林之王;有的說喜歡懶獅子,因為它聽了小樹的提醒和媽媽的教育后,能改正缺點,要向它學習知錯就改的好品質。這樣學生通過動腦想、動口說,不僅受到了教育,也提高了從內容理解到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又如學習《小猴子下山》一課,問:假設你是小猴子,回家后會對同伴說些什么?目的是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大膽展開想象和聯想。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各抒己見,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參與閱讀教學的熱情。
三、注意讀寫結合,依說“巧”讀
如果說“讀”是對信息的輸入,那么“說”就應該是對信息的輸出了。閱讀教學是說話的重要陣地,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把讀與說結合起來,并加強訓練,才能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重視學生讀與說的有機結合。如學習課文《司馬光》一課時,我利用課件向學生演示《司馬光砸缸》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看,體會當時司馬光砸缸時的情形,然后啟發學生想想,除了司馬光用大石頭砸缸救同伴的方法外,還能用什么更好的救人辦法?在老師的帶動下,同學們紛紛展開想象,有的說,可以找一根長繩,讓缸里的的同伴抓住繩子,這樣就可以把他拉出來了;有的說,請大人來幫忙,推倒大缸,讓水流出來,小朋友就會得救;有的說,往缸里放石頭,讓孩子踩著石頭出來……雖然同學們的想象不一定切合實際,但卻充分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這樣深入啟發,引導學生多思多想,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輕松、愉快,也訓練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寫話訓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創設課本情境,依演“趣”讀
情境表演是兒童最受歡迎的表現形式。小學低年級的課文大多是聲情并茂的文章,富有童趣,適合用表演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通過表演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使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現特點。如在教學《狐假虎威》一課時,我先要求學生圖文對照仔細地讀課文,讀后讓學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編、自導、自演《狐假虎威》的故事情節,看學生是否把課文內容讀懂了。結果學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滿意,把老虎、狐貍的動作語言,表演得淋漓盡致,維妙維肖。在輕松愉快的表演中,學生理解了成語半信半疑、東張西望、神氣活現、搖頭擺尾。
五、隨文練筆寫話,依寫“深”讀
寫離不開讀,讀為寫打基礎。低年級我們也要培養學生讀寫結合的良好習慣,在低年級重點讓學生借助讀學會寫生動形象的一句話或幾句話,為中高年級習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如《假如》這首詩每段的句式相對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這句話在詩中反復出現,適合對學生進行仿寫的練習。而且這篇課文的內容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此學了這首詩,學生產生了許多共鳴,產生了許多新的“假如”,萌發了寫詩的沖動。我抓住時機,讓學生模仿課文以“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寫兩三句詩。孩子們的詩充滿了童真童趣:“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沒有房子的人,畫一座漂亮的房子,讓他們在家里開開心心地玩”“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想給沒錢上學的小朋友畫一座美麗的學校,讓他們不用花錢就能快樂地上學”“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四川地震的小朋友,畫一個美麗的家園,讓他們過上幸福的日子”“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想為盲人李叔叔畫一雙明亮的眼睛,讓他看到美麗的世界?!?……思維就這樣激活了,想象就這樣打開了,孩子們把自己純潔的童心通過語言表達了出來,既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也鍛煉了想象力,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在低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只要把聽、說、讀、寫、思等有機結合,互相滲透,就會相得益彰,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逐漸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