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娟++華樹明
[摘 要]語文知識具有基礎性及工具性特質,是培育學生基礎交際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學習能力之基點,同時也是提高學子文學素養、道德修養之途徑。從本質講語文教學基點在小學階段,其發展與提升階段則在中學,由此可見提高中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則顯得至關重要。于茲,本文即結合中小學語文教學實際,重點闡釋提高中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之基本策略。
[關鍵詞]語文;中小學;有效性;基石;特點
一、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應試教育思想掣肘
我國的應試教育機制,常年來都是掣肘我國學子主體性發揮及思維發展的固疾所在。誠然,中小學語文教學同樣沒有擺脫應試教育影響,這嚴重降低了教學實效性。因為在應試教育功利思想的束縛之下,教學模式大都趨于功利化,教師為了盡快完成教學任務往往都習慣于大肆灌輸知識,在教學中沒有給予學生相對自由的學習空間,從而嚴重約束學生的學習熱情及創造力,這樣的教學現狀嚴重影響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同時也極大降低了教學成效。
2.教育方法的局限性
正是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中小學語文教學依然沒有跳出傳統教學方法的窠臼。現目前中小學語文教學采取的教學辦法通常是以教師為主導的講授式教學,從本質上講如此教學策略不能契合素質教育要求,而對于中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更顯得有些顧此失彼且本末倒置。首先,以教師為主體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教學模式,僅僅是滿足了應試教育要求,但是卻與素質教育訴求背道而馳;其次,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語言能力,一直以來都是其教育的核心思想。但是教學實際中,中書面練習輕朗讀教學之模式,并未取得提升學子語言能力之成效。
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之策略
小學語文是語文教學之根基,其重點在于語言文字積累訓練,其職能在于培育學生識字能力、提高學子詞匯儲備量、提升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增強學生交際能力等。然而語言文字積累訓練應貫徹小學識字教育各個層面,應扎根拼音教學,并在識字教育中深化教學成果,最后在實際運用中凸顯成效。于茲,下文將進一步闡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的具體策略。
1.妙用游戲法,提高學生興趣
興趣是促進人類學習的源動力,對于小學生而言興趣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鑒此,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為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幫助學生夯實基礎,首先就應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小學生認知特點而言,通過游戲的方式能夠極大的體現出教學的趣味性。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適當的運用一定的游戲教學策略,這樣就可以迎合小學生愛玩愛游戲的心理特點,讓他們感覺到學習的快樂,在這樣的前提下就可以極大的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譬如在學習漢語拼音時,教師可以制作一些可以帶在頭上的頭飾,在上面書寫一定的字母如“h”、“a”之類的,教師就可以根據這些字母,將他們拼成一個字,然后讓他們各自找到同伴組成對應的拼音。通過這樣有趣的游戲可以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拼讀技能。
2.加強讀音及字形教育,幫助學生夯實基礎
小學語文教學重點在于培育學生識字能力、語言能力,然而識字能力的基礎在于正確認知文字讀音及字形。為使學生掌握生字讀音及字形要點,對字體的使用方法及意思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教育過程中,老師可利用圖像及形狀記憶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并創造活潑的課堂,以此激發學生對識字學習的興趣。譬如:在對“魚,馬”等字的學習中,老師可以在課件中準備象形字的原型,并在漢字演化過程中進行對比,讓孩子們能夠理解到字與現實過程的相關性,從而達到對字體的認識。充分利用孩子們的想象力,使他們對字體的認識形象化,從而達到拼寫的水平。例如“眼”,因為是注視,所以有目,所以讓孩子們能夠感受到自己的眼睛,在想到眼睛的同時便能想到“目”從而在聯想到“眼”。通過象形的圖片,激發孩子對字體的想象,從而牢固的記住字,使得課堂更加豐富化。
三、提高中學語文教學課堂效率策略
1.完善課程設置,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中學語文教育旨在加強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然而傳統中學語文教學卻受應試教育功力思想束縛,于教學實際中過度看重成績,而忽視人文教育。由此觀之,中學語文教學需打破傳統教育之壁壘,擺脫常規理論課程設置束縛,積極增設人文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中學語文教育,不能改變“以人為本”的教育總體方向,不能輕視素質教育本質,不能落入機械化、單一化教學窠臼,而是應該完善課程設置,將人文社科知識融入語文教育之中,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以此提升教學實效性。
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因重點加強人文社科教育。但是部分學子處于鋼筋水泥混合的現實生活,因此對于文章描述的“假山怪石”,長亭畫廊等景象可能不甚了解。為全面提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教師就可以利用先進的多媒體輔助工具,直觀展現文章描繪景觀,從而提高學生對美感的把握,從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2.運用留白藝術,創設思考情境
思考環節有助于學生知識的內化,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拓展思維。拓展學生思維則又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因此于中學語文課堂中如何有效拓寬學生思維空間也是教師應當注重的問題。然而思維是人類復雜的活動模式,良好的思維能力更是需要后天不斷的培養。鑒于此,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在值得思考的問題上留白,以此創設出良好的思考情境,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及思考的時間。因此為了提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積極創設思考情境,并組織學生協作思考,以此全面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小學語文是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重要教育階段,著實有效提高中小學語文教學實效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認清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積極擺脫功利思想束縛,正視學生主體性質并以興趣教學為導向引導學子積極參與教學。
參考文獻:
[1]沈曉云.小學低年級識字策略探究.[J]課外語文,2013.
[2]鄧伯言.朗誦體味感知——中師《文選》詩歌教學摭談[J].甘肅教育,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