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純迅
摘 要:湖南是我國最早出現和形成飲用擂茶風俗的地區之一,有著悠久的擂茶文化歷史。研究立足湖南常德與益陽兩個擂茶文化重鎮,從擂茶的起源入手,對比常德擂茶文化與益陽擂茶文化的異同,為湖南擂茶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擂茶;擂茶文化;道家文化;比較
擂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飲風俗,由于其具有獨特的制作方式和豐富的養生價值受到廣大茶飲愛好者的喜愛。地處武陵山片區的常德和雪峰山腹地的益陽安化都是最早出現種茶、打擂茶和食擂茶的地區,兩地在擂茶的發源,制作、飲用習慣上存在著一定的異同,特別是在飲用習慣上的差異,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
一、常德擂茶與益陽擂茶發源于同一時期
(一)茶葉的起源
對于擂茶的起源問題,首先要從茶葉的起源談起,因為擂茶必不可少的原料就是茶葉。關于茶的起源流傳最廣的是人文化初祖神農氏,“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發現茶的作用而開始推廣茶葉種植,神農氏生活的范圍就是我國湖南、湖北一帶;吳覺農先生也提出我國西南地區為世界茶樹原產地的說法,并可追溯到三千萬年前茶樹已出現;《茶經》記載“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向掇之。”其巴山峽川指的就是四川東部,湖北西部及湖南西北部的武陵山片區,已有種茶、采茶的歷史,都能充分證明湖南常德及益陽地區自古就是茶葉主產區,為擂茶制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料。
(二)擂茶的起源
關于擂茶的起源,各地說法不一,湖南《桃源縣志》謂:“始于東漢”,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帶兵平定“五溪蠻”,民間獻茶以報德的說法較為有說服力。傳說東漢馬援將軍率軍南征,途經武陵烏頭村(今桃花源一帶),將士因水土不服,染患瘟疫,一老婦獻出“三生湯”,將士飲數日痊愈,得勝回朝。這種“三生湯”就是擂茶,用生茶葉、生姜、生米擂成糊狀,飲用時用水調勻煮熟,從此,“打擂茶”之風廣為傳播。 據同治《安化縣志》載:“縣西二百五十里之四都奎溪坪,漢伏波將軍馬援征五溪蠻,駐兵于此,居民立廟以祀,康熙五十年重修。”從兩地縣志不難看出都認為擂茶源起東漢與伏波將軍馬援平定“五溪蠻”相關,只是在駐兵獻茶的地點上有不同的看法,常德擂茶與益陽擂茶發源于同一時期則是共同認可的。
二、常德擂茶文化與益陽擂茶文化與道家文化的關聯
(一)擂茶保健的功效與道家文化的關聯
擂茶作為一種飲食具有保健的作用。居住在湘、鄂、川、黔交界武陵山片區的人們將擂茶稱作“三生湯”,也有“五味湯”、“七寶茶”的說法,都體現出擂茶保健的功效。擂茶中的食材一般有茶葉、生姜、生米、花生、芝麻等物資,中藥學研究結果表明:茶葉有提神祛膩、清心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濕發汗,米仁能健脾潤肺、和胃止火的作用,如此配制的擂茶,自然即是飲料可解渴,又是良藥能保健。常德擂茶與益陽擂茶在制作上沒有明顯的差異,原料上也大致相同,所以基本上都具有保健的功效。這也與道家文化中講求內外兼修,追求長生和注重養生的文化正好相吻合。
(二)擂茶文化地域性與道家文化地域性重合
根據調查常德食用擂茶的主要集中地為桃源縣、鼎城區花巖溪等地都是道家文化的中心,道家講求陰陽風水、洞天福地,桃源縣的桃花源就是道家所講的洞天福地之一,而與鼎城區相連的德山就是道家所說的七十二福地第五十三福地所在。在益陽安化縣也處處可見道家文化對這一地區的影響,云臺山真武寺被當地人稱為小武當,據省縣志記載:云臺山真武寺建于明朝年間,武當山法師行道至此,發現云臺山風光秀美,放眼望去一覽眾山小,且云霧靄靄,好一幅人間仙境的美景。于是便在此修建寺廟,并在此終其一生。因法師師出武當,故取名為“真武寺”,同時也稱“即武當”。安化縣的地名中也處處可以見到道家文化對這一地區的影響,如資水南岸的思賢溪之火燒洞、竹林溪之條魚洞、大酉溪的潭水洞等等,這里的洞即道家所倡導的洞天福地。在被調查人群中有85%的人群或家庭信奉道教,可見道家文化對這一地區的影響。德山善德觀的道長也有午時擂茶的習慣,當注重養生的道家文化與擂茶相遇時,擂茶文化與道家文化自此相輔相存,可以這樣說,道家文化的養生之道對這一地區的擂茶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擂茶也為道家文化的養生提供了實物佐證。
三、常德擂茶重在宴飲形式,益陽擂茶更注重養生功效
(一)常德擂茶的宴飲形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擂茶的飲用方式已發生巨大的變化,在常德黃土店,擂茶宴成為了一種時尚,早年間常德地區喝擂茶,只是在擂茶里放入一些炒米,佐以一些花生或紅薯片,大家圍在火堂邊喝喝茶、聊聊天,現在的擂茶已出現了一種新的宴飲形式。所謂宴也有很多的開式:家宴、婚宴、喪宴等等,而擂茶宴則是典型的家宴。常德自古以來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深遠,儒家的修身、齊家的思想根深蒂固,家庭觀念濃厚,宴飲親朋、家庭聚會則是十分平常之事,喝擂茶也是不錯的選擇。所謂擂茶宴,其實就是將擂茶放上餐桌,配以其它的食物構成滿滿一桌達到宴請的規格,常德擂茶宴上,一般二三十個碗碟不等,大多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小食,主要有發糕、醬板鴨、毛豆、糖由粑粑、腌菜,再加上炒米、花生、紅薯片、麻糖糕等,這此小食往往都是主人現做,既營養又美味。親友們圍上一桌,拉家長、評時事、噓寒問暖其樂融融,家庭、家族關系在這濃濃的擂茶中更加和諧。到過桃花源旅游的朋友也應該感受到當地的擂茶已不在飲用擂茶。而延伸到品嘗擂茶宴中的小吃和主人的熱情。
(二)益陽擂茶更注重養生功效
益陽地區民間把擂茶列為藥茶,加上草藥擂于茶中,既解渴又治病,尤其安化擂茶品種最多,在保健、養生功能上,有止渴的、消炎的、防暑的、抗寒的等多種擂茶配方。在擂茶飲用形式上,雖然益陽擂茶輔料有花生、葵瓜子、南瓜子、麻糖、薯片(條)、等碟,多為炒熟的香脆之物,邊喝茶邊吃碟子,打發飲茶間隙,但仍就民飲茶為主,尤其是安化“后鄉”地區,仍保留最原始擂茶的制作工藝和飲用形式。
四、結論
1、常德擂茶與益陽擂茶都始于東漢時期。
2、常德擂茶文化與益陽擂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輔相存,可以這樣說,道家文化的養生之道對這一地區的擂茶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擂茶也為道家文化的養生提供了實物佐證。
3、常德擂茶重在宴飲形式,益陽擂茶更注重養生功效。(作者單位:湖南應用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常德市社科基金一般課題“常德擂茶文化產業創新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吳覺農、呂允福、張承春.我國西南地區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J].茶葉,1979.(01)5-10
[2] 巴陵.安化擂茶[J].商業文化,2009(04)88
[3] 程啟坤、姚國坤.從傳統飲茶風俗談中國茶德[J].中國茶葉,1990.(6)27-29
[4] 施兆鵬.湖南黑茶史話[C].湖南省茶葉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9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