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霖
摘 要:統籌城鄉發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抓住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這個結合點。本文分析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必要性,在考慮農村地區經濟特征、區位優勢、交通條件、土地利用狀況、資源特色和產業狀況等因素的基礎上,從地形地貌特征著手,提出了山地丘陵區和平原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不同方式,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可為政府提升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管理水平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區;發展方式;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TU982.2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10.019
Abstract: It is important to focus on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to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o break up dual structure of urban-rural areas and to promot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 paper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new rural communities, and then gave suggestions on how to construct new rural communities in hilly areas and in plain areas based on economic features, location advantages, traffic conditions, situ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 resource features and industrial conditions of rural areas. It coul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 improving the administration level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Key words: new rural communities; development mode;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轉型和體制轉軌加快的特殊時期,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土地供需矛盾越來越嚴重。隨著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河南省要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1]。從河南省實際看,城鎮化水平低和人多地少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可以緩解土地供需矛盾,改善農村居住環境,保護生態環境,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增長點,發揮新型城鎮化引領作用的戰略基點,是引領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重要突破口。據統計資料顯示,河南省農村居民點用地約140萬hm2,農村人均居民點用地約180 m2,均遠高于有關文件規定的標準。本研究通過分析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必要性和發展方式,提出促進新型農村社區發展的對策建議,以期為相關政府部門提供參考依據。
1 新型農村社區內涵的界定
在鄉村聚落體系中,新型農村社區應介于鄉鎮和村莊之間,起到鄉鎮副中心的作用。從內部空間結構看,新型農村社區應規劃科學、具有一定人口規模和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環境優美、管理完善。從職能作用看,要具有多功能性,如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服務化功能和自治功能,能夠改善社區居民的精神面貌,提高村民的經濟發展能力和村民自治能力[2]。同時,新型農村社區既要為本社區居民和周邊村莊居民提供生產、生活服務,也要為上一級的城鎮提供一些必要的配套。
2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必要性
2.1 整合村莊空間結構,促進城鎮化發展的要求
隨著村鎮經濟的發展,村莊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方向,部分經濟和區位條件較好的村莊逐漸由農業經濟轉變為農業、工業和商業經濟混合的村莊,而村莊用地結構趨向于綜合化,農業、居住和工業等各類用地呈現分散的格局,需要對村鎮體系和村莊內部空間進行重新規劃和整合,因此,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迎合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有利于鄉村人口的集聚,同時促進了產業集聚和農業經營的規模化,為城鎮化提供了經濟基礎,同時也改造了傳統的社區關系,淡化了小農意識。
2.2 促使村莊用地利用模式向集約節約型轉變
我國村鎮土地利用長期采用粗放化外延式的發展模式,村莊布局散亂。這種農業用地和居住用地分散化的利用模式,使村鎮建設用地規模盲目擴張,帶來了農村土地利用的低效化,抑制了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必須促使村莊用地模式向集約型轉變,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指導村鎮土地利用,對實現農村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意義重大。
2.3 促進鄉村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共建共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存在村莊建設無序化、設計理念落后、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有限、公共服務設施功能不齊全等問題。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通過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重點建設某些集中區域,使鄉村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實現地域上的共建和共享,縮小了城鄉二元化的差距。經過合理規劃的新型農村社區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帶動作用[3],呈現住宅整齊美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合理,人居環境優美的鄉村景觀,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全面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
3 河南省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方式
3.1 山地丘陵區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方式
受自然條件、基礎狀況和人力資源等因素的制約,山區經濟發展具有滯后性,但同時山區又具有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較好、勞動力成本低等優勢,發展潛力十分巨大。因此,山區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方式應立足于現實,選取不同的建設模式。endprint
3.1.1 整村遷移式 山區一些村莊人口較少、經濟落后、地理位置偏僻、基礎設施配套差或處于災毀、煤炭塌陷地等生態惡化地區,針對這些地區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應通過政府實施的扶貧開發項目,對村莊進行整村遷移,遷村并點,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河南省盧氏縣依托本地豐富的資源,致力于發展山區經濟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大量采取搬遷扶貧形式,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從2004年開始,3年共搬遷移民5 430人。
3.1.2 特色旅游開發式 對于自然風景優美、生態環境良好的山區,應開發建設特色旅游式的新型農村社區。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開發的關系,發展生態旅游,開發旅游商品生產和山區農副特產深加業,促進山區經濟的發展[4]。對于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古村落和特色民居,要大力發展民俗文化,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和特色村莊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促進傳統民俗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有機融合,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實現農民增收。河南省濟源王屋鎮的愚公新社區依托“愚公移山”精神資源,在通往王屋山景區的沿線,發展“農家樂”,實現產業發展與社區建設共進。
3.2 平原區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方式
3.2.1 近郊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方式 (1)拆遷新建式。拆遷新建型一般適合于城郊經濟上基礎較好、地域上已納入城鎮總體規劃或工業園區規劃的村莊,可依據規劃將村莊整體搬遷到新建的新社區。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應依托城市開發和城鎮建設的優惠政策,出讓土地,建設商業園區,出租商業用房等,促使社區向小城鎮方向發展。鶴壁市浚縣王莊鎮按照“以城促產,產城一體”的發展理念,依托中鶴集團,規劃建設面積為13 km2的中鶴新城,使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企業發展互為依托。(2)工業引導式 。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工業逐漸向城市邊緣遷移,近郊農民可借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契機,把節約出的土地用來招商引資,興辦鄉鎮企業或村辦企業,逐步實現新型工業化。方式多采用工業企業對新型農村社區進行投資開發,并吸納失地農民進入企業工作,既解決了失地農民的安置問題,又改善了農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南陽市鎮平縣依托工業優勢,用“以企興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贏”的理念指導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形成了“一區兩園”的工業發展格局[5]。(3)觀光服務式。觀光服務式適合具有較好經濟和區位條件的村莊,通過把社區建設與發展商貿業、特色農業相結合的形式,促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主要有服務式和觀光旅游式兩種[6]。
服務式社區一類是有農業資源優勢的村莊,可發展蔬菜、水果種植業和養殖業,為城市提供新鮮的農副產品,并可考慮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另一類村莊可發揮連接城區的優勢,推進第三產業發展,如物流運輸業、商貿流通業等。
觀光旅游式社區主要以發展生態農業和高效農業吸引城市居民休閑旅游,既有農業經濟效益,又可以具有娛樂和休閑功能,例如采摘園、農業生態園、學農教育基地等。睢縣余屯鄉新型農村社區緊鄰數千畝的河南省無公害葡萄生產基地,通過葡萄文化長廊,建設集葡萄采摘、特色餐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生態園,打造宜居興業的新型農村社區。
3.2.2 遠郊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方式 (1)整合集聚式。整合集聚式是按照地域相近、規模適度的原則,將幾個村莊規劃為一個新社區,達到節約用地、改善人居環境的目的,適合具有優勢互補的村莊。選擇一個交通比較便利、基礎較好的村莊作為社區中心,通過將區位相鄰、資源各異的村莊進行重新配置,建設新型社區。社區服務半徑一般在3 km以內,出行時間控制在半小時左右,布局既滿足農民的耕作半徑又能享用便捷的公共服務。新鄉市圍繞小城鎮開發,把全市3 571個行政村規劃為900個新型農村社區,逐步推進,分批建設。(2)產業集聚式。適合具有較好產業基礎或發展潛力的地區。新建社區要大力發展農村加工業和科技服務業,著力培育有區域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主導產業,促進周邊村莊人力、財力、物力向新型農村社區聚集,使社區成為區域的經濟中心,提高其輻射帶動能力。通過產業集聚來促進人口集中,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這種發展方式需要有輻射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參與,村莊通過拆舊建新,增減掛鉤,把整理出的建設用地用于解決企業的用地需求,為企業發展提供助力,企業為新型農村社區提供建設資金,而村域經濟的發展又可以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實現雙贏[7]。長葛市古佛寺社區的建設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村莊整理出了46 hm2土地,由河南眾品食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用于企業發展和建設養殖基地和果蔬種植基地,企業提供近1億資金用于村民房屋建設,村民也可以在企業就業,實現了共同發展。
4 促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對策建議
4.1 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政府應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進一步完善土地利用、住房等方針政策;出臺新型農村社區建筑、規劃、設計等方面的規范及指標體系;加強法律、法規和制度建設,使社區建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同時,我國農村各地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千差萬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根據地形地貌,距離城市遠近和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宜拆則拆、宜改則改、宜遷則遷[8],尊重群眾意愿,確定不同的建設目標和任務,不能用強加模式來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4.2 加強推廣宣傳,引進農民參與機制
在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中,要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通過實際調查研究,真正了解村民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需求,在政府、建筑設計、規劃人員等專業人員和社會組織的參與和幫助下,提升村民的參與意識和能力,使村民的訴求能最大化地體現在新型農村社區的空間布局規劃、住房建造設計、社區人居環境營造和村域經濟發展中去,真正實現從設計、建造、后期維護與更新的公眾“全過程參與”。
4.3 加強資金投入,拓寬融資渠道,健全社會參與機制
我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普遍問題是社會參與機制不健全,資金不足,主要體現在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舊宅拆除和土地復耕、農民在新社區內購(建)房成本等方面。在多數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過程中,政府和村民是主要的成本承擔者,政府對成本的承擔多體現在社區的規劃設計、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投資方面,而村民則需要承擔拆舊建新后的購(建)房成本[8]。政府應適當提高支付農民拆舊建新的比例,拓寬農村金融市場融資渠道,降低農民貸款門檻和減少手續,減少農民負擔,同時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通過土地、信貸和規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吸引房地產開發商、工程設計施工單位及其他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同時整合涉農資金向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傾斜[9],創新多元參與的建設機制。endprint
4.4 堅持規劃先行,有序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在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過程中,一定要提前做好社區的規劃設計工作,要結合地區社會經濟狀況、自然特征、發展條件以及未來的發展定位,構建新型農村社區的規劃技術體系。要合理預測社區人口,根據社區建設經濟指標確定建設規模和用地結構,統籌考慮產業規劃,做好發展定位,為社區未來發展提供方向。制訂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標準,同時在住宅布局方式、道路交通組織、綠化景觀布局和空間營造等方面制訂規范,在實現社區服務功能的同時,達到節約用地的目的,科學有序地推進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工作。
4.5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
要以維護社會公正和農民利益為出發點,加快新型農村社區的社會保障體制建設,實現社會保障的多元化。統籌推進農村社會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戶籍制度改革,積極推進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引入市場機制,實現農村土地的增值,在土地收入分配中,提高農民的分配比例,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并加強農民的培訓[10],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建立起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推動農村產業經濟發展,使農民充分享受到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成果。
參考文獻:
[1]王中山.新型城鎮化催生“大劉蝶變”[J].決策探索,2012(11):61-64.
[2]何苗.河南土改一小步:“雙掛鉤”的現實與困惑[J].中州建設,2013(22):41-43.
[3]張永江.村級同步小康示范創建的方法與實踐——以貴州省思南縣青杠壩村為例[J].天津農業科學,2015,21(8):92-95.
[4]郭鵬群.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以豫北安陽調查為例[C].//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城鄉統籌背景下中國農村社會問題研究論壇論文集,2010:141-146.
[5]聶飛.河南省新型農村社區發展模式及實踐特點[J].河南農業科學,2013,42(4):179-183.
[6]彭希林.新農村建設思想的內涵及本質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5):6-9.
[7]王明貴.加快安陽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研究[J].市場研究,2012(8):27-29.
[8]鄭會霞.統籌城鄉發展背景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J].決策探索,2013(18):39-41.
[9]李莎莎.河南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研究——以永城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例[D].鄭州:鄭州大學,2014:20-26.
[10]胡景輝,張春鋒,呂軍海,等.農業科技投入對自主創新能力貢獻率分析[J].華北農學報,2012,27(z1):425-4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