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怡然
?
談孔子的求知樂趣
齊怡然
【摘 要】求知,是孔子生命中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他沒有把學習看作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通過對孔子學習活動的分析,我們可以把他的求學歸納為三種境界:情有獨鐘,朝思暮想,如癡如醉。孔子一生立志于學,快樂于學,癡迷于學,終成其大業,萬世景仰。
【關鍵詞】孔子 求知 樂趣
孔子一生坎坷,屢遭挫折,但他幾乎對此不屑一顧。他胸懷天下,積極樂觀,仁愛思想和禮樂治國的信念支撐著他,驅使著他。他奮斗不已。
求知,是孔子生命中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他沒有把學習看作是一種負擔或壓力,而是一種樂趣;以一種活潑的心態,勤奮讀書,謙恭求學,并持之以恒,傾其畢生精力,真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論語》、《史記·孔子世家》以及《孔子家語》、《春秋?梁傳》等古籍中多有這方面的記載。通過對孔子學習活動的分析,我們可以把他的求學歸納為三種境界:
據史書記載,孔子的一生愛好并非廣泛,似乎唯有求知,“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論語?為政》)。孔子非常重視學習,“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秦伯》)。孔子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知之者是被動接受,好之者已是主動追求,樂之者則達到癡迷執著的狀態。這正是孔子以學為樂、好學不倦、安貧樂道、自強不息的生動寫照。葉公問子路: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呢,子路沒有回答。孔子就說:“你為什么不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孔子強調與其將學習當作一種責任,還不如把它看作一種興趣。現代人學習往往只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在學習過程中一旦遇到挫折就會氣餒,其實只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學習就是一件快樂的事,完全不必大傷腦筋的。所以孔子又提出“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學而》)
無論是講學杏壇還是周游列國,求學活動不離左右。對于求知孔子可謂朝思暮想,念念不忘。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于老聃,學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在楚國拜見楚國大夫葉公,道教領袖老萊子,楚狂接輿,即使是碰壁也在所不惜,何況在交往中也能學的新知。從《論語》中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學習包括他的教學活動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嚴謹緊張,不茍言笑,倒是非常輕松愉快、隨機而行、隨意而發的。孔子自己“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反映了孔子愛學和謙恭的態度。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多聽多思考,時時反省自己,隨時注重自覺修養;因此他堅持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在《論語?述而》篇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他聽到一個人唱歌唱得很好聽,肯定要請這個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再去和他同唱。有關文獻中多次提到他能琴善歌。我們可以想象,孔子偉岸的身軀,頷下美髯,渾厚有力的嗓音,再加上胸中奔放的激情與飄逸的才思,這歌聲肯定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總之,處處留心皆學問,孔子隨時注意觀察,注重體驗,不斷地提升自己。
對于知識技能透徹的理解和把握,孔子達到了心領神會的地步,直至忘我的境界。《論語?述而》有著這樣的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的樂章,三個月都嘗不出肉味來,喟嘆道:“想不到欣賞音樂竟然可以達到這樣令人忘我的境界!”其實,《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在“三月不知肉味”之前,還有“學之”二字,也許這才能表達了當時孔子的真實情景,他的好學已經到了入迷的程度,連吃肉都不知道味道了。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師襄是魯國著名的樂官。孔子的琴技本來就很高,聽了師襄的彈奏之后,他還是下定決心向師襄學習。孔子半個多月堅持練習同一支曲子。師襄勸他:“這個曲子你確實已經會了,學一首新的吧。”孔子卻說:“曲調是學會了,可是奏曲的技巧還尚未學好。”過了幾日,師襄聽著看著,覺得這下連技藝也熟了,又勸他:“技藝已經學好,該學新曲子了。”孔子還沉潛在曲調中,好一會兒才回答說:“我還沒有能夠全部領會這首曲子的志趣神韻呢。”又過些日子,細心的師襄清楚地覺察出,自己的這個學生已經將曲子的志趣與神韻真正把握住了,便再次鄭重勸他:“志趣神韻都有了,可以學習新曲子了。”他向師襄請求:“再等等吧,等我體味出這個曲子的作者是誰并想象出他的精神風貌,再學新的曲子吧。”終于有一天,孔子遙望天際,許久,才若有所思地說:“我已體察到作者的為人風貌了,這個人皮膚黝黑,體形頎長,眼睛深邃遠望,如同統治著四方。除了周文王還有誰能作得出來呢?!”此語一出,師襄頓感震驚,一下子從座位上站起來,向著二十七歲的孔子連連作揖道:“是呀是呀,我的老師傳授此曲的時候,正是說此曲名叫《文王操》呀!”
體驗孔子的求知樂趣,我們可以感受到孔子不再神圣和遙遠,似乎就生活在當下。他一生立志于學,快樂于學,癡迷于學,終成其大業,萬世景仰。我們何必為學習愁眉不展、精疲力竭?孔子就是我們學習的典范。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譯.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0.
[2]劉樂賢譯.孔子家語[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3]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漢[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6.
[4]陳鼓應譯.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3.
(作者單位:河北省邯鄲市第一中學)